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水危急 “凤岐”布局 为您揭秘鲜为人知的抗日志士、沈阳县公安局长张凤岐应对九一八事变的提前防备
发布时间:2025-09-19 14:25 浏览量:15
抗日志士张凤岐 (摄于1931年前)。
〖人物简介〗
张凤岐,1888年生,营口人。1911年从巡警学堂毕业后,先后任本溪县巡官和区官,后升任东三省兵工厂科长,抚宁县警务科长,唐山、奉天警务厅督察长,1929年,任洮南县公安局长(今吉林省洮南市)。1931年4月12日,张凤岐任沈阳县公安局长。九一八事变当天,张凤岐率队打击日本侵略者后,撤退至锦州。9月末从锦州秘密返回沈阳,奉黄显声密令,准备在1932年重新夺回沈阳,不幸于1932年5月暴露,后与部下5人殉难,在全国掀起抗日热潮,史称“抗日六志士”案。
张凤岐与家人合影 (摄于1929年)。二排右二、右三为张凤岐及夫人王锡珍 右一为四子张大飞。
北陵告急!东陵告急!文官屯告急!塔湾告急!三台子告急!于洪屯告急!张士屯告急!1931年5月-7月,厚厚的日军演习报告被呈送到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内……
张凤岐汇报的日军演习汇报。
张凤岐,这位时任沈阳县公安局长的抗日志士,早已察觉日军动态,提前做出了枪炮齐备、战马待战的准备,准备与日军第二师团29联队和独立守备步兵第二大队决战。
他的这些爱国举动深藏于沈阳市档案馆内的195篇史料内,被汇总成《张凤岐抗日志士史料选编》(简称《选编》)。时值九一八事变发生94周年之际,让我们勿忘国耻、以史为鉴,了解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壹】
危机篇
▍调动巧合
时间重回1931年4月12日,时年43岁的张凤岐由吉林省洮南县公安局长转任沈阳县公安局长,肩负起现今的“沈河区、铁西区、皇姑区、大东区”局部以及浑南区(东陵区)、于洪区、沈北新区(新城子区)、苏家屯区等区域组成的沈阳县9个分局、58个派出所的公安工作。
巧合的是,日本关东军也在此时进行了调动。4月初,日本军部特意将第十六师团(京都师团)调回国内,派遣第二师团(仙台师团)派驻东北。第二师团为日本陆军甲种师团,是名副其实的精锐部队,士兵大多来自日本北部寒冷地区——仙台,他们有着较强的适应寒冷的能力,更适合在东北寒冷的冬季作战,曾参与过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在沈阳),可谓罪行累累。(编者注:据《中国抗日战争全景录——辽宁卷》张树军著辽宁人民出版社)
同一时间,同时调动,同在沈阳。张凤岐乃至全体国人与日军第二师团的宿仇由此埋下……
日本独立守备步兵第二大队演习示意图。
▍显而易见
第二师团抵达东北伊始,就处于挑衅状态,其师部虽位于辽阳,却故意将其最精锐的29联队(相当于团)派驻在沈阳,该师团4月从日本启程,5月就马不停蹄地派29联队在沈阳演习,可谓意图明显。更为明显的是在沈阳的另外一支日本军队——独立守备步兵第二大队。按照分工,这支部队是以守卫南满铁路和附属地治安所用,却偏偏要远离铁路实施演习。
《选编》公布了《沈阳县政府为日军本地驻扎独立守备步兵第二大队一百五十名五月二日起在城西、城北区域演习给沈阳县公安局长张凤岐的训令》(1931年4月29日)以及《沈阳县政府为日军本地驻扎步兵第二十九联队一百至三百名五月十九日至二十二日在于洪屯等区域演习给沈阳县公安局的训令》(1931年5月16日)等15篇训令和函,表述了这两支在日后参加九一八事变的核心日军演习情况:日军多以50至100多人的中小队(连排级)进行演习,区域遍及沈阳城北部的北陵、东陵、三台子、文官屯和西部的塔湾、造化、于洪屯、张士屯等地区,而且不时以“分进合围”“铁壁合围”战术进行演习,这种战术也被后来广泛用在侵华战争中。
对此,张凤岐向上级沈阳县政府多次呈文,说明事态严重性,比如《沈阳县公安局长张凤岐报日本本地驻扎步兵第二十九联队五十名六月十五日起在沈阳北部演习情形给县长李毅的呈》(1931年6月28日)提出:“日军六月十五日至六月十七日实施演习,声明人数约五十名,其行军路径,系由附属地出发,转过北陵到三台子回附属地,是否可行除呈请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核示”,其陈词希望获得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重视。
而日军的演习目的,已被张凤岐警觉:《选编》的函中附着日军演习地图,特意提及——文官屯、三台子地区。这两处地区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第七旅的直线距离仅二三公里,日军在此处演习的目的不言而喻,而且次数频繁:日军第29联队和第二步兵守备队仅1931年七八月间在沈阳的演习就超过20次,因其枪炮声不断,为日后的九一八事变起到了混淆视听的效果。
不仅是军队的调动,日军派出所也做了准备。《沈阳县公安局长张凤岐填报七月份日警官吏调查表事的呈及县长李毅的令》数据显示,在1929年至1931年,日本仅在沈阳县境内的日本警务派出所为17个,其中派出所巡查(所长)有一半为1929年以后新调来的,与沈阳县所设派出所最近的仅1里,最远的仅8里,一旦发生冲突,可迅速对沈阳县的派出所进行攻击,方便日后实施统治及行政管理。
张凤岐汇报日军29联队情况的呈。
【贰】
应对篇
▍枪弹充足
按照《沈阳县公安局造送支出预算表书》来看,沈阳县公安局编制内为1062人,分为两部分:县公安局595人和公安大队(机动部队)467人,有步骑炮3个警种,这些成为张凤岐未来在九一八事变之时,打击日军的主要力量。
《选编》公布了张凤岐的应对之策。首先是提前布局。《沈阳县公安局长张凤岐为废弹不堪应用请缴销的呈及沈阳县政府的令》(1931年7月23日)提出,“销毁‘共各色子弹一万四千八百四十七粒,共各色炮弹一百九十六发。’”如此大规模整理弹药的情况并不多见。
其次是配给充足。《沈阳县公安局长张凤岐报七月份公安队官员名额一览表及县长李毅的批》(1931年8月4日)的表格显示,以公安二大队(主力)为例,388名警察,配备枪支416支,子弹20896发(每支枪约50发子弹),迫击炮4门,炮弹50发,战马105匹。仅以枪支与弹药配备数量看,高于同一时期的国民革命军中央军30发/枪的配比,略低于日军战争初期60发/枪(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翻一倍),迫击炮数量超过日军约199人的中队(日军为3门迫击炮)——如此配备的警察部队,与正规军无异。
最后是增加实弹经验。《沈阳县公安局长张凤岐为公安二大队拟实弹演习迫击炮打靶的呈及县长李毅的令》以及《沈阳县公安局长张凤岐尊令核减公安队在林木子山剿匪打耗子弹数目的呈及县长李毅的令》等8篇公文表明,张凤岐特意将演习场所安排在平原地带,在剿匪时进入山区,为日后实战提供了宝贵经验。
▍多方协调
事实上,张凤岐能够获得如此支持,源于上级兼好友——辽宁全省警务处长黄显声。两人在东三省兵工厂任职时相识相知,黄显声从陆军第一旅旅长转至辽宁全省警务处长后,将张凤岐从吉林省洮南县调至沈阳县,任公安局长。
张凤岐上任不久,日军演习挑衅频发,且大多在沈阳县域内。黄显声给予张凤岐很大支持,但时局却超出了想象。1931年6月,原西北军将领石友三在日本间谍的怂恿下,出兵攻打东北军,导致东北军调步兵6个旅炮兵2旅(编者注:1930年东北军撤销军师编制,改为旅级建制,人员装备与师无异),约6.5万人军队进关讨伐石友三,导致东北军精锐部队再次被调出。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人“声东击西”的意图已经很明显。鉴于日本人以铁路和附属地为主要活动区域,以“铁路”寻衅是防范重点,《沈阳县公安局长张凤岐为陆军第七旅第六二〇团一营由北大营移防皇姑屯、马三家子给县长李毅的报告》(1931年8月4日)提出,“马三家子车站由北大营陆军步兵第七旅移驻六百二十团一营四连步兵一连,当经双方接洽,系保护地面护卫公安,协同村长王汉三、油坊经理杨子香代为租妥民房十四间。”这源于皇姑屯火车站和马三家子火车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在此由东北军布防,其目的在于重点防范铁路区域,实施军警联合,避免日军制造口实。
看似战争阴云骤起,一触即发。身在北京的陆海空副司令、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张学良,却在8月等来了一个好消息,本庄繁在8月15日接替菱刈隆担任第九任关东军司令,本庄繁曾长期担任奉军的军事顾问,与张家交往很深,“这个本庄繁啊,我去日本的时候,是他跟我去的,我们俩相当地好。”(编者注:据《张学良口述历史》唐德刚著)
然而,这则消息再次麻痹了东北军高层,一个月零三天后的22时许,随着柳条湖铁路的爆炸声,九一八事变爆发。当晚,日军第二师团29联队和独立守备步兵第二大队,按照事先演习过数十次的战术,分兵多路,仅以数百人就击溃了8000多人的北大营第七旅,并迅速占领东三省讲武堂所在地的东大营,在8小时内攻取沈阳城。
张凤岐在得到黄显声命令后,带领早已做好准备的公安大队在郊区县打响抗战,多次将日军击退,后因寡不敌众,最终从新城子(沈北新区)撤至锦州,与辽宁全省警务处长黄显声会合,两人不久后做出了一个可以改变历史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