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纪事录丨警钟长鸣
发布时间:2025-09-19 08:36 浏览量:16
九月的沈阳,秋风微凉,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残历碑前庄严肃穆,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举行。9时18分,防空警报准时响起,车辆停驶鸣笛,行人驻足默哀,这一刻,整座城市瞬间静止。
十四响钟声唤起尘封的记忆,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岁月历历在目。铭记历史,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珍爱和平。
9月18日9时18分,十四响钟声划破长空,96岁的抗战老兵程茂友挺直脊梁站在残历碑前。老人目光如炬:“这段历史,我们要世世代代传下去。”
程茂友出生于1930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年仅1岁。他模糊的童年记忆里,一直都保留着难民逃难的凄惨景象。“我老家在河北遵化,那里是东北同胞逃难的必经之路。”他还清楚地记得母亲和乡亲们为流亡群众送饭的情景。“每天都有流亡的东北同胞经过,携儿带女,饥寒交迫。那些失去家园的父老乡亲,脸上写满了悲愤与无助,那个惨状让我终生难忘。”
1935年,程茂友的家乡冀东沦陷,他亲身经历了“亡国奴”的屈辱生活。“那种失去家园、任人宰割的痛苦,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体会。”他说。
“东北盛产粮食,但乡亲们只能吃又涩又苦的橡子面。只用了一年,日本就从东北运走800多万吨粮食。我们的粮食养活了侵略者,而我们自己的同胞却在挨饿。抚顺、阜新的万人坑里,埋的都是中国劳工的白骨。”程茂友说到这里,眼眶湿润了,“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是一个破碎的家庭。”
“94年过去了,亲历者越来越少,但记忆绝不能消失。”程茂友语气坚定,“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要让子孙后代都知道,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屈辱的历史,有过这样一场英勇的抗争。”
程茂友望着残历碑上深深的弹痕。“每年鸣钟警世,就是要让年轻人记住:落后就要挨打,自强才能自立。我们铭记这段历史,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珍爱和平。”
94年时光飞逝,从战火中的孩童到耄耋老人,程茂友见证了这个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程。那些逃难乡亲的身影、那些牺牲战友的面容、那些屈辱岁月的记忆,都化作了他眼中坚定的光芒。
14响钟声回荡在沈阳上空,邱桂珍双手紧握钟槌。“父亲,这盛世如您所愿。”
“这是我第一次撞响‘警世钟’,每一槌都饱含着对父亲的深切怀念。”撞钟手邱桂珍说。
1935年5月,红军长征经过四川德昌时,邱广福参加革命,经历了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辛历程。抗战时期,他参加了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在晋西北、吕梁地区开展对日寇反扫荡斗争。1952年10月,邱广福因战伤旧疾复发在南京去世,安葬于雨花台烈士陵园。那时,邱桂珍才两岁。
“父亲在抗日战争最艰难、最艰苦的时期作出了巨大贡献,”邱桂珍说,“他身经百战,7次负重伤,右手残疾、右眼失明,但依然坚持战斗。能够活下来已经是奇迹,还有那么多没能活下来的战友……”“那次当工作人员拿出父亲的照片时,我的泪水难以自抑。”邱桂珍说,“那张特别清晰的照片,让我第一次真实地感受到父亲的存在。”
“父亲没有看到今天的幸福生活,这是我最大的遗憾,”邱桂珍哽咽,“每当看到祖国繁荣昌盛的景象,我就会想起父亲和他的战友们。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盛世。”
虽然对父亲的直接记忆很少,但邱桂珍从小就能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是党和国家把我们培养成人,抚养我们长大。这份恩情,我们永远铭记在心。父亲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我们要教育好子孙后代,传承红色基因。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倍加珍惜。”
全国劳动模范、航空工业沈飞车工孙飞作为劳模代表参加了撞钟鸣警仪式。孙飞是航空工业集团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五十五厂机加三工段车工班班长,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在沈飞工作了近30年,从第一次握紧车床手柄的生涩,到首创“普通车床数字化操作方法”的突破,他深知工匠的成长从无捷径。“我来自沈飞,我们的使命就是用‘手中一把刀,心中有蓝天’的执着,精益求精,打造出世界上最先进的飞机,守护祖国的碧海蓝天。”
“钟声提醒我们勿忘国耻,更激励我们砥砺前行。”仪式结束后,孙飞接受采访时说。“我们要用‘中国制造’的硬实力,为祖国筑起坚不可摧的‘钢铁屏障’。”孙飞表示,要将今天的感受带回到车间,继承和发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用更精密的产品告慰先烈。
9月18日上午,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现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永道集团董事长钟立钊作为退役军人代表参加仪式。
“作为一名曾经的武警战士,我把退役军人身份作为一个锚定初心的精神坐标。”钟立钊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钟立钊说,参加撞钟鸣警仪式更坚定了他传承红色基因、报效祖国的信念。“我们要铭记历史,但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珍惜和平,开创未来。”
18岁入伍的钟立钊,在福建武警特警部队服役,历经生死考验,多次中弹负伤,曾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
“牺牲,是军人担当的第一课,虽然脱下了军装,但军魂永远在心中。”钟立钊说。
十八年商海沉浮,钟立钊初心不改。“这些年,我始终坚守这份初心——以军人的坚毅闯过行业难关。”钟立钊说。他更是把先烈精神融入公益实践,助力偏远地区脱贫致富与乡村振兴,扶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开展红色教育活动进校园。
在他看来,企业发展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更要承担社会责任。“未来,我们还会继续以企业发展反哺社会,以奋斗告慰先烈。”钟立钊说。
“若有战,召必回”这句誓言,已在钟立钊身上化为18年如一日的行动。汶川地震、疫情突发、江西湖北洪水、河南洪涝、黑龙江洪灾、甘肃地震……他的身影从未缺席。他深入震中转移安置受灾群众,捐赠物资;组建退役军人救援队驰援湖北、江西、河南抗洪。
“战场在变,使命不变。”钟立钊坚定地说,“一日为兵,终身是兵。只要国家和人民需要,我们随时准备着。”
14声钟响回荡在沈阳上空,12岁的闫载熙和大家一起推动钟槌。“每一声钟响,都在提醒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这位小学生撞钟手的话语铿锵有力。
闫载熙是沈阳市大东区上园教育集团六年级学生。他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还是乐于助人的“热心肠”。“他很喜欢参观博物馆,并对历史很感兴趣。”闫载熙的母亲告诉记者,“那些英雄故事触动了他的心灵。”当接到担任撞钟手的任务时,闫载熙感到责任重大。在仪式前的培训中,他认真学习每一个细节,一遍遍练习撞钟的力度、节奏和姿势。为了表达最崇高的敬意,他每天练习站军姿一个小时以上,即使烈日当空,汗水湿透脊背也不懈怠。
站在钟前的那一刻,闫载熙想到了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烈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不仅要记住历史,更要努力学习,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闫载熙坚定地说。
当钟声再次回响在沈阳天空
9月18日早上,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残历碑广场庄严肃穆。9时整,96岁的抗战老兵程茂友走向残历碑。工作人员推来轮椅,他挥手拒绝;递来拐杖,他轻轻推开,这位抗战老兵挺直脊背缓步而行,每一步都踏出老军人的使命。当国歌奏响,老兵的眼里闪过微光——那是刻在民族基因里的痛觉记忆,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的历史回响。
防空警报拉响时,几位老兵笔直站立,仿佛一尊尊雕塑。整座沈阳城陷入静默,街道上车辆停驶鸣笛,行人驻足垂首。这几分钟里,我听见了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这种时空交错感在孙飞身上尤为明显,这位沈飞车工攥紧拳头说:“我们要用最先进的战机,守护先辈用鲜血换来的蓝天。”此刻,我仿佛看到当年英勇的辽沈人民打响抗击侵略者的第一枪。
学生们朗诵抗联英烈诗词时,阳光正好照亮“残历碑”上弹痕的细节。“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年轻的声音撞击着历史遗址。领诵学生赵书跃告诉我,他们排练时专门温习了东北十四年抗战历史:“那些白骨在告诉我们,有些历史必须用生命来铭记。”九一八事变不仅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更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在鸣笛声中,我注意到全国模范退役军人钟立钊始终保持着军姿。这位在汶川地震、河南洪灾中屡次冲锋的汉子,此刻却眼含泪水。他说:“时代变迁,但使命不变。”
仪式结束时,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外早已围满了人。其中一半以上是外地游客——有从合肥专程赶来的工程师,有从杭州坐飞机来的大学生,还有从广州来的退休教师。他们不约而同地说:“‘九一八’这天,一定要来沈阳。”抗美援朝老兵后人张恒在9时18分准时发出一条朋友圈,“姥爷,这盛世如您所愿。”配的是他凌晨到沈阳精心剪辑的一个视频,定位显示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离场时,我看见那些弹孔痕迹与广场上的鲜花形成强烈对比。94年时光流转,疼痛已沉淀为力量。这些老战士、撞钟人、瞻仰者,正在用各自的方式完成一场跨越世纪的接力。沈阳城的钟声在历史的长廊中回响,见证着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钟声会消散,但被钟声唤醒的记忆,终将融入民族复兴的血脉,生生不息。这钟声不仅是民族精神的回响,更是照亮前行道路的永恒明灯,提醒着我们:最好的缅怀是传承,最高的致敬是奋进。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秘书一处副处长贺宇:
铭记历史,绝非沉湎伤痛,而是要从历史中感悟初心使命、汲取前行力量,将激发出的爱国情怀转化为履职担当的实际行动。作为一名人大工作者,将立足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紧扣沈阳振兴发展大局,以高质量立法护航发展、以精准监督增进民生福祉、以密切联系群众凝聚共识,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投身新时代人大工作,用实干笃行诠释“勿忘国耻、吾辈自强”的誓言,为沈阳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贡献力量。
▍市政协研究室综合调研处处长燕宏博:
观看完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我深刻感受到历史不容忘却,和平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始终牢记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汇聚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画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最大同心圆。要从伟大胜利中汲取奋勇前进的力量,切实把伟大抗战精神转化为履职担当的强大动力,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实现辽宁、沈阳全面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辽宁方大集团东北制药研究院副院长王龙:
警示钟十四响,声声叩问历史。这钟声铭记九一八国殇,象征十四年抗战峥嵘岁月,警醒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作为一家从战火中走来、传承着红色基因的制药企业,东北制药承载着先辈们“为国制药”的赤子之心。近八十载风雨兼程,不变的是融入血脉的家国情怀。作为企业的研发人员,我深知每一粒药片都关乎生命健康,每一项创新都连着民族复兴。我们将以先辈的理想为灯,以科技创新为桨,潜心攻克“卡脖子”技术,用硬核成果守护国民健康。
▍沈河区山东堡社区老党员许敏杰:
我是一名有着15年军龄的退役老兵。90多年前,无数抗日英烈挺身而出,用鲜血和生命守护家国。他们的牺牲,我们永远不能忘、不敢忘。我仿佛看到了先烈们浴血奋战的身影,心中满是崇敬与缅怀。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一名老党员,铭记历史不是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这份厚重的记忆刻在心里。
如今的和平来之不易,我们更要扛起责任,用实际行动传承英烈精神。我将继续发挥专长,从守护社区“家园”做起,为居民和孩子们讲好抗战故事、传承好伟大抗战精神,带动身边更多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更多参加社区志愿服务,为身边的居民服务奉献,绝不辜负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美好今天。
▍浑南区浑河站东街道樾檀山社区书记苏畅:
钟声漫过广场的青砖,也漫过我心底那张熟悉的社区地图。上周走访独居的李奶奶时,她颤巍巍翻出的泛黄家书还在眼前,字里行间全是对故土的眷恋与牵挂;社区活动室里,孩子们围着老兵,那一双双发亮的眼睛仿佛还在我眼前闪烁。这钟声哪里是单纯的警示,分明是把“家国”二字,敲进了每个普通人的日子里。
社区就是最小的“家国”,我的岗位便是践行爱国主义的阵地。守住独居老人窗畔的灯火,耐心化解邻里间的琐碎纠纷,把老兵的抗战故事编成社区读本,让孩子们在志愿服务的汗水中读懂“担当”——这便是对历史伤痛最深刻的铭记,对爱国精神最真诚的传承。
▍辽宁省军区沈阳第六离职干部休养所门诊部主治医师曹蕾:
今天的防空警报试鸣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对当下的警醒,今天的和平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一代代人用热血筑牢的防线。历史不会因时光流逝而褪色,今后,我们将以史为镜,以行践心,把满腔爱国情转化为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无论是保障部队日常运转,还是支撑军事科研工作,这都是我们立足岗位、服务大局的实干担当。我们将牢记职责使命,聚力精武强能,恪守职责,矢志奋斗,让“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信念,成为我们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
▍沈阳法库东湖第二初级中学学生焦阳:
当庄严的钟声响起,全校师生都肃立默哀。雄浑的钟声里,有先辈的呐喊,有民族的伤痛,那是对我们后辈的警醒。此次九一八主题课程,宛如一盏明灯,让“爱国”与“自强”主题深深烙印在我们心中,激励大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刻苦学习。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李禹墨 唐心萌 何强 傅淞岩 张晶 黄超 刘宏伟
摄影:靳军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