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的阿城警察署
发布时间:2025-09-16 07:42 浏览量:18
都继安 孙梦飞/文
日本帝国主义妄图一口吞并中国,不仅依靠它的日本关东军,而且还兼养了大批警察来镇压和残害中国人民。
1934年,伪阿城警察署分局正式成立,一开始坐落在大什字街西路南(现在的阿城艺术剧院)。1936年2月1日改称阿城警察署,随之迁到西岗子(现在的阿城食品公司)。后来,又迁到菜市门里路西(现在的人民医院住院处),1944年,同伪满县公署的警务科合并,归县公署警务科直接领导。随着“大东亚战争”形势日趋紧张,为了便于统治,又在阿城县境内的玉泉、平山、永源、巨源等村镇设立了警察署,当时,我们两人分别在警察署和派出所任职,那时,伪警察署长多数由中国人担任。副署长多数由日本人任职。其任职和调换相当频繁。中国人张世武、肖世光、孙炳功、谷铁铮、赵风久都先后任过阿城署长。日本人的柿内、片柳、渡边、千田、小野等指导官都在阿城当过副署长。日本人也任过署长,那是非常少见的。他们的任职或调换,全凭上司的心意,主要是看其对“大东亚战争”和“王道乐土”是否得力而定。
伪警察内分6种职衔:两肩横带肩章,章板上圈着黄色金线,中间靠脖领的顶端钉一小圆扣,带上一个黄色梅花的叫警士,在警界里算是最低等级了,肩章上带两个黄色梅花的叫警长。唐章正中带上一条稍粗的黄色金线,在其中间放上一个梅花的叫警尉补,后来又称之事务警尉。在粗黄线上,镶上两个梅花的叫警尉,一度称之行政警尉。娈上三个梅花的叫警佐。肩章上满金光板,落上一个较大的梅花叫警正,警察署长和副署长由警佐担任,警尉补就可以任派出所长了,但多数派出所长均由警射充当。警尉还可以任署里各系的主任,警尉以上职衔的人都有捕人的权力。署里都设有便衣特务人员,经常活动在公共场所和人群中间,动不动就捕人。
警士、警长、警尉补,全配带电镀白刃宽刀和短八分手枪,警尉以上的配带电镀白色窄刀,刀带是蓝色呢于衬里。警正以上的人配带同伪满国兵军官式样的皮壳战斗指挥刀,刀带衬里是红色呢子,他们可穿马靴,加带刺马针。唯有警务厅理事官、警正以上的刀带村里是黄色呢子,他们一般不拷明枪。
警察署内分系,各系分工也较具体。每个系里都有一至两名警尉任系主任,具体办事人员最低职务也是警长(两个花)。一个系里最多不过3至5人,全署只有30人左右。日伪统治和压迫东北人民14年,警察署里的具体办事人员从不固定,都多次任免和调换。
警务系:管理警界内的人事任免和调动,保管备品,发放服装和工资。
特务系:这个系是警察署的行政主体,是重点系。所以,系主任大多数由日本人担任,它的职能是专门搜查与处置共产党的地下工作人员及被他们认定为反满抗日的要人,或被怀疑的重点人员。当然对抗日联军和游击队更不放过了。
保安系:管理工商物价、火药、自行车、交通、消防、发放许可牌照、票证;处理一些建筑行业所报请的事宜。
司法系:处理偷盗、抢劫、杀人、放火、打架斗殴,调解有关房、地产所发生的纠纷。
卫生系;管理街道卫生、妓院和窑娼,大烟馆、饮食业,禁止无证吸食鸦片。
警察署为了镇压中国人民反满抗日,迫使中国人甘当其“良民”,建造了三处监狱。其中一处是伪满县公署小楼西头的地下室(原政府楼现已折除),门向西开;第二处是伪警察署办公室的西头,门也是向西开的;第三处是原天锡国民优级小学校的西院(现在胜利小学西半个院庭),院里的牢房较多。在押的人犯中多数是反满抗日的“政治犯”、地下工作者和游击队员、还有被定为“政治嫌疑犯”、“经济犯”的人也常常被关在这些牢房里。
为了屠杀我们中国人,还特设了法场。为此,伪政府待意关闭了县城的正西门,撤销了西门派出所。在西门外(现在回族坟地下边,阿什河砖厂址)设立法场,在那里枪杀和刀砍了无数爱国志士和无事的百姓。
1937年(伪满康德4年),由驻阿城日本宪兵队在当地捕到十多名朝鲜族人,转给阿城警察署关押了一些天后,又押送到伪满的国都——新京(现在的长春市),事后,不知道怎样处理了。
1943 年(伪满康德10年),满族地主绅士关恩兆元院内,住着一个姓赵的房户,无职业,人口多,生活困难,因为倒卖百八十斤大米,被警察发觉,用绳子绑进警察署。他受尽了严刑拷打,被定为“经济犯”(日本人不准中国人买卖和吃大米),关押在警察署办公室西头的牢房里四十多天,后来,因他患了重病才不得不放回去。还有杨树乡徐家窝棚屯的王凤阁,因为给本屯的老乔家赶车卖粮也被抓去坐牢,后来死在狱中。那个时候,在天锡国民优级小学校西院的监狱里,经常拖出一些尸体来。
大约在1942年、1943年,原大什字街西路南(现在艺术剧院)警察署办公室的西头就有牢房。有一天,天刚亮,一部分犯人带着镣铐跑出来,直奔正西门,从土城墙上跳出去,藏进黄土坑里。随后,十多个手提长枪的伪警察,将这批越狱犯人全部抓回去,不久,都被枪毙了。
1945年“八·一五”,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了。干尽了坏事的伪警察,随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他们的日本主子一道被押上了人民的审判台。(马运程整理,摘自《阿城文史资料》第一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