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邵伯波光里的东山月

发布时间:2025-09-15 15:32  浏览量:18

潮新闻客户端 吕云祥

青条石路延伸到水边,东晋谢安的筑埭智慧与上虞东山的隐逸文化,在京杭大运河的流水中相遇。

我漫步在扬州江都区邵伯镇的古街上,脚下是清朝康熙年间铺设的青条石,经过三百余年时光打磨,石面光滑如镜,映照着千年运河的波光粼粼。清风从邵伯湖面徐徐吹来,拂过镇水铁牛昂首凝视的身影,这只铸于1701年的神兽,已然守护了这片水土三个多世纪。

远处,斗野亭雄踞大运河堤塘之上,凭眺湖光浩渺,意趣无穷。我忽然想起那位让邵伯得名的东晋政治家谢安,公元385年,他在这里筑埭治水,造福百姓。

东山再起,淝水之战大捷后,谢安为避开奸臣而出镇广陵,在步邱垒筑新城。当时谢安那疏浚苏北运河,筑埭蓄水利航的场景,仿佛仍在眼前回荡。史书记载:“谢安筑埭于新城北,百姓赖之,比之扶周之召伯,故名召伯埭。”正因为老百姓将谢安比为周代的召伯,“召”通“邵”字,故而步邱这个地方后来就改称“邵伯”。

而邵伯又被称为“甘棠”,这一名字源自《诗经》,《诗经·召南·甘棠》中有“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的诗句。百姓为纪念谢安的德政,不仅在谢公祠旁种植甘棠树,更将这座古镇亲切地称为“甘棠”。

谢公遗泽,甘棠情深。1600多年时光流转,谢安的身影却从未从邵伯的记忆中褪色。镇上那棵古老的甘棠树依然傲然挺立,仿佛还在诉说着谢安的故事。邵伯人建了谢安广场,后又筹建谢太傅祠,充分体现了邵伯人民对谢安的感激之情。

邵伯作为京杭大运河上的璀璨明珠,自古便是繁华商埠。明清时期,这里是重要的货运码头,商贾云集,舟来船往,万家灯火,盛极一时。

邵伯古镇的老街观光区北起北大街,南抵黑鱼塘,沿京杭运河呈带状分布。街上现存有清朝四部尚书董恂故里、徐家大楼、王氏大楼、四角楼等明清古宅20多处;有纪念谢安的谢公祠、乾隆皇帝御题的邵伯大马头及云川阁、巡检司、大王庙等文化遗迹。

邵伯船闸更是船闸演变史的缩影,从唐代的“斗门单闸”,宋代的“二斗门式船闸”,清代的“邵伯船闸”,民国的“新式船闸”,直到今天的两座大型的复线船闸,种种变迁凝聚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等到傍晚,邵伯湖畔便会热闹起来。两百多米的美食街上,开着四五十家龙虾店,邵伯龙虾壳青肚白,个大而肉紧,研制了二十四种口味。人们剥食着龙虾、品味着美酒,享受着运河带来的恩赐。

当我们在邵伯谈论谢安时,脑海里便浮现出家乡上虞的东山。邵伯湖的波光里,印映着曾经的东山月。东山,是谢安41岁前长期隐居的地方,东晋升平四年(360年),谢安离开东山从政,成为著名政治家,成语“东山再起”即出于此。

上虞东山堪称“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历代文人墨客的仰慕之地。南朝宋时的谢灵运、谢惠连多次相聚东山游吟唱和,使这里成为了中国山水诗的发源地。

李白曾三上东山,作诗15首。“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诗中的“蔷薇”“白云”“明月”一语双关,借用东山古迹,慨叹人生际遇。

东山的蔷薇洞、白云轩、明月堂这三处地方分别是谢安游宴、作为书斋、下榻就寝之处。另外还有剡溪钓石(又称谢安钓鱼台)、百牛山、始宁泉、洗屐池、调马路、指石弹琵琶等景点,至今还能清晰地找到对应的印记。

邵伯与上虞东山,虽然地理上相隔甚远,却因谢安而精神相通。两个地方都承载着谢安的精神遗产——邵伯铭记着他治水利民的功德,上虞东山则保留着他隐居修身、东山再起的风范。

在上虞,人们正在重现大东山盛景,再现“东山再起”精神。东山景区一期包括谢安曾隐居的东山,完成了谢安墓整修、太傅祠重建;二期构建起大东山概念,建设东山书院、东山讲堂及诗廊诗碑等。

而在邵伯,古镇于2019年创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它以古今运河为主线,具有浓郁的运河乡愁记忆。随处可见的历史遗迹,古运河、条石街、老房子及镇水的大铁牛,形成了独特的邵伯“古和水”特色。

两地都在通过对谢安文化的挖掘与传承,让千年历史重新焕发生机。这种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建筑与遗址的修复,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

夜幕降临,月色洒在邵伯古镇的运河上,泛起银光。站在这千年古镇的街头,我不禁想到:谢安当年从浙东运河之畔的上虞东山再起,淝水之战后来到京杭大运河畔的邵伯筑埭治水,这是一种怎样的缘分?也许,文化的传承就是这样奇妙,它不受地理的限制,而是通过精神与记忆的连接,跨越时空,延续千年。

邵伯古镇与上虞东山,因谢安而结缘,因文化而相通。16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这种文化的联系不但从未中断,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加浓厚。

古镇北面的斗野亭内,宋代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诗碑静立,墨宝字迹在静夜中仿佛仍在诉说着过往的辉煌。而千里之外的上虞东山上,谢安曾经隐居的地方,如今已成为人们追寻“东山再起”精神的圣地。

月光洒在两地的甘棠树上,叶片闪烁如银,仿佛谢公精神穿越千年,仍在江河湖海间流转不息。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