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妃墓被一老光棍盗掘,溥仪发誓:不报此仇,我就不姓爱新觉罗!

发布时间:2025-08-28 08:38  浏览量:19

谁能想到,在滔天乱世里,一口老茶刚端到唇边,就能炸出一桩撼天动地的祸事?长春的伪皇宫里,溥仪揉着额头,茶水还没入口,一串急促的脚步声让气氛凝结成铅。他皱眉,不耐烦地撇嘴,怎么又有事?可谁知,打头这个家伙一开口,竟是:“珍妃墓被人挖了。”末代皇帝的手指抖了一下,杯盖稳稳地磕在桌面上,瓷音清脆得像嘲笑。

这下溥仪可坐不住了。人说“亡国之君百事哀”,可唯有祖宗的体面,沾着血脉的那一份“殿堂尊严”,溥仪还想死死攥住。他扑通跪下,面对祖宗牌位一把鼻涕一把泪,发狠道:“要是不能报仇,我也没脸再姓爱新觉罗!”身后一群老臣子,也跟着哭得跟什么似的,磕头的声音此起彼伏——也许,这天下早就换了主人,唯有仪式还在最后支撑那点残余的“天家余温”。

但这还只是开始。

风头一转,溥仪立马扯下脸面,跟关东军的人打招呼,要借大东亚共荣的势,挨家挨户搜查清西陵周边,想把这胆大包天的盗墓贼一窝端出去。这股子折腾,搞得连村口卖油条的都心惊胆战。可你别说,真叫他查出点名堂来。

这下风声紧,多亏了一个叫李纪光的,人送外号“李老光棍”,平时一身破袄,借钱都找不到人情。可忽然一天,他在易县城里喝得晕乎乎,手拍着一只快撑破的皮钱包,大手一挥嚷:“这辈子,钱花不完!”熟人都瞧呆了:老李不是连豆腐渣都要省着嚼么,哪来这么阔气?这话传到溥仪安插的探子耳朵里,李纪光的下场也就注定了——一顿猛揍之后,嘴巴便比胡同口子还宽。

李纪光咬牙切齿,承认了自己是带头的,还拖出同伙七人。可是江湖规矩一刀,两头是血。他落得个人头搬家,成了立威的“典型”,可消息一出,其他人都成了拔腿比兔快。只有那位名叫鄂士臣的,没接到风声,自信满满地晃回家,刚下火车还没来得及喝口热水便被逮住,一切祸根也就进一步翻出来。

鄂士臣交代,珍妃墓里扒拉出六十来件宝贝,其中一个金如意,分量惊人,据说在太平洋能换个岛儿。可这么大一块金疙瘩,真能八家分亲?他们干脆劈成八份,人人均沾,“公平得很”。只是啊,淌水大家想喝,捧起来都是自家碗,小算盘又怎能让别人听清?

那年岁月匪气横行。倒也不奇怪,世道愈乱,疯狗都敢啃龙骨。可要真以为一伙村里穷汉能轻易破皇陵,还真有点歪门邪道的“行家意识”。他们本地人呐,围着帝王陵混饭吃,多少都懂点门道。

说起这趟“贼路”,其实头炮是鄂士臣和他的老酒友关友仁擦出的。他们胆气有余,手艺却要求“配齐”,于是又陆续拉来李纪光——一个盗墓老把式,和那保余、苏振生、张茂、张志敏,外带一位“临时工”,八个人,拼成了临时团队。光选目标都争了几轮,谁不想一口吞下最快钱的主意?李纪光老油条,劝大家别盯头牌,大帝和皇太后陵守得死紧,不如挑“次点”的旁妃墓。大家一合计,反正命也是豁出去了,就从容易下手的珍妃墓下锄头。

计划成型之后,干活也精细。鄂士臣跟关友仁装作拾柴老人,去踩点。张志敏假借打猎,弄来三支猎枪,李纪光负责工具:洛阳铲、蜈蚣梯,样样俱全。做贼,也讲行头。

等天黑月冷、北风哨呜的晚上,八个人悄然摸到陵园。还没动手,墓口那头狗早觉出不对,汪汪叫得贼心发怵。关友仁无奈,只得亮家伙威逼守陵老头,老头吓得腿软,钥匙都差点塞进自己嘴里了。

地宫里头的门槛,倒不是大圆明园那种富丽堂皇,然也够这群贼折腾。一通乱铲砸到凌晨,三米深,忽遇石板,砸不动了。天色渐亮,伙计们只好灰溜溜溜回村,决定明晚带炸药再来——这也是老手们的法宝。谁知第二晚,又遇上哪家军队晃过去,还押着枪炮,偏巧路上卡住了时间。又干等一宿,慌得像落单的鸡。

第三晚,“雷厉风行”地一道火苗点起,炸药轰地一声,石板终于屈服。四个人钻进漆黑地宫,将原本洁净的安息地搅了个底朝天。李纪光胆气最足——或者醉酒胆大——第一个爬进棺材。他油灯往里一照,“妈呀!”一嗓子几乎把同伴都吓尿了。可里头那景象其实比“神鬼传说”还离谱:不是一把白骨,而是形容如生,好像昨日还在和光绪赌气一般。李纪光愣了好半天,才捡起点勇气东翻西翻,一通摸索,拽出一大把金银首饰,边装包还边偷摸地把两件分外看重的宝贝藏在了暗角里,给自己留后手。

陵墓之外,分赃刚开始就生嫌隙。张志敏早有准备,把一块金怀表悄悄揣进怀里。李纪光演得更像,他假装肚子疼,借口先回家,顺手把那块重头戏——金如意给藏好了。可是,大伙都不是省油灯,“下家伙”的二位发起人摸上门来翻了个底朝天,李纪光见势不妙,只好认栽。可惜这金如意,熬不过贼分脏,最后变成了八块金砖,轮流塞进八家灶台灶门。

李纪光心思不只一层,刚分完赃就悄悄回到地宫,把上次藏下的小宝贝又扫荡一遍,可惜这点小聪明也就撑到几杯酒下肚。嘴巴比刀快,胡侃一气,把家底儿曝光了,最终人头落地,也算没能带走半两银两。

事到如今,还有一桩未解谜。那夜里黑漆漆干的,真就是珍妃墓?按理说,珍妃被赐死的时候,早就泡烂了,棺椁下葬也是晚了许久,尸身想保持“如生如画”,除非穿越。唯一能合得上号的,倒是同寝的瑾妃——珍妃亲姐。她死得晚,葬在珍妃旁,父亲还捐银子把她墓修得结实点,正是那块大石头拦了他们好几宿。

所以到头来,真倒霉的又是姐姐。活着时,谨小慎微,因妹妹受过不少苦。死后,本想静静地躺在塚中,不料风水转了一圈,还是为妹妹承担了这一劫。憋屈吗?可就像当年的迁葬仪式上,她还是一力帮妹妹安置灵堂,那份手足,是亏欠也是守望。

玉如意被劈成八块,或许再没人能团圆;姐俩,一个活着因亲情受过难,一个死后因亲情又遭劫,想想都让人酸心。历史里什么都能被“瓜分”,唯独缘分、慈爱和体面,常常撑不过风浪。那些宝贝毁了,是一种遗憾;可这点遗憾,在瑾妃身后,怕是再也没人看见。谁还能记得这两个女子,母仪天下只留一地风尘。

东西没了,人也没了。文化的断口,怎么补都补不回完整。你说,守陵这些事儿,到底值得吗?还是说,哪怕在泥土深处,也还埋着我们对往昔的执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