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逃跑留5干将太原顽抗,搞诈降使元帅弟弟牺牲,5人结局如何

发布时间:2025-10-08 21:17  浏览量:1

说起上世纪中叶的解放战争,很多人立马就会想到著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那时我人民军队意气风发,气势如虹,以摧枯拉朽疾风扫落叶之势,在大陆地区从北南下,由东到西,挥师各地节节胜利,对手的国民党军队,打得丢盔弃甲,抱头鼠窜,可以用兵败如山倒,一败涂地来形容,许多国军将领都是不堪一击,根本不是我军的对手,其战场表现都堪称灾难,有的成了俘虏,有的火线阵亡,仅有剩余少量的人马,惶惶如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最后逃往台湾。

当然,凡事有例外,这期间局部战场上却出现了一些意外,比如从1948年10月5日打响的太原解放战役,到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历时6个月零19天,是役时间跨越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和南京先后解放,其持续时间之长、参战部队伤亡比例之大、守军抵抗意志之顽强,在同期歼敌百万级的三大战役面前,显得格外突出,成为解放战争历时最长、战斗最为惨烈、代价最大、被后人称为“最难啃的骨头”的一次城市攻坚战。

究其原因,首先太原城位于晋中平原北部,吕梁和太行山脉环绕的晋中盆地北端,形成的“几”字形山体,两山呈合抱之势,形成“三面环山”的天然屏障,地势险要,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部,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长城,而太原则位于山西的中心地带,四周被山脉环绕,形成了易守难攻的地形条件,这种地貌使得太原成为“中原北门锁钥”,历史上成为军事重镇。

其次太原是山西军阀阎锡山的老巢,经过多年苦心经营,他将太原打造成异常坚固的军事堡垒,仅城垣四周及大街小巷,共建有明碉暗堡5600个,每个都亲自把关,碉堡的造型有方的、圆的、三角的、不规则的;有的设在山头上,有的建在城墙上,有的藏在房子里,有的埋在地面下,有的伪装成树木,可谓千奇百怪。而且每一个据点都有众多的子母堡和屯兵所,堑壕、交通壕、坑道、鹿砦、铁丝网、电网等构成交织火力网,既可独立作战,也能相互支援。

在用材施工上,这些军事设施大部分有钢筋、水泥混凝土,且基本由市政维修施工队伍进行专业化的修建施工,从而使碉堡异常坚固。笔者多次观看了白龙庙、西山、小返等处碉堡,尤其是位于东山杏花岭区山庄头村的“庙碉”,其最厚处达2—3米,墙体内有石块、水泥混凝土。射击口成梯形状,墙体内、外均较宽大,墙体中间口径窄小,既便于里面的防守人员进行大角度的射击,有效扩大防守的区域;同时,又不易被外面的进攻人员所射杀,是东山具有组织指挥功能的“指挥碉”。对此,阎锡山称太原是“三大要塞”“四道核心”“五列屏障”固若金汤。

最为重要的一点,阎锡山本身就是一名最顽固的反动军阀,自然不甘心失败而失去自己的天堂,封建思想固化,早在红军时期,就积极跟我军作对,带着部队跟东征军打过仗。抗战时期,八路军挺进山西,跟阎锡山合作对敌,原本是帮忙的,然而他却心怀忌惮,为了自保,他竟然“趋日反共”,大规模抓捕、杀害先进组织成员,特别是十二月事变中充当“最反动”的角色。此后,阎锡山全力筹划内战,为了保住自己的根据地太原,他投入大量资金,将太原打造成坚不可摧的军事要塞,一度被老蒋夸为“模范堡垒”。

基于这一点,阎锡山培殖了一批亲信骨干,有自己的势力,有的则散布到晋绥军各个部队当官,他们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对阎锡山极度忠诚,在核心决策圈里,基本上是听命行事,绝对忠心耿耿,为了让晋绥军发誓不逃跑死战,阎锡山声称不成功便成功,常常公开说自己要和太原同归于尽,让这些军官对产生了盲目的跟从和效忠,这也为我军后期的解放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然而,阎锡山嘴上说着死守,表示一定与太原共存亡,那只是说给下属听的,让这些人去当炮灰,当他得知我军已经把太原围得水泄不通,太原已经成为一座孤城,四面楚歌,覆灭在即,城破也只是时间问题,自己再挣扎充其量就是螳螂挡车而已,于是坐飞机逃离了他曾经发誓要死守的太原,从此再也没有回来。不过,阎锡山在逃离太原之时,仍然命令手下嫡系部队负隅顽抗,并且成立了一个由王靖国、孙楚、梁化之、赵世铃、吴绍之组成的“五人小组”,他们全权指挥部队死守太原。那么,当时阎锡山指定的“五人小组”接下来都干了些什么呢?后来都是什么样的结局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这此人的过往和结局。

一是第十兵团司令兼太原守备司令上将王靖国。王靖国,字治安,号梦辰,山西五台县台城镇新河村人。他在年少时便受业于本村的李怀清,后来在1918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第五期步科,从而正式投身于晋军之中。王靖国与李服膺、傅作义、赵承绶、李生达等杰出将领结为异姓兄弟,被人们誉为阎锡山的“十三太保”。 王靖国在晋军中初露锋芒,从学兵团队附晋升为第四混成旅第七团连长。他治军严谨,风纪肃然,因此赢得了阎锡山的青睐,步步高升,历任晋绥军师长、军长、集团军总司令,授予上将军衔,在包头驻防的十年间,他的部队在军事、政治、经济、文教卫生等多个领域都留下了深刻烙印。1934年,王靖国更是荣升为十九军军长,权势显赫,被誉为“绥西王”。

本来,王靖国与我军没有太大的过节,况且他在部队中治军严明,为晋军之冠,得到阎锡山的青睐。有一个故事可佐证:一天,全团统一集中在督署操场上掘土填壕,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而下。场上顿时像炸了锅一样,乱作一团,各连争先解散收工,惟有王靖国连有条不紊地集合、整队、报数,然后踩着正步撤回营房。正好被阎锡山看在眼里,一打听,才知道是五台老乡王靖国,不禁喜在心头,记在心里。从此以后,王靖国受到阎锡山的特意栽培。阎锡山认为王靖国为人稳重,带兵有方,纪律严明,于是对他委以重任。1923年,他和傅作义同时升任营长。抗战时在平型关战役中与我军有过良好的合作。

然而,自从当上这个固守太原的一把手后,王靖国在军事会议上立下了“我与太原共存亡”的军令状。一开始太原被我军包围后,王靖国起初还心存幻想,指望驻守北平的傅作义来救他,天津的陈长捷能抵挡一阵子,直到听说傅作义率部起义,陈也全军覆没,后,他才发出了“大去之期,亦将不远矣”的哀叹。不过,他下令把民兵、抗战时收编的日伪军和晋绥军进行了整编,

正当王靖国成为困兽之斗时,他在北平读书的女儿王瑞书竟然回来了,深知想要闯进解放军布下的封锁线,王瑞书一个女学生绝无可能,唯一可能的是王瑞书也像傅作义的女儿一样受了我军之托。果然,王瑞书拿出了徐向前的亲笔信,劝说王靖国效仿傅作义率部起义,和平解放太原。王靖国深知识时务者为俊杰,只要抓住起义的机会,他也能受到解放军优待,然而王靖国为了保全“忠诚”的名节,对女儿说道:“你可革你的命,我要尽我的忠。”不仅如此,王靖国还将女儿劝谏的事向阎锡山做了汇报,并将其交给阎锡山处置,于是阎锡山带王瑞书先飞至南京,后又辗转去了台湾。

不过,王靖国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这名阎锡山铁军组织的掌门人,在后来的太原战役中,最后时刻放下了武器,但仍被列为战犯。1952年,王靖国在战犯管理所中病逝,终年59岁。

二是太原绥靖公署副主任兼第15兵团司令官上将孙楚。孙楚,字萃崖,山西解县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非五台籍,是阎锡山嫡系中的唯一晋南籍将军,由于他对阎锡山忠心,是有名的,他常与人言,“阎先生是我的老长官,我是阎先生一手提拔栽培起来的,不能中途变节。今后阎跳崖我跳崖,阎滚沟我滚沟。”这个孙楚一向与我军为敌,早在红军东征时期,他率领的部队便与我军死扛,著名烈士红军军长刘志丹的牺牲,就是与他的部队交战时所致。

特别是在“十二月事变”中,孙楚的表现最为积极,他竟然神经质般地带着十余人,脖子上挂着手榴弹冲进决死队三纵队总部,扣押了全部先进组织成员,瓦解了这支部队。还以高官厚禄、金钱美女开道,策反决总独3旅8总队总队长等人,被称为破坏抗日统一战线顽固的“摩擦分子”。

孙楚这个人,爱学习,甚至懂得土木工程设计,太原城的防守工事,就是他一手绘图指导建造而成的,相当坚固,布局合理,杀伤力极强,为我军解放太原造成了不小的麻烦。有人说,孙楚还是个军中“预言家”,在中原大战中早早地看出反蒋军必败,而把阎军偷偷撤离,坑害了冯玉祥的部队,保全了自己的实力。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他即预言“美日绝对不免一战,而战败必属日本”。因此长官部每周一次的形势报告多由他承担,常常座无虚席。

不过,孙楚也多有判断错误的时候,解放战争太原战役中,孙楚总是声称有坚固的堡垒可以抵抗我军,拒绝我军提出的十数次宽大劝告、警告,甚至是最后通牒,继续抵抗,最后时刻放下武器投诚,但由于负隅顽抗,所以仍被列为战犯,被俘后在战犯管理所坐了十来年的牢,直到1961年12月获特赦,出狱33天后因病去世,终年72岁,也算是高寿。

三是山西省代主席梁化之。梁化之,山西省定襄县师家湾村人,本名敦厚,化之为其字。他的家庭,土地不及百亩。梁化之从阎锡山办的私立川至中学初中毕业后,又进入阎的私立进山中学,高中毕业后才升入山西大学文科。他在山西大学读书时,并不住校,而是以少爷身份住在阎锡山公馆。他的父亲是阎锡山的姨表兄,凭借着这层关系,梁化之深受阎锡山的器重和赏识,甚至被视为阎锡山的接班人。大学刚刚毕业的梁化之一步跨进太原绥靖公署,做了阎锡山的机要秘书,阎锡山的私人印信和特费开支,都由梁化之掌管。后任山西自强救国同志会组成,阎锡山自任会长,赵戴文为副会长,梁化之以绥署秘书兼任总干事,负责主持实际工作。

解放战争期间,阎锡山逃离太原之后,指定“五人小组”成员之一,虽然他并没有掌握军权,但因为他是阎锡山的亲戚,梁化之就成为他的化身,可以指挥一切,决定一切。太原解放的那一天,山西省政府大楼地下室集中了山西的军政要人,在酝酿投降。当听见解放军枪声的时候,梁化之起身要走,薄右承拉住他的手,要他不要走,在投降书上签个字。他说:“我不反对你们投降,但我不签字。”接着他又说:“我没时间在这里久留了;慧卿还在那里,我得回去执行“会长”交给我的任务。”说完便急急忙忙带着卫士白庇彦回钟楼地下室了,随后服毒身亡,终年43岁。

四是太原绥靖公署参谋长赵世玲。赵世玲,原名赵传壁,山西山阴人,从小聪智过人。在第二高小读书时就是高材生,毕业后考入太原北方军官学校。1932年,在南京陆军大学读书时因与人同名,改为赵世玲;1935年毕业,校长蒋介石留用,于国民军任职。阎锡山派人要回山西,授以晋军中校参谋兼北方军官学校教官要职。曾任国民兵军官教导团第六团团长,晋军一九七旅旅长。抗日战争中晋东南与日作战全军覆灭,险遭杀害。1945年后历任介(休)——太(原)铁路护路司令、晋军四十九师师长、太原警备司令、“省防军”第一军长。

解放战争时期,赵世铃列入“五人小组”, 为保卫太原显得格外卖力。阎军全部撤入城内前夕,为了扫清城头视线,不被解放军在攻城时用以隐蔽,赵世铃下令将城门外的所有民房全部烧毁,数千市民在刺刀的驱赶下痛失家园,造成很大损失,目睹这映红天空的烈焰,残留的日本军官城野宏也因此感受到战争的冷酷无情和悲惨,鉴于他的手上沾满革命群众的鲜血,几个月后,最终经过审判被处以枪决,终年44岁。

五是太原绥靖公署秘书长吴绍之。吴绍之是山西定襄人,毕业于阎锡山创办的川至中学,一直在阎锡山手下从事文职工作,从一名普通的练习生做到阎锡山手下的高干,凭的是出众的笔杆子。没有拿过枪,更没有与我军作对。

在解放战争时期,吴绍之虽然被阎锡山任命为太原绥靖公署秘书长。不过,吴绍之却是一个主和派,因为傅作义在平津战役中通电起义给了他很大的震撼,他在战前都一直主张向我军投诚,后来失败后悬挂的白旗就是他高举出来的。后来在太原成功解放之后,吴绍之曾积极配合我军接收太原,检举揭发继续顽抗的反动势力。没有收阎锡山等“反动官僚”的资产,遂被人民政府任命为山西军政人员联络处主任。 1951年后,历任太原市工商联主任、山西省民革委员、太原市民革社联部主任等职务。

其间,遵照人民政府实行的统一战线政策,对改造和教育原国民党方面的军政人员有一定贡献新中国成立之后,吴绍之曾担任过太原工商联主任一职,属于市级干部,是五人小组成员中归属最好的,于1960年因病去世。

介绍完这阎锡山任命的五名负隅顽抗的干将的情况,再说他们在所谓守卫太原过程中的作恶。当时,我军快要发起总攻之际,我华北军区第一纵队第二旅在顺义改编为第二十兵团第六十六军第一九七师,该部奉命投入战斗,连克阳曲镇古檀、新店、七府坟、十里铺、新城镇车站和炼钢厂,进展还算顺利。在进攻北郊线敌人核心据点化工厂时,出现了意外情况。这个化工厂是敌人北郊防线的核心据点。就在此时,战场上出现了蹊跷的情况。对面的敌人打出了白旗,并用扩音机喊话:“我们同意休战,请贵军师级长官前来商谈受降事宜。”

当时,师领导认为太原是个孤城,走投无路的敌人这个时候投降完全有可能,因此197师的确准备派一名师级领导,率领敌工部出面接洽受降事宜。正在这个时候,197师590团团长林向荣向师领导汇报,根据多年的战斗经验判断,守敌“投诚”比较蹊跷,即使是的,也不会全部投诚,不应该让师领导们前去冒险,他愿意带一个排作为突击队前往试探,毕竟武装人员比空手的领导准备要充分,万一敌人施展诡计我们也能随机应变,利用地形灵活反击。即使是正面强攻本来也应采取这种做法嘛,反正总要有个突击队前行。他带队前往还可兼做受降的准备。他说得句句在理,师领导同意了他的意见并叮嘱整个部队:随时准备出击接应!林向荣与其警卫员各自骑在马上,走在最前头,去探虎穴。

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当林团长率领的这些人马进入一个三面交叉合力合围,又无有利地形和障碍物的“绝地”, 就使用机枪猛烈扫射,目的就是以“诈降”为名,诱杀我军的高级干部。林向荣被乱枪打中,壮烈牺牲。我军大部队听到枪声后,立即接应,却被敌人猛烈的炮火阻断。直到21日清晨,在炮兵支援下,我军苦战1小时,攻下了化工厂,但林向荣团长却牺牲在这诈降中。同时,590团的政治处主任吴俊觉也壮烈牺牲。

怀着对牺牲几名团级干部复仇之恨,1949 年 4 月 24 日凌晨,我军 1300 门大炮同时开火,向太原城墙猛烈轰击。十几分钟天崩地裂般的急袭过后,烟尘四起,五十米之内不见城头,而北侧突破口上的滚滚硝烟和尘土又随着突起的西北风将南侧城垣笼罩,使得炮兵部队难以准确地继续实施射击,再加上地形、战前侦察与准备等具体情况上的差别,炮兵部队对四面城墙的破坏程度不尽相同。在大部分突破口上,坚固的城墙被提前炸开宽达二、三十余米的大缺口,炸塌的碎砖、夯土在城墙外侧形成了六十度的斜坡。

大东门南侧烟尘弥漫的突破口上,炮兵无法瞄准,我军步兵一度准备以两个营的兵力背负炸药包直接炸城,四野炮一师的指战员们人拉肩推,将大炮推进到步兵离城墙不足百米的进攻阵地直射城墙,以被形象地称为“大炮上刺刀”的近战,冒着从城头倾泻而下的弹雨轰开了突破口。紧接着炮火开始向城内延伸,攻城部队陆续发起了冲锋,而在一些破坏得较为理想的突破口上,攻城部队为预防阎军在炮火间竭期间反扑已经提前发起总攻。

城北小北门、城东小东门、大东门和城南首义门的登城部队进展较为顺利,突击队沿着突破口外的斜坡冲上城头,打退阎军反扑,扩展城头阵地,掩护后继部队登城。林团长的战友们搭起人梯登城也因为城墙太高而没有成功。到上午八点晨雾消散之后,炮兵再次集中火力轰击,终于炸开十几米宽的一条缺口,在八点三十分将红旗插上城头,他们是最后一支登上太原城头的攻击部队。

随后,所有的攻城部队如潮水般登上城头后,立即下城向市内纵深发展,有些突破口的城墙内壁依然没有炸塌,云梯一时之间又运不上来,战士们纵身从近十米高的突破口上跳下,向城内冲去。阎军在太原城内也修建有大量碉堡和防御工事,部署了巷战部队,但解放军突击部队同敌人不纠缠,不恋战,猛打猛插,直奔绥靖公署,遇有顽强抵抗,即破院开路,绕到敌人后面。突击部队在进攻途中,俘获三辆坦克,立即插上红旗调转车头向绥靖公署进军。

在强大的攻势下,城防司令部此时已经无力组织有效的反击。随着解放军攻入城区,太原的防御体系开始瓦解,最终攻克了这座固若金汤的军事要塞。这一天上午,1949年4月24日,太原绥靖公署的主要官员被解放军战士从公署大楼押出。在历史照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五人小组”的王靖国、孙楚、赵世铃、吴绍之等人四被押解的场景。这些曾经在山西呼风唤雨的高级将领,此时都已成为战俘。

太原解放后,团被授予“登城先锋团”光荣称号,上级领导得知团长林向荣牺牲,都十分震惊和悲痛。林向荣出生于湖北黄冈回龙镇林家大湾,,他是当时四野领导人林帅的亲弟弟,林向荣成为抗日军政大学的第四期学员,毕业之后分配到晋察冀边区第三军分区任副连长。1946年6月,林向荣担任晋察冀军区三分区警备七团团长,率部参加了解放石家庄、绥远、天镇、丰镇、应县、集宁等地的战斗。平津战役时,参加了张家口战斗,从山洞里生擒了国民党军二七一师师长张进修和副师长梁超。此役仅用了16个小时,在全纵队创造了首次歼敌一个整师的纪录。

林向荣与二哥的性格区别鲜明,一个是活泼开朗,一个是沉稳内敛。在经过了正规的学习之后,林向荣被分配到了晋察冀边区,当时干部稀缺,林向荣被任命为副连长。虽然林向荣没有经历过长征的洗礼,但是他在抗战中表现仍十分出色,很快就转正成为连长。北平解放之后,林向荣又跟随部队参加了解放太原的战役,谁也没想到他会牺牲在太原战役中。林向荣牺牲时年仅33岁,在他牺牲4天之后太原解放了,不到6个月,新中国建立了,可惜林向荣没能等到这一天。作为林帅的亲弟弟,他没有搞特殊留在后方,没有给二哥丢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