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侵略中国的国家有很多,中国为何最恨日本!

发布时间:2025-09-26 11:09  浏览量:12

我们都知道,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被列强撕扯的屈辱史。

从鸦片战争的英国炮舰到八国联军的铁蹄;

从沙俄蚕食北方领土到法国染指西南河山,侵略者的名单能列出一长串。

但若问中国人最深的痛恨的侵略者指向谁,

全国多数人会毫不犹豫地说出两个字:日本。

回顾历史,我发现这种恨,不是简单的民族情绪,而是刻在骨子里的历史记忆。

它源于日本侵略的持续时间之长、手段之残酷、意图之恶毒,更源于这场侵略对中国人心灵烙印的难以磨灭。

今天,我们就从历史的缝隙里,扒一扒那些随着时间沉淀却从未被遗忘的真相。

有人可能会问:英国不是用鸦片轰开了中国国门吗?

沙俄不是割走了150万平方公里土地吗?

为什么偏偏最恨日本?

我认为答案藏在侵略的“性质”里。

19世纪的列强侵略,大多带着“殖民掠夺”的逻辑:要市场、要资源、要特权。

比如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核心目的是打通贸易壁垒;

沙俄扩张领土,看重的是地缘战略利益。

这些侵略固然可恨,但某种程度上,它们仍停留在“利益争夺”的框架之内。

而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却带着彻底的毁灭欲。

从甲午战争后割占台湾,到1931年侵占东北,再到全面侵华,日本的野心不仅是掠夺,更是要抹杀中国的文明根基。

日本军国主义者鼓吹“大东亚共荣圈”,实则是将中国视为“劣等民族”,企图用屠刀和谎言重新定义这片土地的未来。

1931年9月18日,沈阳北大营的炮声拉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灾难。

此后的14年,我想称为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时间也不为过。

时间长度本身就在累积仇恨——沙俄侵华不过几年,八国联军进北京更是短期行动,而日本对中国的践踏,贯穿了两代人的成长记忆。

更可怕的是,日本侵略的残酷性随着时间不断升级。

这期间他们对我国人民做了几件永远不被原谅的事情,这样的仇恨,并不是时间可以磨平的。

首先是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当时有30万以上平民和战俘被系统性地屠杀。

流血染红了长江水,整个金陵城沦为人间地狱。

德国人拉贝在日记中写道:“屠杀的规模超出人类想象。”

其次就是细菌战与活体实验,臭名昭著的731部队用中国人进行冻伤、毒气、细菌感染实验。

其残忍程度远超历史上的任何战争,直接将中国人当做小白鼠一样进行实验。

还有侵略过程中的“三光政策”,日本在在华北等地,实施“杀光、烧光、抢光”,村庄成废墟,百姓如草芥。

日军所过之处,生机断绝,一座座村庄成为死村。

以上这些罪行不是战争中的“误伤”,而是有组织的反人类罪行。

正如历史学者张纯如在《南京大屠杀》中所说:“日本人的残暴,带着一种冷冰冰的工业化效率。”

日本侵略中,还在于其对中华文化的系统性摧毁。

比如推行日语教育:

日本在台湾和东北,强制废除汉语教学,要求学生背诵《教育敕语》,企图从语言上割裂下一代与祖国的联系。

其次是篡改历史

当时在伪满洲国教材将中国历史污名化为“落后专制”,把日本侵略美化成“解放”。

还有就是掠夺文物:

北京猿人头盖骨在抗战中神秘失踪,多方证据指向日军劫掠;各地古籍、珍宝被运往日本,至今难以追回。

文化灭绝比领土侵占更致命,它瞄准的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相比之下,英法列强虽也掠夺文物,却未曾试图彻底替换中国的文化认同。

最后我认为我国人民对日本恨意的延续,还与他们的态度有很大关系。

日本在对中国人民犯下如此十恶不赦的大罪下,不但不承认错误,还在想方设法的逃避和美化他们的罪行。

我想这是任何一个国人都无法接受的。

他们在教科书中多次篡改历史,将“侵略”轻描淡写为“进出”,南京大屠杀被称为“事件”。

并且还在靖国神社中将战后甲级战犯供奉为“英灵”,日本国的政客还经常去参拜。

还有赔偿问题,虽然中国政府放弃国家赔偿,但民间受害者(如慰安妇、强制劳工)的诉讼长期被日本法院驳回。

他们不承认的罪行,永远是未愈合的伤疤。

日本学者笠原十九司曾痛心道:“日本人对战争的认识,仍停留在‘受害’而非‘加害’的层面。”

其实,中国人对日本的恨,本质是对侵略的反噬性记忆。

这种恨意并未导向盲目仇视,反而催化了民族的反思与崛起。

恨日本,不是因为我们狭隘,而是因为我们还记得自己是谁,我们是一个曾被踩进泥泞却挣扎站起的文明古国。

(注:文章图片取材于网络,本文系独家原创首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

参考文献

1. 张纯如,《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

2. 笠原十九司,《日本人的战争认识与历史修正主义》

3. 中央档案馆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

4. 拉贝,《拉贝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