【邹平往事录】长山马士维及其“天道龙华”组织的覆灭(一)

发布时间:2025-10-09 16:41  浏览量:1

道会门亦称会道门,是会门和道门的统称。旧中国由于群众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加之封建迷信思想长期束缚人们的头脑,一些人利用了群众祈求平安和幸福的心理,成立了各种名目繁多的迷信组织。这些组织凭借迷信思想在群众心灵中的特殊地位,在社会上迅速滋生、漫延、流传。像济宁的一贯道、巨野的圣贤道,沾化的老爷道、益都的茹素团、惠民的悟明道、诸城和青岛的佛道中门正教普都教社、崂山的老母坛及九灵仙姑、济南的中央道等,大大小小200多种。这些道会门组织小的十几人、几十人,多的几百人、上千人,有的几万人,他们各有地盘,各有崇拜的偶像,行动诡密,活动猖獗,在一些地方某个时期甚至有“无道不成村”的传说。

在这些形形色色的道会门组织中,原长山县(今邹平市)大丁王庄村民马士维于民国年间创办的“一心天道龙华圣教会”,就是在山东乃至全国影响比较大的一个道会门组织。

“一心天道龙华圣教会”,又名一心堂、净地会、吃亏道、马皇帝教、正心慈善会、一真圣教会、一真道、中华慈善救济会、中和慈善会、美善救国联合会、黑会、一心学社堂、九九归一会、古敦会等。

“七七事变”后,他们又将该会更名为“大东亚佛教联合总会”,马士维自任会长,会员遍及山东、山西、河北、内蒙、河南、江苏、四川、甘肃、上海、南京、长春等地,会员最多时达十几万人。会员成份复杂,既有平民百姓、土豪劣绅,亦有军阀政客、达官贵人。该会活动中心先创立于山东长山大丁王庄,后迁至大连、五台山、北京、天津、济南等地。最后在济南被人民政府取缔,部分骨干道首受到人民政府的处理。该会从创立至消灭,前后共历36年,是中国近代社会影响较大的民间秘密宗教团体之一,属白莲教的一个派系。

要了解该教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详细过程,还须从道首马士维的家世说起。

出身殷实农家

马士维,字冠英,男,汉族人,1881年(清光绪七年)二月二十五日生于山东省长山县(今邹平市)大丁王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其祖父马玉福,是当地治家有方的能人,家有土地40亩,门口曾悬有“乡饮介宾”横匾一块,终年八十多岁。有子四人。尽管家道富裕,但马老先生勤俭持家,严厉教子,据说几个儿子合用一件象样的上衣,谁有事外出谁穿。家中除种地外,还有祖传的木匠手艺,春冬两闲,父子也靠干木工活赚钱。马士维之父马光治排行老二,是马老先生儿子中比较精干的一个。及至青年,他娶了桓台陈庄东宰村潘家小姐为妻。待为每个儿子找了媳妇之后,马老先生把儿子叫到一起,提出分家单干,将庄西40亩地顺道平分,每个儿子分了10亩,让他们以后各奔前程。老人生活由四个儿子平摊。

马光治是勤快精明之人,自分家后既不误农时料理庄稼,每遇闲暇,就操起木匠工具,为邻里百姓做活。妻子潘氏操持家务干净利落,精打细算,不到20年,马光治的家业就又发展到40亩,成了弟兄4个中的佼佼者。正在这时,马老先生去世了。

1881年(光绪七年),马光治之妻生了一名男儿,这就是马士维。他的降生,为马家带来了欢乐。由于家境较好,父母想方设法让他读书,希望他读好书将来光宗耀祖。到马士维七岁,送他进了本村的一家私塾。

马士维自小少年老成,聪明过人,平时少言寡语,遇事沉着用心,说出话来言之有理。他从不与人打架,还善于调解同辈之间的纠纷,解答他们不明白的问题,人们都称他小先生。直至18岁,由父母作主,娶了焦桥直房庄贾氏为妻,结婚第二年就生了大女儿马莹子。也就在这一年,父亲不幸去世。由于他还在上学,家中的重担,压在了母亲和妻子身上。之后的几年,贾氏又接连生下了二女儿马宝子,三女儿马换子,四女儿马桂子,后二女儿夭折。他想要个男孩传宗接代,却没能如愿。

由木匠到衙役

1907年,26岁的马士维下学。起初,他自恃读书识字,不愿下地干活,亦很少帮助做家务劳动,经常一个人躲在屋内看书,或在院内独自走来走去,家中人也不知他在想些什么。

下了学就是农民,农民不干活,怎以养家糊口?况且他已是有妻小的成年人,见他如此,母亲有些着急,三番五次劝他参加劳动,他终于答应先学做木匠。他操起父亲留下的工具,跟着本家兄弟们一块外出干活。木匠是一种累活,每天不是拉大锯,就是推刨子,他一个读书人,身单力薄,很难经得起这种劳累。一年下来,也挣不到多少钱,好歹干了三年,他说啥也不干了,仍然在家里埋头读书。

不久,又经人推荐,去长山县衙干文职小役,负责抄抄文件,写写布告之类。刚去的几天,他还满怀信心,但干了一段,却与他原来想的相差太远。旧社会的官场,官大一级压死人,他是一个自信心很强之人,而今寄人篱下,谁都想役使他,一不小心,不是得罪人,便是遭受训斥,每天要看别人的脸色行事。遇有老百姓打官司,有理无钱打不赢官司,有钱无理照样能胜。那有什么道理可言?旧衙门尔虞我诈,贪赃枉法的事他很看不惯。于是干了两年,他又辞职回了家。

初入圣贤道

清末民初的旧中国乡村,封建迷信的会道门组织很多,圣贤道就是民国初期在邹平比较盛行的一种会道门组织。

刚从衙门辞职回家的马士维,自以为是劳心的读书人,不愿当下苦力的农民,但又无施展才能的工作,心境一度陷于烦闷彷徨之中。由于父母亲的辛勤劳动,这时的马家已是村内的大户,有土地40亩,大车一辆,牛、驴各一头,房子16间,犁、耙等农具齐全,农忙时还可雇工帮忙。按说,生长在这种小康之家,一般的青年人应该算满足了。但马士维是一个有思想的乡村知识分子,他并不满足于一般的农人生活,他正在追求着一种精神的满足。特别是在父亲去世之后,家庭重担落在他的肩上,对他的刺激更大。他看到古书上所说:“大厦千间,身卧不过七尺,良田万顷,日食不过三餐。”父亲辛苦一生,置办这些家业可谓不易,但人一死,万事皆空。

如果像一般人那样生活,到头来照样还是重蹈父亲的路啊!经过一段苦思冥想之后,他逐渐产生了学道成佛的念头。正巧,本村一位姓常的邻居信奉圣贤道,抱着好奇和探求的心理,他常去找这位道徒询问,你来我往,经这位邻居的劝导,他加入了圣贤道。

乡村的圣贤道组织极不严密,道首文化素质极差,参加了几次活动之后,马士维已经看透了道首们愚弄乡人的把戏,他们对经文没有多少理解,无非是利用这些会道门组织愚弄乡下百姓,骗取钱财。见没有多大收获,便不再参加活动,后来干脆退出了圣贤道。

但经过两年的圣贤道活动,他却认识了许多道友,了解了会道门的内幕和组织状况,掌握了秘密宗教团体的组织规律。像他这样的人,已不满足于受人摆布、指使,他要自创教派,自当领袖。他有时呆在家中,有时外出,随时寻找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