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报国的典型—永怀庞建国老师

发布时间:2023-06-30 19:01  浏览量:11

文|张斯纲

我最早认识庞老师是大学时参加“中国青年团结会”的活动,庞老师是指导老师。当年庞老师刚从美国学成归国不久,年轻长得又体面,是台大的明星教授。

那时两岸互动还不多,两岸学生之间的接触就更少了。“中国青年团结会”主要工作就是搭起两岸青年学子的交流平台,让台湾的同学与大陆同学有机会相互认识、交流。

“中国青年团结会”邀请大陆留学生来台参访时,我担任义工陪同环岛和到政府机关、学术单位拜会、座谈,庞老师就全程带领着大家。庞老师认真、单纯,而且对学生很亲切也很有耐心,当时大陆的同学私下都觉得,庞老师跟大陆老师的风格真的很不一样。

另一方面,大陆在海外的学生团体也会邀请“中国青年团结会”去欧美参访,我就曾经参加过一次到欧洲的参访团,同样是由庞老师带队。

90年代初期,台湾刚解严不久,不只大学生没什么机会到海外交流,就连从台湾直航欧洲的航班都很少,我们那时候就是到香港转机去法国。而且因为我是役男,要出国更是麻烦,还得由庞老师为我作保。

今天回想起来,“中国青年团结会”和庞老师当年真的走得蛮前面,开启了两岸青年交流的先河,让大陆留学生能认识台湾的现况,也让像我这样的台湾大学生,能透过和大陆同学的接触以及到海外参访的机会增广见闻。

这种工作一般大学教授是不太愿意去做的,因为要花费非常多的时间跟精神,而且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又多。更重要的是,做这些事对于个人的学术生涯并没有什么实质帮助。但庞老师愿意做,而且还非常投入。

我之后会去就读政大东亚所,或多或少也跟大学时参加了“中国青年团结会”的活动和庞老师的引领有关。

很多人或许不知道,今天台湾政坛一些台面上的政治人物,以及多位中国大陆研究领域的学者,当年也都曾跟随过庞老师参加“中国青年团结会”的活动,由此就能看出庞老师的远见和使命感。

我和庞老师的人生交集主要有三段,一段是“中国青年团结会”,一段是庞老师从政以及到海基会任职,再一段就是我就读文化大学国发所博士班学。

庞老师选举时我也担任过义工。即使投身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庞老师依然保有赤子之心,从不跟人拉帮结派,连选举都是规规矩矩拜票、拉票,不走虚华路线。

即使是在选情较辛苦的时候,庞老师也不会去喊什么“告急”之类的口号,或是有什么戏剧性的表现,就跟他的个性一样,是很实在的一个人。

2004年9月我考上文化大学国发所博士班,跟在所里任教的庞老师又有较多的互动。但课堂上庞老师依然很严谨,不会因为我跟他熟就放水。如果觉得报告格式不对、内容引述有问题,庞老师还是会把我找去,直接告诉我。

我在博士班修完两年的课,也通过了资格考和论文初审。庞老师是我的论文指导教授,所以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和庞老师见面,讨论每一章、每一节该怎么写。后来因为工作和家庭因素,2007年我就先办了休学。

之后在2008年的大选期间,因为我也参与辅选工作,跟庞老师见面的次数又增多了。每次只要碰到庞老师,庞老师就会盯我的论文进度,让我很不好意思。

而在马英九胜选后,庞老师出任海基会副秘书长,我也到了海基会工作。在海基会那段时间,我当时的感觉是庞老师非常乐于承担起这份重任,因为他就是一个有使命感的人,认为这份工作可以做一些他想要做的事,因此他做得很带劲。但后来在发生所谓的“发言风波”,不久后,庞老师就回到文化大学国发所担任专任教授。

最终,我还是未能完成博士论文,但庞老师只告诉我,如果没有想要从事教职,反正书也读完、课也修完,那就当成是自我的进修吧。庞老师从来没有去想什么旁门左道的方法,让我能够取得学位。

我觉得,庞老师这一生就是书生报国的典型。对于他做出的最后决定,我很是震惊,这不像是庞老师,因为他并不是个悲观主义者。但这又有点像是庞老师,我想,庞老师心里应该是有着什么样苦,而他发现自己已无力改变,才会做出这最后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