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勒比海风云——美国后花园的三颗眼中钉
发布时间:2024-06-26 14:31 浏览量:12
大家好,我是《地图里的人类史》、《谁在世界中心》、《地缘看三国》等书的作者温骏轩。今天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加勒比海风云——美国后花园的三颗眼中钉
2024年6月11日,能够搭载“锆石”高超音速导弹的“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护卫舰、“喀山”号核潜艇,以及另两艘补给船所组成的北方舰队编队抵达美国东海岸,并进行了一场远程打击演习。按照计划,这支俄罗斯舰队将于当地时间6月12日-17日间,对古巴首都哈瓦那进行友好访问。
在美国、法国等北约主要国家,相继做出允许乌克兰利用援助武器,攻击俄罗斯本土的背景下,俄罗斯此举显然有在美国后花园刷存在感,复刻当年古巴导弹危机之嫌。
另一个与古巴相关的消息,是6月6日至7日,古巴国家主席特使、外交部长罗德里格斯访华,并在北京与相关中国官员会谈。至于这一军一政的两起事件之间有没有关联,这个大家可以自行想象。
外交这件事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相同的策略也有此一时、彼一时之分。相比之下地理位置则要恒定得多,一个国家的边界和地缘属性,同样也很难在短时期内改变。接下来我们不妨把中美两国的“海上后花园”拿出来做个对比,你会发现虽然相隔万里,两个对手的后花园却有颇多相似之处。
如果说台湾岛、菲律宾,以及马六甲海峡的安全,是时下中国经略海上后花园的三根肉中刺,那么美国的后花园中同样有三颗眼中钉。看完接下来的内容,你就能知道到底是那三颗眼中钉会让美国感到不舒服。
1
三个美洲
1823年,时任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在国会演讲时,作出了如下阐述——“就实质而言,美利坚合众国正告旧大陆上的列强,美洲不再开放给欧洲成立殖民地,而任何延伸欧洲势力至新大陆上的作为,美利坚合众国将视之为危及我国之和平与安全。美国不会介入欧洲各国之间的战争,也要求欧洲各国不插手美洲事务”。
这一被总结归纳为“美洲事务是美洲人事务”的宣言,就是著名的门罗主义。它的出现标志着,美国开始将整个美洲视为了自己的利益区。不过虽然所有美洲国家,都被美国视为利益区,但基于地缘情况的不同,经略起来却会有所差异。
从地理角度来说,美洲大陆一般被分为南、美北美洲两部分,巴拿马运河则是二者的地理分割线,就像苏伊士运河分割亚非大陆一样。然而在地缘政治层面,美洲更应该被分为三部分:美国与加拿大组成的北美地区;巴拿马运河以南的南美地区;以及包含墨西哥及加勒比海岛国在内的“中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其中除北美以南的这两个美洲,又被合称为拉丁美洲。
这一格局的出现与美洲的地理结构有关,也与欧洲人在新大陆的殖民史有关。1492年,原本希望找到印度的哥伦布意外驶入加勒比海,并最终发现美洲。由此西班牙在天主教世界,取得了美洲大陆的控制权。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教皇的调解下,调整了两年前划定的“教皇子午线”。根据这一协议,除巴西之外的美洲地区,包括现在的美国都成为了西班牙的殖民地。
对比美国和中国的情况你会发现,两国无论从纬度还是面积来说都非常相似,要是当年发现新大陆的是中国人,大概率会选择向美国地区移民。然而事实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西班牙都没有对北美大陆做进一步的开拓,而是将拉丁美洲作为了经略重心。
在喜欢种地的中国人看来,放弃与西伯利亚相当的加拿大地区情有可原,毕竟中国人对不能种地的地区没什么兴趣,即便是元和清这两个带有北方民族血统的王朝,也没有想过征服这片苦寒之地。只是不去经略美国地区,中国人肯定是很难理解的。
气候和唾手可得的财富,是西班牙人将精力投入到拉丁美洲的根本原因。哥伦布发现所谓新大陆之前,新大陆已经自行进化出了三大文明,分别是位于墨西哥境内阿兹特克文明、玛雅文明,以及依托南美安第斯山脉成长的印加文明。这三大文明积累千年的财富、人口,以及生成于墨西哥高原和安第斯山脉上的金银矿,让西班牙人根本不愿意把有限的人力资源投向北美大陆。
当然,要是说西班牙人完全对种地这件事没兴趣也不尽然。只不过无论是西班牙、葡萄牙,还是后来的其它欧洲殖民者,对于种地的兴趣主要都集中在诸如甘蔗、香料、可可、咖啡、橡胶等经济作物上。基于成本考虑,只有将这些经济作物的加工产品,比如蔗糖贩运回欧洲,才会更有利可图。
气候湿热的地区在生物多样性上,较之其它地区要有优势得多。大多数经济作物的原产地都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已是他们大规模种植的极限。以这一要求来说,典型温带气候的美国就不符合要求了。于是你会看到在发现新大陆之后,处在热带区间的加勒比海地区,成为了欧洲殖民者开拓种植园的首选地。
西班牙人的选择性放弃,大大降低了英国和法国进入北美殖民的障碍。17世纪初,英法两国先后开始尝试在北美殖民。最初的时候,以建设“新英格兰”为目标的英国殖民者,选择了登陆美国东海岸;而更多着眼于毛皮贸易的法国,则将加拿大东部作为了自己的经略目标。在后来的岁月里,英国击败了法国取得了加拿大的控制权。美国则在独立后,又从醉心于欧洲战场的拿破仑手中,购买了美国中部的路易斯安纳地区。
总而言之,最终美国和加拿大所组成的北美地区,与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两片南半球新大陆一样,成为了源出英国的“盎格鲁-撒克逊国家”。中南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由于西班牙和葡萄牙在语言文化上的拉丁属性,而又被统称为“拉丁美洲”。
不同的历史渊源,造就了北美与拉美差异明显的地缘属性。这一差异甚至体现在主体族群的血统观之中。由于西、葡两国所在的伊比利亚半岛,之前有长达数世纪的阿拉伯占领史,加之拉美地区原本就因为三大文明的存在,而留有大量的原住民人口,使得绝大多数拉美国家对于混血持开放态度。相比之下,美国和加拿大的种族壁垒要森严的多。以至于“拉美裔”在美国是一个独立的种族群体,并不会被纳入白人的计算范围。
地缘差异同时还影响了美国与其它美洲国家的关系定位。如果说系出同门的加拿大,是被美国定位为同盟的话,那么拉丁美洲无论在美国赤裸裸的用门罗主义干涉拉美国家内政的时段,还是在更多用贸易和投资发挥影响力的现下,都只是利益区的存在。
2
门罗加勒比海
虽然门罗主义适用于整个拉丁美洲,但基于地缘距离,与美国海陆相接的加勒比海地区,始终是美国施加影响力的重点区域。即便有一天美国因为一超地位不再,而无法将整个拉美作为自己的地缘利益区,眼皮底下的加勒比海也将是美国必须门罗的对象。
门罗主义底线在于排除其它大国的干涉,上限则是直接用军事手段获取利益。1846年-1848年期间的美墨战争,是门罗主义的第一个收获。通过这场战争,美国得到的得克萨斯和加利福尼亚,从而不仅变身为一个太平洋国家,还获得了墨西哥湾北部的全部海岸线。
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根据统计,美墨战争之后美国先后曾经军事入侵过:尼加拉瓜、巴拿马、墨西哥、多米尼加、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古巴、海地、格林纳达等九个拉美国家,全部位于加勒比海周边地区。2022年6月,在美国发起的最新一届美洲峰会时,因为反美原因被排除在外的:古巴、委内瑞拉和尼加拉瓜三国,同样都属于加勒比海国家。
从地缘政治层面看,加勒比海之于美国的地缘政治价值义,有如南海之于中国一般。尽管军事入侵他国并不是中国解决问题的习惯,但中国如果想走向全球,同样必须致力于在南海地区排除其它大国的影响。2002年中国和东盟国家政府代表在柬埔寨首都金边签署的《南海国家宣言》,以及“坚持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维护南海的和平稳定”的原则,则是具体的经略模式。
时至今日,即便是称霸以久的美国也已经意识到,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会承担太大的风险。2013年时任美国国务卿克里在华盛顿表示,门罗主义的时代已经终结,今天的美洲国家间关系建立在平等伙伴关系和共同责任基础上,美国不再致力于干预其他美洲国家事务。
很显然,克里的表述并不意味着门罗主义的终结,更多标志着美国在拉美的霸权时代终结。归根结底是因为美国对这个世界的控制力开始下降,贸然在自己后院用武力解决问题,将承担越来越大的国际舆论压力。毕竟现下的美国,已经失去了单纯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就可以无视一切的从容。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无论美国如何调整它对拉美国家的外交策略,有一点都是肯定的,那就是任何有可能影响美国在加勒比海影响力的变化,都将直接刺激到美国。就像美国和它的盟友知道,自己在南海的每一个军事、外交举动,都会触发中国方面的反应一样。
尽管由于远离旧大陆的原因,美国的地缘安全拥有天然的优势,但加勒比海地区却并非没有给外部留下突破口。事实上对于美国来说,无论是经略家门口的地缘利益区,还是作为一个世界统治者,都有一个绕不过去的结构性矛盾,那就是无法主动引领后发国家,实现共同致富的前景,甚至会有意识拖慢其它国家的发展速度。美国前任总统特朗普所喊出的“美国优先口号”,其实只是说出了一个公开的秘密罢了。
这与美国的文明属性有关。美国是海洋文明的代表,甚至相较于海洋文明1.0版的欧洲,已经进化到了2.0版本。两个版本最大的区别,在于殖民时代的欧洲还需要透过控制贸易本身来获益,而美国而已经可以透过金融来主导世界。
无论透过贸易本身还是金融体系来控制世界,在主导者所打造的完美世界里,能够坐在金字塔顶端的人口,注定只能是少数。当门罗主义开始将欧洲势力排除在新大陆之外后,美国自然成为了拉美各国的收割者,并因此成为受害者们共同的仇视对象。
曾在1877年-1911年间统治墨西哥的政治家波菲里奥·迪亚斯有一句名言传世——“墨西哥的悲剧在于离天堂太远而离美国太近”,这番表述又何尝不是其它拉美国家的命运写照呢。
以古巴的情况而言,1901年美国制定了确立美古关系的“普拉特修正案”,并将之作为附录写入古巴宪法。这一修正案要求古巴政府同意由美国来保护古巴的独立,并因此而享有在古巴建立军事基地的特权。
虽然1934年,美国迫于各方压力而废除了这一不平等条约,但位于古巴东南部的关塔纳摩海军基地仍为美国所据有,并作为控制整个加勒比海地区的军事中心。尽管在相关协议中,这一基地的主权被认定归属古巴,但条约同时规定只有在“双方同时宣布结束租约后,古巴才能恢复对关塔那摩湾行使治理权”。
这一约定意味着关塔纳摩实际成为了美国的殖民地,除非古巴有一天能够有实力迫使美国更改条约,就像中国收回香港和澳门的主权一样。不幸的是一直到今天,古巴都没有具备这个实力。关塔那摩这种被美国控制但又不受美国法律保护,同时又靠近美国本土的特质,使得它在美国后来的反恐战争中发挥了独特作用。中情局在此可以肆意使用酷刑,审讯那些从相关伊斯兰国家带回来的嫌犯。
经济上的美国优先同样助长了拉美的反美情绪。仍以古巴的情况为例,作为一个适宜种植经济作物的热带岛屿,古巴早在西班牙统治时期就成为了一个以蔗糖出口为经济主导的岛屿。与此同时,由于岛上的农田大都用来种植蔗糖、烟草等经济作物,古巴的粮食消费又极度依赖进口。
过于单一和两头在外的经济,也使得美国当年有机会通过控制古巴经济,而成为古巴的保护国。向美国出口蔗糖和其它经济作物,并从美国进口食品,成为了古巴经济的基础运营模式。
如果古巴是美国的一个州,那么这种经济单一性并不足为虑,反而可以作为地区分工合作的样本。不幸的是,古巴只是美国的利益区,所谓的“保护国”定位与其说是在保护古巴,倒不如说单纯是在保护美国的利益。一旦自身利益受到影响,如果是盟友定位的话,美国还会从维护长期关系的角度,调整出共赢的方案;如果只是单纯的利益区,那么美国甚至会主动利用自身的优势地位,潮汐式的收割相关国家的利益。
1951年,美国突然出台《蔗糖法案》,将从古巴进口蔗糖的配额削减到250万吨,仅及此前古巴出口额的一半。无论美国这种做法是为了保护国内相关产业,还是美国资本有收割古巴的想法,客观上都造成了古巴经济的崩溃。用当时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相关报告中的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古巴当时的人均收入“仅略高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水平”。换而言之,来自美国的爆击让古巴一夜之间回到了30年前。
3
古巴岛VS台湾岛
经济的崩溃触发了古巴革命。1959年1月,经过长达5年半的武装斗争,以菲德尔·卡斯特罗为领袖的革命者攻陷了哈瓦那。
古巴政权的更迭,最初并没有引起美国的警觉。毕竟在美国的认知中,政府更迭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无论是透过选举还是武装斗争。即便是在1949年的中国,美国一开始亦认为能够与红色中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
在最初的时候,古巴革命者并没有选择高举反美大旗,卡斯特罗甚至在新政府成立后,当即出访美国并受到了热情欢迎。当然,即便革命者们当时祭出了反美大旗,也不会引发美国的过分担忧。毕竟同样依照惯例,每当这个时间美国就会利用它的军事和经济优势,去扶植一个亲美政权。
然而事情很快出现了质的变化。作为冷战中的对手,苏联一直苦于自己作为一个旧大陆心脏国家,需要在漫长的欧洲战线与美欧联盟属性的北约直接对抗。反观美国作为一个新大陆国家,却天然受到两洋保护。这种情况下,苏联一直希望能够在美国的后花园,寻找一个能够直接威胁到美国本土安全的战略盟友,以恢复美苏之间的战略平衡。
单纯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没有比古巴更合适做这个角色的了。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当你将墨西哥湾视为中国的东海、加勒比海视为中国的南海,并在地图上找到古巴岛的位置,就能瞬间明白古巴的价值了。
如果说台湾岛在地理上是东海、南海,以及太平洋的连接点,那么古巴岛同样是墨西哥湾、加勒比海与大西洋的连接点。台湾海峡的平均宽度为200公里,分割古巴与美国本土的佛罗里达海峡,宽度同样在这个数值。区别只在于中国的外海被一系列岛屿所围就的连成的岛链所屏护,台湾岛还承载着中国彻底打破第一岛链封锁的战略任务。相比之下东西海岸能够与太平洋、大西洋直接对接,甚至还可以透过阿拉斯加这块飞地连接北冰洋的美国,并没有突破封锁的需求。
然而如果古巴成为了美国的敌人,并且拥有了威胁美国本土的能力,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1960年9月28日,古巴与苏联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一举动引发了美国的警觉,古巴的位置是如此的敏感,即便是骑墙的做法也无法被容忍。于是次年4月,1000多名古巴流亡者在中情局的武装之下偷偷登陆古巴,试图重新成为哈瓦那的主人。
这次史称“猪湾事件”的反攻倒算事件,不仅因为组织混乱而遭遇失败,更彻底将古巴推向了苏联阵营。5月,古巴领导人卡特罗宣布古巴为社会主义国家,并按照后者的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改造。
1962年7月,苏联与古巴达成秘密协议,苏联提供的中程导弹与轰炸机被分解伪装成普通货物,秘密运往古巴。而美国也不出意外的通过空中侦察,发现了正在建设的导弹基地。最终在美国不惜发动核战争的威胁下,苏联撤回了运往古巴的进攻性武器。作为交换,美国则拆除了不久前在土耳其安装的导弹基地。
一如冷战时期其它类似博弈一样,古巴导弹危机中的苏联决策者,到底是一开始就抱着交换的态度来武装古巴,还是在发现低估美国决心之后,再为了面子提出交换条件,一直以来众说纷纭。不过这件事情的地缘政治后果是肯定的,那就是美国没有再对已经获得苏联保护的古巴采取军事行动。此外有了苏联和它整合的东欧市场,古巴蔗糖的出口也有了保证。
尽管撤出了进攻性武器,但苏联还是在哈瓦那南郊的洛尔德斯,建设了一个无线电监听站。作为一个能够监听美国大部分地区无线电信号和电话通讯的情报点,洛尔德斯监听站可以算得上是,苏联在海外最重要的情报站。
拉美由来以久的反美情绪,以及苏联身为美国对手的身份,包括苏联的政治主张与拉美革命精神的契合,是古巴选择与苏联合作的大背景。除此以外,古巴自身条件也是其敢于在加勒比海,做这个带头大哥的重要原因。
作为加勒比海最大的岛屿,三个美洲和三个海区的连接点,古巴岛在殖民时期就是西班牙殖民的重点区域,被认为是通往新大陆的钥匙。从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两个方向来的西班牙宝船,会在古巴首都哈瓦纳汇集,然后再把收刮来的财富运回西班牙本土。
值得一提的是,在英国试图用皇家海盗战术分一杯羹的阶段,古巴岛外侧的巴哈马群岛成为了加勒比海盗的大本营。依靠劫掠西班牙船只,英国海盗们甚至在巴哈马的拿骚港建立过一个海盗共和国。
为了得到这把通往新大陆的钥匙,英国还曾一度在1762年攻陷哈瓦纳。在后来的谈判中,西班牙用佛罗里达半岛交换回了古巴岛。这个与古巴隔海峡相望的半岛,不仅是现下美国本土唯一的热带气候区,更几乎是当年西班牙唯一认为有必要控制的北美地区。毕竟佛罗里达半岛可以和古巴岛一起控制墨西哥湾的入口。如果说墨西哥湾之于美国有如东海般的存在,那么佛罗里达的地理位置多少就有些类似琉球群岛了。
这段历史给古巴留下的另一笔遗产是古巴的种族结构。作为最早被哥伦布发现的岛屿之一,古巴岛上的原住民因旧大陆传染病而早早灭绝。新大陆钥匙的地位,使得古巴成为了西班牙移民经略的重点区。时至今日古巴人1100万人口中,西班牙裔白人占比高达64.1%,以黑白混血为主的混血人种占比26.6%,只有9.3%为黑色人种(2021年数据)相比之下,墨西哥、秘鲁等原本有美洲文明存在的国家,种族成分上则会含有更多的原住民成分。
不管怎么说,哈瓦那作为离美国最近的西班牙殖民城市,必然会比其它地区更直观的感受到来自盎萨国家的影响,无论代表这种文化的是英国还是美国。所有这些地缘特点再与反美情绪相结合,便将古巴变成了美国眼中的台湾岛。区别在于台湾岛当下虽然成为了美国刺激中国的支点,但主权始终是属于中国的;古巴岛的国家属性,使之注定在更长的历史时期困扰美国。
2001年,刚刚成为俄罗斯总统的普京,为了向美国示好主动放弃了洛尔德斯监听站。而从2014年克里米亚入俄事件开始,俄罗斯就不时放出有意重启这个情报基地的消息,一切都取决于俄乌战场的走向。
对于古巴来说,真正的利好不在于俄罗斯是否会再次将自己作为棋子,而美国的主要对手变成了中国,而自己又有如台湾岛一样的地缘位置。
4
玻利瓦尔的遗产
加勒比海国家中,另一个被美国视为眼中钉的国家是委内瑞拉。如果说古巴的地缘独特性,源自于“新大陆钥匙”地位的骄傲和冷战遗产,那么委内瑞拉现下的地缘属性,则由玻利瓦尔领导的拉美独立战争塑造的了。
为了统治新大陆,西班牙先是在1521年以墨西哥为中心建制了“新西班牙”总督区。此后随着开发的深入,西班牙在美洲的统治区被进一步分割为四大总督区。“新西班牙总督区”的范围被限定在中北美及加勒比海地区;以秘鲁为核心的安第斯山脉中南部地区,设置有“秘鲁总督区”,对应印加帝国覆盖区;二者之间包括现在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巴拿马四国在内的区域,成为了新格拉纳达总督区;南部安第斯山脉与巴西之间,则变身成为“拉普拉塔总督区”,阿根廷所在的拉普拉塔草原,是这个南方总督区的核心。
18世纪末,在美国独立所起的示范效应影响下,拉美殖民地开始出现独立思潮。1808年,拿破仑入侵西班牙,并让自己的哥哥成为了西班牙的新国王。借着这个旧西班牙帝国崩溃的历史机遇,拉美独立战争爆发。世居拉美的西班牙后裔,成为了拉美独立战争的领导者。基于长期的地理分割,这些西班牙后裔在身份上更认同自己是拉美人,而非西班牙人。就像那些参与美国独立战争的英国后裔,不再认为自己是英国人一样。
在这场独立战争中,每个总督区都诞生了自己的革命领袖。这当中影响力最大的,便是出身于委内瑞拉首都加拉斯加的玻利瓦尔。
玻利瓦尔的梦想有两个,一是将新格拉纳达整合成一个国家;二是将所有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整合成为一个联盟。前一个梦想玻利瓦尔曾一度实现。1819年,玻利瓦尔和他的战友们夺取了波哥大城。这座城现下是哥伦比亚首都,当时则是新格拉纳达总督府的所在地。
此后又花了两年时间,玻利瓦尔解放了新格拉纳达全境,并将新国家的名字命名为“哥伦比亚共和国”。为了与当下这个缩小版的哥伦比亚共和国区别开,玻利瓦尔建立的国家被后世称之为“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从玻利瓦尔的理想来说,他希望把哥伦比亚建设为一个中央集权式的共和国,然后在以之为根据地解放其它总督区,并最终建立一个“西班牙美洲”属性的联盟国家。基于这个目标,玻利瓦尔率军南下,帮助秘鲁总督区的反抗者们获得了独立。为了感激玻利瓦尔的贡献,从秘鲁总督区独立出来的上秘鲁地区,将自己的国名命名为“玻利维亚”。
正是因为有着解放两个总督区的功绩,以及联合所有西属美洲的理想,玻利瓦尔成为了拉美独立的象征,被称之为“拉美独立之父”。玻利瓦尔主义也成为了拉丁美洲团结在一起的代名词。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的是,大哥伦比亚的另两个地区中心,西部的基多以及东侧的加拉斯加,却并不愿意接受波哥大的领导。在联邦制的主张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加拉斯加和基多先后在1829年和1830年退出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分别建立了委瑞内拉和厄瓜多尔两个国家。
事实上,这也是整个西属美洲的困境。要是按照四大总督区的分割,西属美洲应该分别建立四个联邦国家,然后再组建一个邦联性质的大联盟。现实却是整个西属美洲最终分裂为了32个国家。相比之下,葡属美洲性质的巴西,在独立后却保持了完整。
虽然玻利瓦尔的梦想没有实现,但他还是为后世留下了两笔政治遗产:一个是哥伦比亚这个国名;另一个则是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玻利瓦尔主义。
哥伦比亚名称与哥伦布有关,意为哥伦比亚之地。这位伟大航海者发现新大陆的故事广为人知,但鲜为人知的是,曾四次前往美洲的哥伦布,前两次航行都只是围着加勒比海的岛屿在探索。
1498年,哥伦布第3次前往他心目中的印度探索时,在委内瑞拉帕里亚湾登陆,这次才算是真正的发现了“新大陆”。说起来哥伦布一定要感谢他的执着和运气,如果他仅仅是加勒比海岛屿的发现者,而没有亲身踏上过美洲大陆的土地。发现新大陆的历史功绩,并不会那么毫无争议的由他独享。
虽然在整个美洲有无数以哥伦比亚命名的城市,但作为哥伦布发现的第一片“大陆”,玻利瓦尔显然认定他所建立的这个国家,将是最有资格拥有这个命名,并由此拥有引领西属美洲统一进程的力量。
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分裂后,失去了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的波哥大政府,并没有沿用这个国名,而是重新使用了“新格拉纳达共和国”的名称,一直到1863年,方重新使用“哥伦比亚”之名。毕竟与带有强烈殖民色彩的新格拉纳达相比,玻利瓦尔选定的这个国名,政治遗产看起来要更加的丰厚。
要是让现在的委内瑞拉反美者来回忆这段历史,最后悔的估计就是当年没有趁机把自己的国名改为哥伦比亚了。毕竟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是在委内瑞拉,玻利瓦尔也是加拉加斯人。
既然哥伦比亚这个国家被波哥大政府占了,那么玻利瓦尔本人就成为了委内瑞拉最宝贵的财富。为此,委内瑞拉在1999年将国名更改为“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并于此年将货币更名为玻利瓦尔。如果不是当年上秘鲁人民过于热情,相信我们现在看到的委内瑞拉很有可能就叫“玻利维亚”了。
5
运河风云
单纯从在“大哥伦比亚”的地缘位置来说,现在的哥伦比亚倒是更有资格继承哥伦比亚这个名称。一方面哥伦比亚本来就是旧总督区的中心;另一方面大哥伦比亚一头连着太平洋、一头连着大西洋,而哥伦比亚则完美的继承了这一点。如果不是智利在阿根廷的阻断下,因为岛屿分割原因勉强得到一个大西洋出海口,哥伦比亚就是南美唯一一个能够对接两洋的国家。
如果不是因为美国的介入,哥伦比亚这连接两洋的优势原本还要比现在大得多。这是因为巴拿马原本也是哥伦比亚的一部分。
1513年,西班牙探险家瓦斯科·努涅斯·德·巴尔沃亚率领一支探险队穿越巴拿马,成为第一个从美洲方向看到太平洋的欧洲人。在很多后来的描述中,站在巴拿马中心山顶巴尔沃亚,甚至被认为是第一个同时看见两大洋的人类。当然,作出一狭隘认知的前提,是认定中美洲的原住民都瞎子(或者不是人)。
不管这一认知是否狭隘,有一点倒是肯定的,那就是西班牙人就此知道他们无法从加勒比海穿透这片新大陆。于是从狭长的中美洲地峡,挖掘一条运河沟通两洋,很快便成为了西班牙人的目标。只不过鉴于当时的技术能力,尽管早在1534年,当时的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就下令启动勘测工作,但一直到拉美国家都已独立,这一工程都没有实质进展。
东西海岸线最近处仅61公里的巴拿马,虽然是整个中美洲地峡最窄的区域,但却不是唯一的选择。哥伦比亚和墨西哥位于地峡两端的部分,以及同属中美洲的尼加拉瓜都是备选方案之一。这当中对巴拿马方案威胁最大的是尼加拉瓜方案,虽然东西纵深较之巴拿马要更宽,但尼加拉瓜胜在西侧靠近太平洋方向,有尼加拉瓜湖这个一个大型湖泊,可以缩短施工距离。
在玻利瓦尔看来,挖掘巴拿马运河不仅将极大提升大哥伦比亚共和国的地位,更能由此获得建立西属美洲联盟的力量。有鉴于此早在1824年,玻利瓦尔就在巴拿马主持召开国际会议商讨方案。当时被认为是拉美人民学习对象的美国,则被认为可以为运河的挖掘提供有力支持。
虽然此时的美国已经做出了门罗主义的表述,但在当时的环境下,“美洲事务是美洲人事务”的宣言,是在以沙俄为核心的欧洲列强,准备联合出兵干涉拉美独立运动的背景下作出的。换而言之,美国的表述被拉美革命者们认为,是在帮助自己阻止外来干涉。
鉴于一条沟通两洋的运河,对于全球地缘政治的影响是如此的重大,英、法等欧洲列强并不愿意看到美国成为运河的保护国。哥伦比亚也逐渐意识到,屠龙英雄变恶龙的故事总是在反复上演。无论门罗本人当时是怎么想的,美国之于拉美国家的绝对实力优势,都使得“美洲事务是美洲人事务”的表述,逐渐演变成了“美洲事务是美国人事务”的内核。
看看巴拿马运河在拉美独立后的难产过程,就能理解这些心态都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1843年,哥伦比亚政府(当时还叫新格拉纳达)向英、法、荷、西、美等国提出邀约,希望能组建多国合资公司开凿运河。这一做法标志着哥伦比亚人已经意识到,不能只依靠美国来做这件事。
1850年,英美签订条约,规定未来开凿于中美洲地峡的运河,双方均不得有任何排他性的控制,亦不得实施占领和统治。简单点说,无论运河开凿于何处都必须中立化。在多国势力的反复拉扯中,一家法国公司在1876年从哥伦比亚政府手中,得到了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权。对于哥伦比亚人来说,由外国民营公司而不是政府来主导运河开凿,将无损自己对于运河的主权。
然而由于法国公司低估了施工难度,以及美国的施压和游说,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权和运营权,最终于1900年转移到了美国手中。在准备将由哥伦比亚议会批准的方案中,美国以每年60万租金的代价,取得为期100年的运河租用权,并且期满后可续租。与此同时美国还可以在运河区驻军。
所有这一切,都不由得让人联想起同一时期,美国通过“普拉特修正案”控制古巴的做法。作为玻利瓦尔建立的国家,哥伦比亚国会最终不得不迫于民意压力,在1903年否定了这一方案。也正是在这一年,巴拿马在美国的支持下脱离哥伦比亚独立,并与美国签订《美国与巴拿马共和国关于修建一条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通航运河的专约》。通过这一条约,美国如愿拿到了巴拿马运河,以及两岸1432平方公里运河区土地的永久控制权。
1914年,巴拿马运河正式挖通,美国对于全球海洋的控制力,亦因此发生了质的飞跃。
即便迫于国际压力,美国已经从2000年开始,将巴拿马运河的管理和防护权将由巴拿马,并保证无论在和平时期还是在战争时期都保证巴拿马运河的安全,并对一切国家的船只开放。但无论美国能否在自身安全受到威胁时,是否会真的允许巴拿马运河对自己的竞争对手开放,巴拿马运河的开凿都极大改变了相关国家的命运。
对于失去巴拿马的哥伦比亚来说,在外交层面可以有两个选择,认清现实做美国跟随者,还是就此把自己定位为拉美地区反美力量的旗手。最终哥伦比亚的选择是前者,用当下美国总统拜登说过的话来概括,就是两国之间有着“独特而紧密的关系”,“哥伦比亚是(美国在)南半球的关键”。
哥伦比亚政府有权做出自己的选择,但这一选择也意味着放弃了玻利瓦尔的遗产。由此你才会看到,委内瑞拉顺势成为了这笔珍贵遗产的继承者,并试图以此来增强地区影响力。
另一个影响则在于尼加拉瓜。如果不是巴拿马独立并完全同意美国的条件,美国原本已经启动了位于尼加拉瓜的B方案。换句话说,当时的美国即需要也有实力挖通这条改变国运的超级工程。谁被选中,只在于谁能够将自己的国运交给美国。
不管怎么说,尼加拉瓜成为了这个失意者。在后来的岁月里,尼加拉瓜人虽然仍然渴望自己境内能够也挖通一条运河。2012年,一家神秘的香港公司与尼加拉瓜政府签订谅解协议,重新启动尼加拉瓜运河以及相关配套工程。只不过中国政府否认与这一项目有官方联系,运河项目至今亦没有落地。
无论这次重启是否成功,尼加拉瓜显然都已经意识到,不管从地缘政治还是经济角度,美国都不可能成为尼加拉瓜运河的资助者。从外部引入可以与美国对抗的大国势力,才是尼加拉瓜改变国运的唯一出路。
正是基于这一想法,近年来你会看到尼加拉瓜在外交舞台上会不时的刺激美国,以期望用这种态度吸引外部势力的介入。比如2022年6月,在俄乌战争已经开启的敏感时刻,尼加拉瓜总统宣布批准俄舰机进驻尼加拉瓜,用于训练、执法或应对紧急情况。
通过对古巴、委内瑞拉、尼加拉瓜三国的地缘背景解读,相信大家已经了解它们为什么会被美国视为眼中钉,并被排除在2022年美洲峰会之外。至于说在现下的大国博弈中,三个国家有没有可能真的让美国感受到一丝危机,那还要看旧大陆的局势朝什么方向发展。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美国的后花园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太平。
作者温骏轩
生于20世纪70年代,法律专业出身。2009年开始,以地缘视角,辅以原创地图,在网络更新“地缘看世界”系列文章,创作文字近千万。已出版《谁在世界中心》《地缘看世界——欧亚腹地的政治博弈》等著作。其研究成果中的“新世界岛论”“北纬42度温度线”等创新理论,在地缘政治、军事、历史等相关领域引发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