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中的赤子心:抗战老兵贾维三与兄长的报国印记
发布时间:2025-09-30 17:10 浏览量:7
胸前的奖章熠熠生辉,绿色军装里藏着烽火记忆。96岁的抗战老兵贾维三,从10岁起加入八路军,到亲历百团大战、黄崖洞保卫战的战士,再到硝化棉车间里与死神较量的军工骨干,最后成为军工厂的筹建者,贾维三用一生书写了“家国”二字的重量,在历史长河中刻下“捍卫祖国”的铮铮誓言。
1929年6月24日,贾维三出生在山西左权县一个普通农家。这片土地是抗日战争华北主战场的前沿,1939年,年仅10岁的他目睹日军扫荡时烧毁家园、屠戮乡亲的暴行,村中十几位乡亲惨死于侵略者枪口之下。国仇家恨交织在少年心中,他毅然决然地跟随哥哥贾希英踏上了保家卫国的抗日道路。
“1940年,游击队就改编成八路军4旅28团3营9连。在大东岔村,是平定县抗日县政府驻地,加上我们连队在那里驻扎,敌人知道了我们在那里驻扎,采取了偷袭,把县政府和我们连队包围到一个村庄,后来我们部队就开始反击反包围,部队就转移爬到山上跟敌人开始战斗。”抗战老兵贾维三说。
1940年,百团大战打响,贾维三所在的部队参与了黄崖洞保卫战、麻田突围战等关键战役。他和小伙伴们日夜赶制土地雷,用简陋的工具为前线战士筑起“地下防线”。然而战争的残酷很快降临,1944年,大哥贾希英在攻打山东清平县的战役中壮烈牺牲,年仅24岁。回忆起兄长,贾维三声音哽咽,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我大哥和我感情最深,因为我和我大哥当兵后,我年龄小,有时候不能自理,我大哥给我换衣服、晒衣服、晒被子,晚上用热水给我洗脚。我大哥对我最亲了,我不敢想我哥,想起了就流泪了,我大哥牺牲时才24岁。”抗战老兵贾维三说。
兄长的牺牲没有击垮贾维三,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守好家国”的决心。1944年,贾维三进入左权县抗日第三高校补学文化,白天在山洞教室读书,夜晚帮部队传递消息。1947年1月,18岁的他带着11名同学,主动请缨到晋冀鲁豫边区军工部化学器材厂,挑了最危险的硝化棉车间工作。一年后,凭借优秀的表现,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升任班长,还在“刘伯承工厂运动”中立了二等功。
“主要是制造工兵炸药,制造子弹跟炮弹发射药和空军炸药。1949年全厂进行评比,我被评为优秀班长、优秀共产党员,所以指定我在党支部领导下,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担任副书记兼宣传部宣传委员。”抗战老兵贾维三说。
从1939年的“小勤务员”到1947年的“军工骨干”,贾维三的青春始终围着“报国”二字转。他参与过百团大战的土地雷制作,那些西瓜大小的土制武器,曾在华北平原炸得日寇闻风丧胆;他亲历过黄崖洞保卫战的后勤支援,见过战士们用大刀与敌人拼杀的壮烈。1946年,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为贾家送上“捍卫祖国”的烫金大匾,这块牌匾至今仍是贾家最珍贵的传家宝。
“我因为年龄小跟不上部队,就跟一些后勤人员,在转移过程当中,敌人打来的机枪在我们的身前,子弹砰砰砰砰的,就跟蹦爆米花一样,当时有些大人把我拉到一旁,躲过了子弹的射击。”抗战老兵贾维三说。
太行山脉的风,吹过了八十余载。贾维三的记忆里,始终留存着兄长冲锋的背影和那句“等胜利就回家”的承诺。这份跨越生死的兄弟情,早已与家国大义融为一体,在岁月长河中凝结成永不褪色的精神印记。岁月流转,贾维三已经96岁高龄,但他的心依然牵挂着国家的发展。每当看到国家日益强大,人民生活越来越好,他的脸上就会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这一切都是无数像他和大哥这样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要让这份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我们在陕西的时候比较艰苦,有的老红军都在穿草鞋,有的是背的大刀红缨枪,在抗日战争当中也很艰苦,弹药不足。现在部队发展好了,先进的武器,部队整齐划一,看见就振奋人心,感到心里十分高兴。”抗战老兵贾维三说。
“我们受我父亲的影响,教育我们都要听党话、跟党走,所以说我们家里人都是这样的,要继承老一辈革命传统,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贾维三儿子贾建中说。(记者 高世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