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前驻华大使表明钓鱼岛是日本的,要等中国衰弱时,再一决胜负
发布时间:2025-09-23 15:38 浏览量:15
曾在南京大学留学、精通汉语的日本前驻华大使垂秀夫,竟用中国典故为日本规划反华路线。
他在访谈中建议日本学习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等待中国国力衰落时机,再行"决战"之举。
垂秀夫为何敢如此狂言?中国专家怎样回应这种历史观错位?
垂秀夫这话一出,问题就暴露了。
8月中旬,这位日本前驻华大使在媒体访谈中当着镜头直接放话,声称日本应该采取"卧薪尝胆"策略。
他的逻辑很直白:现在的中国太强了,日本打中国3拳,中国会还击10拳;打5拳,可能还击30拳。所以日本得等时机。
等什么时机?等中国衰落的时候,就是日本和中国"一决胜负"的时候。
说这话的不是什么无名小卒。
垂秀夫1985年毕业于京都大学法律系,次年就到南京大学留学两年,汉语说得相当流利。按理说,这样的"中国通"应该最懂中国。
可他偏偏选择了另一条路。从2020年到2023年担任驻华大使期间,这家伙屡屡发表涉华强硬言论,在日本右翼圈子里混出了个"中国最畏惧的男人"的绰号。
讽刺的是,这位"最畏惧的男人"在2023年11月突然被"依愿免职"。
外界普遍猜测,这与当年日本安斯泰来制药公司高管在华涉间谍案被捕有直接关系。垂秀夫很可能在情报工作中出了重大纰漏。
更有意思的是,早在2008年就有日媒爆料,垂秀夫曾被中国法院认定与间谍活动有关。这样的履历背景,让他的言论更带了几分特殊色彩。
现在这个昔日的外务省中国通,只不过是一介庶民,靠卖书博眼球。可他的这番"卧薪尝胆"论调,却暴露出日本某些精英层的真实想法。
问题在于,垂秀夫真的理解他说的这个中国典故吗?
说起这个问题,还得从看历史的眼光说起。
垂秀夫用"卧薪尝胆"的典故,以为自己很懂中国文化。实际上,他恰恰暴露了对中国历史的根本误读。
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核心不在于"等待",而在于"积蓄实力"。勾践在忍辱负重的同时,励精图治、发展生产、训练军队。
可垂秀夫理解的"卧薪尝胆",竟然是消极等待对方衰落。这种理解,已经完全背离了这个典故的原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误读?根子还在于中日两国看历史的思维方式不一样。
中国的史学传统,强调的是"以史为鉴",重在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指导现实发展。我们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的是内生动力。
而深受西方影响的日本史学观念,更习惯于线性思维,认为文明有兴衰周期,总会有"轮回"的时候。
这种认知差异,导致了战略判断的根本偏差。中国学者汪荣祖教授在中西史学比较中曾指出,中国史学精神深植于"以人为中心"的书写传统,注重文明脉络的整体把握。
而西方史学,包括深受其影响的现代日本史学,更侧重于寻找发展规律和周期模式。黑格尔甚至断言中国"没有真正的历史",这种"东方不变论"至今仍影响着一些人的认知。
垂秀夫的"等待论",本质上就是这种史观的现代翻版:把中国当成一个等待外力改变的"停滞帝国"。
可他们忘了,中国五千年文明之所以能延续至今,恰恰在于这种自我更新的能力。
垂秀夫这番言论反映了日本一些人士的真实想法:长期以来,他们把在各层面"战胜"中国当作日本的发展目标。
但历史告诉我们,这种思路从来就是错误的。
光说理论可能有些抽象,咱们用数据说话。
先看经济总量。2024年,中国GDP约为18万亿美元,日本约为4.2万亿美元。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是日本的4.3倍。
更关键的是发展趋势。中国经济仍保持稳定增长,而日本已经历了"失去的三十年",经济基本停滞。
按照当前趋势,到2030年,这个差距还会进一步拉大。预计届时中国经济规模将是日本的5-6倍。
再看科技实力。在人工智能、5G通信、新能源等关键领域,中国不仅追上了发达国家,在某些方面甚至实现了领跑。
以专利申请为例,2023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154.5万件,而日本仅为28.9万件。差距是5.3倍。
军事力量对比更是明显。中国海军已建成两艘航母,第三艘即将下水。海军舰艇总吨位早已超越日本海上自卫队。
更重要的是,中国辽宁舰、山东舰航母编队已经常态化穿越第一岛链,进入西太平洋训练。这在二十年前还不可想象,现在已经成为家常便饭。
面对这样的现实,垂秀夫还在幻想什么"等中国衰落"?
日本防卫预算虽然连续增长,但2024年约为560亿美元,而中国国防预算约为2300亿美元,是日本的4倍多。
在钓鱼岛问题上,中国海警船常态化巡航早已让日本海上保安厅疲于应付。美国智库的兵棋推演结论很残酷,在第一岛链内,中国的区域拒止能力使任何外部干预代价高昂。
近年来,日本防卫策略悄然从"前出防御"转向"本土防御",这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数据不会撒谎。在这种实力对比下,垂秀夫的"决战论"更像是自我安慰。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翻开史书就会发现,那些试图通过"等待"获得战略优势的国家,最终都失败了。
明朝时期,倭寇频犯我国沿海,以为可以趁中国内忧外患之机占便宜。结果呢?被戚继光等民族英雄打得落花流水。
甲午战争前,日本确实抓住了中国洋务运动尚未完成的时间窗口,但这种"成功"埋下了自我膨胀的祸根。
二战时期,日本更是妄图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结果惨败收场,至今本土还有美军驻守。每次的"等待时机",都变成了历史的笑话。
为什么等待策略总是失败?因为它违背了发展的基本规律。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证明了一个道理,真正的强大来自内生动力,而不是依靠别人的衰落。秦朝统一六国,靠的是商鞅变法的制度优势;汉唐盛世,靠的是开放包容的文化自信;近代中国的复兴,靠的是改革开放的制度创新。
反观日本,每次所谓的"崛起"都高度依赖外部条件:明治维新靠的是西方列强的技术转移,战后复兴靠的是美国的扶持。这种发展模式的脆弱性,在"失去的三十年"中暴露无遗。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垂秀夫们还在用零和思维看待中日关系。
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的是合作共赢思维。我们从不认为自己的发展必须以别国的衰落为前提,也不会因为别国的发展而感到威胁。
可惜,垂秀夫代表的那部分日本精英,至今还停留在19世纪的帝国主义思维中。
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过,文明的生命力在于应对挑战的能力。中国文明之所以延续至今,正在于这种生生不息的自我更新能力。
垂秀夫如果真的读懂了中国历史,就应该明白:中国从不给那些试图伤害自己的人第二次机会。
今天的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任何"等待"的幻想,都将被历史的车轮碾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