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段历史,不可能再重演
发布时间:2025-09-18 13:45 浏览量:16
今天是“九一八事变”爆发94周年。94年前,沈阳传出的炮火撕破了黑暗,也撕开了一个民族深重苦难的序幕。而80年前的1945年8月15日,在重庆一家照相馆里,一位父亲抱着儿子,以当天《大公报》“日本投降矣!”的号外为背景留下影像。
图源:人民日报微信
我们从不是靠侵略者的“仁慈”馈赠获得胜利。“日本投降矣!”这五个震颤历史的铅字背后,是十四年山河破碎、3500万伤亡同胞牺牲(占二战全球伤亡的五分之一)、600余万平方公里国土沦陷的惨痛代价,也是中国人民十四年血战到底的正义回响——从1931年9月18日夜沈阳柳条湖的爆炸声到1945年8月21日芷江受降场的签字笔声,每寸国土都铭刻着“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抗争。全民族14年抗战,用血肉终结了日本军国主义“大东亚共荣圈”的迷梦,也重塑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战线版图,重树中华民族的自信。
危亡时刻的民族觉醒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唤醒了沉睡的中华民族。放弃东北军北大营,号称有30万部队的东北军阀选择了“不抵抗”,将大好河山拱手相让。而当时只有2000多人沈阳警察队伍,毅然挺身而出,敢于拿起落后武器对抗装备精良的日军血战三天!他们的抵抗虽然短暂,却异常英勇,打出了中国人的血性,打出了中国人不曾屈服的尊严!
抗战初期,危机深重。一方面是日本军国主义步步紧逼的侵略,另一方面是国民党“不抵抗”政策与民间抗日救亡的强烈呼声。早在1931年7月23日蒋介石就发布了《告全国同胞一致安内攘外》一文,称“抗日必先剿匪,攘外必先安内,安内以攘外,剿匪以抗日”的反动方针。中国社会出现了“民间在抗日,官方消极抗日;地方势力主张积极抗日,南京政府却持消极态度”的现象。抗日将领吉鸿昌将冯玉祥所赠“作官即不许发财”的瓷碗随身携带,变卖财产筹措军费,其遗书中写道:“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各党派联合起来”。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民族存亡大局出发,始终以民族大义为先,从西安事变到皖南事变的解决,实现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再到“逼蒋抗日”的战略转变,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正是中华民族在生死关头迸发的集体生存智慧。知识分子、工人、农民、学生乃至海外华侨,前所未有地凝聚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七七事变”全民抗战到百团大战主动出击,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证明:当四万万人“同心同德一戎衣”,便能迸发出改写民族命运的力量。唯有团结,才是绝境中的生路。
不屈风骨捍卫民族气节
孙中山曾在黄埔军校大门题写下对联:“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这句话成为抗战中两种选择的鲜明注脚。
汪精卫,自幼精通“四书五经”、才华出众,却屈服于日本,丧失民族自信,放弃中国的骨气,投入日寇怀抱,成立汪伪政府,遗臭万年。
而更多的中国人选择“威武不能屈”。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前仆后继赴国难。抗日战场上有“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的悲壮,也有敌后游击战“地雷战”“地道战”的智慧。这些都是无数军民日夜奋斗结果。北京密云邓玉芬一家为了支持抗日,即使先后失去六位亲人,给自己打气:“要坚强地活下去,要亲眼看到胜利的那一天”。既有“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决绝,也有西南联大在炮火中坚持治学的坚守。既有西南联大教授闻一多“抗战一日不胜利,就一日不剃须”的誓言,也有梅兰芳蓄须明志,息歌罢舞,拒为日寇登台……这种刚烈与韧性并存的民族性格,源自五千年文明积淀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集体记忆。中华民族在强敌面前誓不低头,用生命捍卫民族气节。
闻一多获悉日本投降后,立即兑现诺言,剃去长须。图源:闻立雕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中国不仅是为自己而战。抗日战争让中国从“东亚病夫”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从“九一八”到抗战结束,中国军民共歼灭日军150余万人,占日军在二战中伤亡总数的70%以上。正如英国历史学家拉纳·米特在其专著《被遗忘的盟友:中国的二战》中直言:“中国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参与那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不仅仅是为了国家尊严和生存,还为了所有同盟国的胜利。”延安窑洞里的《论持久战》预见战争的进程;苏联援华航空队、美国飞虎队、南洋华侨机工等国际正义力量的融入,以及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付出的巨大牺牲,何尝不是对人类命运与共的历史担当。
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抗日战争胜利,留给我们的不仅是胜利的记忆,更是一种在逆境中奋起、在绝境中重生的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密码。
如今当《南京照相馆》的镜头再现血色山河。历史从未真正远去——它拷问每一个后来者:和平何以珍贵?自强因何必要?正如南京档案馆里市民寻访祖辈档案的执着,真正的自强始于对历史真相的敬畏。从1938年到1946年,罗瑾与吴旋冒着生命危险保存的16张南京大屠杀罪证照片,最终将主犯谷寿夫定罪。经中国审判战犯军事法庭《谷寿夫战犯案判决书》认定,被集体屠杀的遇难者人数达190000余人。此外,“零星屠杀,其尸体经慈善机关收埋者150000余具”,因此,军事法庭确认在南京大屠杀中死亡的中国军民人数在300000以上。三十万死难者同胞不是一个数字,而是不容消音的血的记忆。
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今天,竟有人以“保护儿童”为名,抵制《南京照相馆》,拒绝记忆苦难历史。这实则是和平年代的新的危险认知。今天用“保护儿童”当借口,明天就能用“心理阴影”把南京大屠杀从课本里抠掉。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昭昭前事,惕惕后人。铭记历史,以史为鉴,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从94年前沈阳的夜半枪声,到80年前的胜利欢呼,一段历史在血与泪中开始,在胜利中结束。历史告诉我们:和平从来不是乞求来的馈赠,是靠自力更生奋斗的结果。当我们看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历史不可能重演”的铭文、百岁抗战老兵举起颤抖的手行军礼,要更加深刻认识到:唯有保持“安不忘危”的战略清醒,才能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
(文/昌强)
免责声明
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片、视频、音频、文字等)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客观理性分享观点,无不良引导,请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 上一篇:西贝不是蜜雪冰城,罗永浩也不是3·15
- 下一篇:日本海上自卫队对外欺骗策略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