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成炬忆往昔 奉献致远扬勤俭——大东区东站街道顺景社区开展流动的民俗博物馆宣讲活动
发布时间:2025-09-23 20:54 浏览量:16
“器以载道,物以传情。”经历岁月洗礼的老物件,不仅保存了其固有的实用功能,更承载着使用者的独特经历与深厚情感。为持续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大力弘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顺景社区党委特邀沈阳市身边好人、沈阳市最美志愿者刘国壮来到顺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深情讲述他的流动民俗博物馆,讲述他与每一件珍藏老物件背后的故事。从而引导居民从中汲取勤俭持家的精神养分,共同营造珍惜当下、崇尚节约的文明新风尚。
本次活动热闹非凡,顺景社区精心筹备,特别邀请到顺景社区圆缘雅居党支部书记刘凤文及其他党员代表前来参与,一同感受活动氛围。同时,希望之星万和幼儿园许飞园长也带着大班的小朋友们来到了现场,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容为活动增添了不少活力。本次活动由顺景社区党委张晓倩副书记担任主持人,她以亲切且富有感染力的开场,迅速拉近了与大家的距离。在介绍环节,主持人着重讲述了刘国壮老师的个人事迹,让大家对这位即将带来精彩宣讲的老师充满期待。
活动场地的布置也别具匠心,纺锤、三寸金莲鞋、竹筐、暖水瓶、缝纫机、电视机... ...一件件承载着岁月印记的老物件,整齐有序的摆放在台前的桌子上,瞬间吸引了在场居民和小朋友们好奇的目光。随后,刘国壮老师缓步上台,带领大家一同走近那段“消失的记忆”。他首先拿起了一杆老式秤,娓娓道来:“现在人们称重都用电子秤,而过去买卖东西,可全靠它。有句俗语叫半斤八两,很久以前一斤为16两。为什么是16两呢?古代秤杆刻有北斗七星、南斗六星以及福禄寿三星,共十六星代表十六两,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一斤是十两,但有些地方仍保留着16两的习俗。”,刘老师说台上的每一件老物件其实背后都有他自己故事。话落他拿起了一个看起来普通的米斗,为大家讲述了米斗背后的爱情故事。它的原主人是一位内蒙古的老奶奶,在物资匮乏的青春岁月里,这是她与爱人唯一的定情信物。几十年来,她一直视若珍宝,每次看到它,都能回忆起过世的老伴和与其在一起时的温馨记忆。它不仅是旧日生活的实用器具,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感情的寄托。
随后,刘老师又依次介绍了算盘、黑白电视、大哥大、小灵通手机等物品,通过这些物品形态与功能的变化,直观展示了时代进步的历程,让我们看到了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居民们凝神细听,目光在台上的展品间流连,不时发出惊叹。互动环节将气氛推到了高潮,刘老师邀请小朋友来到台上,聆听暖水瓶内胆发出的奇妙共鸣,触摸纸浆制成笸箩的质朴纹理。邀请青年志愿者体验老一辈独特催婚方式——“转荤”。请有丰富生活阅历的阿姨一起现场示范最地道的“抻被子”方式。通过亲身体验感受过去的艰苦岁月,体会过去的人民如何发扬智慧勤俭持家。让文明家风在这些鲜活的“家庭史书”中变得可触可感,得以传承。
最后,刘老师庄重的捧出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声音饱含深情:”这面红旗诞生于就1949年10月1日建国前夕,当时沈阳已经解放,被服厂的工人们接到紧急任务——制作十多万面国旗。虽然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最终圆满完成这次国旗生产任务,保障了10月2号开国游行顺利进行。旗面上,还留有抗美援朝老兵的亲笔签名,它见证了我们民族的重要历史时刻,对我来说意义非凡。让历史能被铭记,让文明得到传承。我想这就是这些老物件存在的意义,也是我创建这个流动民俗博物馆的初衷!”他的话语铿锵有力,为本次活动画上圆满的据点,也将历史的温度和文明的火种,深植与每一位居民的心田。
一本本泛黄的连环画,一件件承载岁月印记的老物件,在顺景社区里架起穿越时光的桥梁。让老物件从家庭走向社区,从尘封的过去走到鲜活的当下。这些无声的见证,不仅唤起了老年居民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也让小朋友们感受到了坚守与传承,让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崭新活力。未来,顺景社区将持续开展多元化活动,不断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扎实推动社区文明和谐建设。
顺景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