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联传奇英雄卜长青

发布时间:2025-09-19 18:26  浏览量:15

今年是杨靖宇诞辰120周年、殉国85周年。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缅怀杨靖宇将军的同时,与他一起出生入死的亲密战友、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警卫旅机枪射手卜长青的事迹,经过专家多年挖掘,浮出水面。

吉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省长白山文化研究会原会长张福有,历时5年调查研究,追寻卜长青的足迹,发掘出他鲜为人知的传奇事迹。

卜长青,满族,1910年7月出生于辽宁省辑安县高丽河村(今吉林省集安市头道镇团结村),1936年初参加杨靖宇领导的抗联一军,后成为警卫旅机枪排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头脑灵活,打仗勇敢,是个神枪手。在抗联6年多的时间里,他先后随杨靖宇、韩仁和抗击日寇,参加大小战斗数十次,累计击毙日伪军130多人。1942年10月卜长青奉命转移到苏联,在东北抗联教导旅整训3年,1945年秋回国工作。1952年,他主动要求回到他打鬼子的老地方——八家子林业局当工人,93岁去世。

英勇杀敌

卜长青出身贫农,靠给地主放猪、种地为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高丽河村突然来了一伙日本鬼子和伪警察,把全村男青年抓起来挨个盘查。他们看卜长青身高体壮,就把他吊在一棵大树上毒打,直至昏死过去才罢休。卜长青心里从此埋下对鬼子汉奸的仇恨,暗地里一直寻找抗日队伍。

1936年1月,卜长青终于在辑安县三道阳岔找到杨靖宇的队伍,不顾家人劝阻,坚决要参军抗日,还动员同村的表弟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参加了抗联。

卜长青参军后进步很快,两个月后就被杨靖宇军长点名调到机枪班当机枪射手。他苦练射击技术,还善动脑筋,每逢战斗前都仔细观察地形,找到安放机枪的最佳位置,搬几块大石头把机枪掩护好。经过几次战斗考验,他被任命为机枪排排长。

1936年4月30日,杨靖宇率部队在本溪县梨树甸子大东沟设伏。将跟踪追击他们18天的“铁杆汉奸”邵本良率领的200多日伪军引进沟里后,杨靖宇一声令下,顿时枪声大作。敌人一到,战士们才发现,最难打的是骑兵。卜长青灵机一动,“射人先射马”,集中火力射击战马。当时战场有一条3米多宽的小河,战斗结束后河水全被血染红了,可见战斗之激烈。抗联部队缴获多台无线电通信设备以及迫击炮、重机枪等,打死一名日军炮兵中队长。邵本良脚后跟受伤,带20余人狼狈逃走。

1937年3月,卜长青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凡事冲锋在前。

1938年5月底,卜长青由抗联一军三师一团警卫营机枪排排长,改任警卫旅机枪排排长,并配双匣子枪。经过几年磨炼,他成为神枪手,不管是使用手枪、机枪还是三八大盖,全凭感觉,不用瞄准直接射击也打得很准。机枪换子弹时,他就用双短枪连续射击,不给敌人喘息机会。卜长青说:“我使用双枪是跟杨军长学的。”所以他的枪法和姿势很像杨靖宇。杨靖宇夸奖他“一个人能顶鬼子一个班、伪军一个排”。

有一次在深山密营里,团里搞射击比赛,每人一发子弹,目标是百步之外一块脸盆大小的木头疙瘩。轮到卜长青上场,他让战士拿一块石头到五十步外,“我喊一二三,你就扔。”鸡蛋大小的石头被抛向空中,未等下落,卜长青迅速拔枪,手起枪响,石块在空中炸裂开来,周围响起一片喝彩声。

转战密营

1940年初,日本鬼子及伪满当局一系列“讨伐”行动,使杨靖宇领导的东北抗联第一路军进入最艰难、残酷的时期。1月,卜长青等60人在警卫旅政委韩仁和率领下,奉命佯作主力北上,转移敌人视线。1月21日,警卫旅第一团参谋丁守龙负伤被捕叛变,供出杨靖宇行踪等机密,敌人遂调集日伪军4万人,在飞机配合下,对杨靖宇展开疯狂围剿。杨靖宇孤身一人,在冰天雪地中吃草根吞棉絮,与敌周旋、战斗5个昼夜,于2月23日在濛江县(今吉林省靖宇县)保安村三道崴子壮烈牺牲,年仅35岁。

3月14日,警卫旅在转移途中捡到日军飞机抛撒的传单,得知杨靖宇牺牲的消息,卜长青等人顿时号啕大哭。时隔40多年,卜长青在讲述这一情景时,仍然流下了悲痛的眼泪。

韩仁和带领卜长青等人,利用五六年前中共和龙县委书记曹亚范留下的蘑菇岭抗日根据地作为新的落脚点,仅在长白山区甄峰岭一带就建了七八处密营。他们与抗联二方面军金日成、三方面军陈翰章携手,有分有合,在和龙、延吉、汪清一带与日伪军殊死搏斗,作战多次。

据卜长青女儿卜艳花介绍,在抗联最艰苦的阶段,卜长青是在和龙县华集岭、忠青沟一带度过的,那里是他打仗次数最多、战友牺牲最多的地方,村里跟他一起出来的小伙伴大都牺牲在那里。

卜艳花说,父亲1952年主动申请回到八家子林业局,主要是舍不得长眠在这里的战友们。每到年节,他都独自一人提着篮子、装上两瓶酒,来到山上,与老战友们说说话,一坐就是一整天。他参加革命以后再也没有回家乡,他说没有把村里一起参军的伙伴们带回去,自己无颜面对父老乡亲。

养伤白石洞

卜长青生前,曾到忠青沟现场指认过抗联密营,并多次跟家人、工友及两次采访他的延边州长白山文化研究会负责人何云敏说他曾在白石洞中养伤。

1940年6月9日,卜长青参加了夜袭古洞河伐木场的战斗,那次战斗进展顺利,歼敌6人,缴获不少战利品。不幸的是,卜长青右侧小腿中弹,肌肉贯通伤,但未伤及骨头。他被战友们抬了回来,在白石洞里养伤。

7月11日,韩仁和政委与朴德范旅长指挥警卫旅和抗联二方面军一部共80余人,攻入和龙县卧龙屯,毙伤日军20余人,夺取一批粮食和物资,该地点就在白石洞附近。当年秋,因叛徒李连长告密,日军调集重兵围剿白石洞密营。韩仁和率部转移至汪清、敦化、宁安等地继续游击。卜长青此时腿伤已愈,随部队行动。

12月中旬,警卫旅一部分向珲春县移动。由于朴德范旅长被捉后叛变,导致韩仁和被敌人追堵。1941年3月13日,韩仁和等9人在宁安县上湾沟一带英勇牺牲。

此后,卜长青带领18人辗转多地,最后又回到白石洞一带。他们继续与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游击斗争,一年多时间,又有5人因伤、因病离世。他们一边战斗,一边休整,在密营附近开荒种地。白石洞成为抗联相对安全的密营地之一,他们在洞的外部、顶端挖坑,建起几个地戗子,洞内与洞外交替使用。

白石洞又称忠青洞、神仙洞,现址位于吉林长白山森工集团八家子林业局仲乡林场,洞口狭小,只容一个人爬着进去。2024年5月,笔者与张福有一行在当地向导带领下,戴着头灯,打着手电,爬入洞内考察,最深进入100多米深处,发现洞里分布三个较大的空间,每个空间约有100至300平方米。据当地人说,此洞原本是贯通的,出口在另一端的长仁林场。后来不通了,原因有两种说法,一是因为塌陷,二是说抗联为了安全,把中间堵死了。

转移苏联

1942年9月中旬,在接到秘密交通员传达的“撤往苏联”命令后,卜长青等13人携带轻武器及干粮,9月19日从白石洞出发,向苏联转移。一路上,他们不时与敌人作战,先后牺牲5人,到达东宁县中苏边境乌苏里江时只剩下8人。

据卜长青回忆,当时他们寻找过境地点非常困难,因为地下联络交通站基本被破坏,找不到向导引路,只好一边侦察一边前进。日军在中苏边境线较高的地方都建有瞭望塔,在比较隐蔽的地方埋有地雷,所有陆地边境线都有100多米宽的隔离带,树木杂草全部割倒。他们在绥芬河天长山以北约5公里地段发现一段地形略微复杂之处,但突破时遭遇提前到达的日军巡逻队,双方在距离铁丝网不足500米的地带交火。他们“前变后”“后变前”交替掩护,利用地形,强行突破,边打边撤,最后只有卜长青、祖永文、金龙连3人成功越境,其余5人牺牲在国境线上。

1942年10月10日,卜长青等3人经过九死一生的苦难行军,终于到达苏联亚斯克(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维亚茨克耶)。他们3人是抗联一路军最后一批进入苏联的战士,被编入苏联远东红旗方面军第88独立步兵旅(即东北抗联教导旅)一营接受整训,营长是金日成。

整训期间,卜长青不仅要学俄语,还要学习滑雪、空降、爆破、无线电通讯等特种技能。他十分珍惜这次机会,努力学习,刻苦研究,最终高质量地完成了所有训练科目。

永葆本色

1945年8月20日,卜长青在吉长地区保安军司令王效明和曾任杨靖宇警卫员的黄生发带领下回到东北。他以“姜万顺”之名,与黄生发一起领导了吉林省蛟河县的土改,与日伪军、国民党残余势力、土匪武装多次作战,后被任命为县城防司令部参谋。1946年9月他被调到延吉县解放团任四连连长,1948年1月调到吉林市解放二团任连长。

1948年10月,卜长青要求复员,之后到蛟河林业局工作。1952年11月,他因怀念打鬼子的抗联密营,主动要求调入八家子林业局仲乡林场当了装卸工。他在这个林业局前后工作近30年,兢兢业业,从不摆老资格,不向组织提要求,多次被局里评为先进工作者。他说:“我从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现在还活着就很幸运了,不要再给组织添麻烦。”

一个人,生命的长度可以计量,而生命的厚度却是难以丈量的。张福有在调查研究卜长青事迹的过程中,反复征求了东北抗联史专家王宜田、刘信君、贾永洋、何云敏等人意见,形成了共识。他们认为,卜长青的抗日经历,尽管一些细节已经模糊、难以追踪,但主要事迹能够确认,凸显他“忠诚坚韧”的精神内涵。(周长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