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建活水酿出“清泉”佳酿——威海市临港区草庙子镇清泉村以跨村联建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9-27 21:27  浏览量:8

“以前村里没产业,年轻人都往外跑;如今有了黑猪养殖,75岁以上老人吃饭、出门都不用愁,日子越来越好!”近日,临港区草庙子镇清泉村一位老人坐在幸福食堂里,捧着热乎的饭菜感慨道。自临港区推行跨村联建以来,这个由大东疃村、东李家夼村、西李家夼村合并而成的新村庄,以“特色产业+民生服务”双轮驱动,走出村强民富日子甜的乡村振兴新路。

资源互补织就“增收网”清泉村由大东疃村、东李家夼村、西李家夼村3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此前,3个自然村各自为战,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单一,产业发展缺乏统筹规划,村民增收渠道受限。新村“两委”选举于今年5月完成后,如何结合村情选准产业,带动集体与村民双增收,成为新上任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江培韵的主要任务。“咱村现有262户、764人,村民年龄普遍偏大,体力和学习新技能的能力有限;同时,各村土地资源禀赋不同,有的地块适合规模化养殖,有的地块适合配套种植。选产业必须兼顾这两点,既不能脱离现状让大家‘接不住’,又不能浪费各村的资源优势。”江培韵在首次村“两委”产业研讨会上便明确了方向——不盲目跟风热门产业,而是从“人”和“地”的实际条件出发,寻找适配性强、能串联资源的特色路径。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征求村民意见,并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对村内土壤、气候、闲置场地等资源进行评估,清泉村最终将黑猪养殖确定为核心特色产业。这一选择的背后,藏着独属于清泉村的“适配逻辑”。黑猪养殖无需高强度体力劳动,村内有养殖经验的老农户可快速上手,同时能吸纳部分中老年村民参与日常饲喂、场地管理,实现“家门口就业”;黑猪瘦肉率高、肉质鲜美,符合当下消费者对绿色、生态农产品的需求,且产业链延伸空间大。如今,走进大东疃村,16亩的黑猪养殖场已初具规模。圈舍内,50多头黑猪或悠闲踱步,或低头采食,毛色油亮、体态健硕。“现在每头猪平均能达到150斤,按照生长周期,春节前基本能长到300—400斤,正好赶上节日消费旺季。”江培韵指着圈舍里的黑猪说。在黑猪养殖产业稳步推进的同时,清泉村并未停下延伸产业链、拓展增收路的脚步。在大东疃村西面,一片30多亩的平整地成了江培韵近期常去的“打卡点”——这里正酝酿着村里的下一个产业计划——“林养金蝉”立体种养模式。为何选择桑葚与金蝉?江培韵有着清晰的考量:桑葚种植前期投入相对可控,挂果后能迅速鲜销;而金蝉养殖无需额外占用耕地,依托桑葚林的根系即可生长,相当于“一棵树”获两份收益。更重要的是,桑葚管护、金蝉采收同样适合中老年村民参与,能进一步扩大就业,让更多村民共享发展红利。从黑猪养殖单点突破,到桑葚种植与金蝉养殖多元拓展,清泉村正以资源互补为纽带,一步步织密产业增收网,真正走出一条适合新村发展的致富路。共建共享破解“烦心事”走进清泉村,满眼的绿意将村庄包裹,空气里满是清新的气息;平坦宽阔的柏油路蜿蜒穿村,取代了昔日坑洼的老路;道路两侧白墙红瓦的房屋错落有致,庭院内外收拾得干净整洁;远处连片的农田如翡翠般铺展,勾勒出一幅生态宜居的乡村画卷。“现在路好走了,买东西、去镇上办事方便多了。”“环境干净了,推开窗就是景,心情都舒畅了。”“更没想到的是,咱们这原生态的乡村风光还吸引不少城里游客来踏青、住民宿,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在树荫下乘凉的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介绍着,语气里透着满足和幸福。66岁的张玉花原是东李家夼村村民,如今常在女儿家帮忙照看孩子,总想着回清泉村看看。“连通东西里夼村的路修好了,不仅路面平整,还拓宽了道路。”她笑着说,“以前往来两村得绕远路,如今距离缩短到一里地,太方便了。”这条路不仅是便捷的通道,更连通了村民的心,让合并后的村民更有凝聚力。而最让村里老人念叨的,还要数村里的幸福食堂。穿过村口的休闲小广场,白底红字的“清泉村幸福食堂”招牌格外醒目。推门而入,明亮的玻璃窗、整齐的餐桌椅、干净的取餐台让人眼前一亮,厨房里飘出的饭菜香更是让人胃口大开。“以前一个人在家,做饭总凑合,有时煮碗面条就对付过去了。现在到点来食堂,三菜一汤热乎乎的,还能跟老伙计们一起聊天,比在家热闹。”76岁的张奶奶端着刚打好的饭菜,脸上笑开了花。“咱清泉村75岁以上的老人有100多名,幸福食堂为这些老人免费提供午餐。”江培韵说。这份温暖解决了高龄老人做饭难、吃饭孤单的“烦心事”,让老人们吃得安心、过得舒心。从环境美到生活甜,清泉村的变迁,藏在每一次的民生改善里。村里不仅补齐了基础设施短板,还用精细化的服务回应着村民的需求——闲置空地改造成休闲小广场,垃圾清运车定时上门,幸福食堂烟火气洋溢……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共建共享的理念落到实处,也让温暖的幸福感浸润在每个村民的心头。(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杨慧/文 葛哲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