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之战,北洋水师真的不堪一击吗?其实是被欧洲人坑了

发布时间:2025-07-05 11:34  浏览量:20

2020年,在中国丹东外海,中国海上科考队在海底捞出了一艘沉船残骸。

这艘船是一艘军舰,沉没在百余年前。它大部分结构已经破碎,但考古人员还是从极少数的文物里,发现了它的名字,致远号。

“致远”的名字在中国无人不知,它是北洋水师的铁甲巡洋舰,民族英雄邓世昌就牺牲在这艘战舰上。

“致远”残骸出水,让很多人又议论起当年的甲午战争。1894年,黄海上的一系列碰撞中,北洋水师节节败退,最后全军覆没。

因为马关条约之耻,甲午战争也被视为近代最狼狈的战争,清军的表现貌似一无可取,被日军压着打。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其实甲午之战,清军陆战、海战,都打得很顽强。从提督到管带、总兵,都有战死或自杀殉国者。至于普通士兵,英勇杀敌、全军覆没者也大有人在。

在甲午之战背后,其实是清朝、清军和世界大潮之间激烈碰撞,其中很多关键信息直到后世才能看清。

那么甲午战争的过程到底是如何的?北洋水师的表现,真的不堪入目吗?清军将士们为何打不过日军?

甲午开战,让清廷猝不及防。

在战前,因为朝廷对是战、是和没有定数,所以清军调动迟缓,且后勤补给不足。7月25日,日军在朝鲜丰岛海域偷袭清军运兵船“高升号”、炮舰“操江号”,引爆了甲午战争。

这次遭遇战,其实并不能体现北洋水师的实力。

因为护卫运输船的“济远号”“广乙号”两艘巡洋舰,是排水量一两千吨的小船。日军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艘船,是三四千吨的新型大船,两军并不对等。

且日军不宣而战,打了清军个措手不及。

一千吨排水量的“广乙号”奋起反击,被日军打残。而“济远号”居然打起白旗逃跑,导致战役溃败,“高升号”沉没,千余清军阵亡。

4天后,日军进攻朝鲜牙山,聂士成部清军战败,撤退平壤。此后日本军队占领半岛南方,清军驻守北部,在平壤城对峙长达两个月。

到秋雨季节,1894年9月15日,平壤之战爆发,中日军队人数相当,都是一万五千人左右。

但叶志超部清军人心不齐,指挥不灵,加上叶志超本人听信“日军包抄”的假情报,灰心丧气,所以在开战后一触即溃。

以后来军事学家的眼光看,如果平壤城坚守不退,清军据城击退日军也是有可能的。

这一路,清军守城加逃亡共伤亡2000多人,日军一直追到鸭绿江。

在陆上开战的同时,黄海上的北洋水师和日本联合舰队也开战了。

9月17日,黄海海战,即“大东沟海战”爆发。这是中日海军第一次正面交手,北洋水师和日本联合舰队的精锐全出,排开阵势决战。

北洋参战舰艇10艘,以镇远、定远铁甲战列舰为核心,搭配致远、靖远、经远等多艘战舰。

日军则有吉野、浪速、扶桑等12艘战舰参战。

看吨位和舰艇数量,中日双方几乎在同一水平。

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北洋水师的舰艇无论航速、火炮射速、炮弹质量,都不如日军。

如今网络流传的说法认为:这是清廷不给海军拨款,加上北洋系统贪污腐败,导致军械落后,弹药不足。

其实这只是一方面原因,史学家认为,19世纪末“海军跨越式发展”也是一大原因。

因为当年的欧洲海军流行一句话——船在船台上,就已经落伍了。

是的,当年欧洲的战舰设计、建造,舰载火炮的改良几乎是一年一个样。基本是3年一进步,5年一跨越,10年就改天换地。

北洋水师的船只,已经是1870-1880年代的产物了,其航速、火炮射速都不如日军的新船,这也是一种时代的无可奈何。

大东沟海战,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海军正面作战。北洋水师10艘主力舰,以及一些鱼雷艇组成“雁形阵”,向日军进攻。

而日军则组成“一字编队”,绕行海面,侧面迎敌。

北洋水师这种战术,被后世诟病为“骑兵战术”,是不懂海军的表现。这也是冤枉丁汝昌、刘步蟾以及各舰艇的管带了。

这些人中很多都是欧洲留学回来的,比如定远管带刘步蟾、镇远管带林泰曾,都是英国留学生,他们怎么会用“骑兵战术”呢?

北洋水师的战术,是符合当时海军战法的。

19世纪末,舰船不仅靠炮击杀敌,前方还有撞角,冲阵、炮击双管齐下,是欧洲海军流行战术。

1866年普奥战争的“利萨海战”,就是“雁形阵”的奥匈帝国舰队,靠冲撞击垮了意大利海军。

此战导致“铁甲舰冲阵战术”流行了几十年,欧洲铁甲舰都装了“撞角”,尤其是大清购买的这批英、德1880年代军舰。

而日军的新船,是1890年后从英国采购,英国人刚刚放弃了撞角,用新式的“航速+密集火力”的战术,用更多的舰炮,更大马力的发动机作战。

所以此战的结果,其实就是新舰艇、新战术,战胜了老舰艇、老战术。

定远、镇远、致远这些主力舰都有撞角,但追不上日本军舰。

日军吉野号带领的第一舰队,两轮射击就击中了清军超勇、扬威两舰,两舰搁浅、沉没。

随后镇远、定远开始顽强反击,致远、经远追击日舰,身受重伤,最终在冲撞日舰时沉没。

前些天丰岛海战里逃跑的“济远号”,在管带方伯谦带领下再次逃跑,还带走广甲舰,导致形势对清军更加不利。

最终双方炮战至傍晚,日军松岛、比睿等四艘船遭受重创,日本联合舰队率先退出战场

至于北洋水师,致远、经远、超勇、扬威战沉,广甲号在逃跑中触礁搁浅,被日军击沉。济远号回港后,方伯谦被清廷逮捕,斩首示众。

此战结束,北洋水师失去半壁江山,且主力舰艇定远、镇远,和日军炮战几小时,也身负重伤。

要不是这两艘“德货”装甲厚重,大东沟海战的结局可能更加残酷。

海战结束后,北洋水师返回山东威海卫,舰船在港内修整,李鸿章下令“避战保船”。李中堂下令保船,原因无他,这些战舰是大清国最后的海上资本了。

1888年后,清廷对水师再无拨款,1891年后甚至停止一切军费,北洋水师全靠李鸿章自己供养。

1894年,慈禧太后花几百万两准备过寿,修颐和园,也不给海军买船、换速射炮。

水师休战后,黄海、渤海门户大开,日军联合舰队掩护日本陆军在朝鲜腹地、辽东、山东登陆,还沿途输送给养,加速了日军对我国内陆的侵略。

百余年来,因为北洋水师的覆灭,很多人只关注甲午之战的海战部分。

其实甲午陆战也同样激烈,清廷调动国内精锐,练军、淮军、湘军、关外八旗马队和日军血战多次。

可惜因为各部队配合不当,加上军械、战术落后,被日军击败。

甲午陆战虽然话题度不高,但其实比海战更能体现清朝军事窘境。

1894年10月,鸭绿江阻击战爆发,清军调来了3万人,由四川提督宋庆指挥。

但“北洋帮办”宋庆满头是包,因为手下队伍3万人,分成80多个“营”,分属毅军、铭军、盛军、练军、关外八旗等十几个部队,彼此不相统属。

八旗兵是独立作战,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不把宋庆放在眼里。其他部队也是各有山头,宋庆能直接指挥的,也就是自己手下的四五千人。

至于武器,除了少部分淮军精锐,如毅军、铭军有进口的毛瑟枪、雷明顿枪外,大部分清军使用老式武器。

如两人一组的抬枪、带两脚架的叉子枪、鸟枪等,不仅子弹、火药不通用,一旦天气不好,火器就成烧火棍。

可就算如此,清军士兵也在几次遭遇战里表现出色。

鸭绿江之战里,聂士成部清军和日军激战,弹尽后用大刀长矛和日军搏斗。

日本《日清战史》:聂军战术灵活,善用地利,其抵抗之顽强为清军所罕见。

同一时间,虎山的铭军马金叙部死守阵地,全员壮烈牺牲。日军第三师团的战史记载:

“敌无一人降服,负伤者仍挥刀突进,其勇悍实出意料。”

可惜近代的战争已经不能靠“勇”来翻盘,军队作为整体系统,一环出错,满盘皆输。

清廷不是不知道军制改革的重要性,也一直有大臣上书。

但朝廷碍于“八旗传统”,加上防汉思想作祟,不敢给下层放权。清军内部还贪污严重,各种改革缓慢、低效,导致陆军整体腐朽。

鸭绿江战役失败后,日军杀入辽宁,向山海关一带进发。

10月24日,日军2万人登陆旅顺,进攻旅顺、金州,一月后攻占两城,辽东一半落入日本手中。

1895年1月20日,日军在山东荣成湾龙须岛登陆,当地清军被击溃。

日军的目标,是北洋海军最后基地,威海卫。

30日,日军围攻威海卫南帮、北帮炮台。同时日本海军精锐尽出,20多艘舰艇在威海卫外海封锁,意图围歼北洋水师。

2月3日,日本陆军占领威海卫炮台,和海军内外夹攻,北洋水师剩余舰艇拼死反击。几天后,水师弹药告罄,伤员众多,在2月14日投降。

投降之前,提督丁汝昌、管带刘步蟾、杨用霖等多名军官自杀,定远舰被炸毁,镇远、济远等舰艇被俘。

至此,曾经的东亚第一舰队,清廷花费数千万两白银打造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此战以后,晚清到民国的半个世纪,中国的海军都再未振兴,更距离“亚洲第一”有巨大差距。

直到新中国成立,我国海军才慢慢恢复发展。但因造船业薄弱,直到20世纪后期,人民海军才有和邻国相比的实力。

至于中国海军再次崛起为东半球最强大的海军,则是近些年的事了。

从鸦片战争算起,中国因为海军不强而吃尽苦头。中国人不是不知道海军之关键,晚清的30年洋务运动,其最重要的结晶就是打造北洋、南洋水师。

所以1895年北洋水师之惨败,也宣告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清廷几十年的“糊裱”被撕破,短短15年后,王朝便分崩离析。

无论中外,军事上都有“败军不言勇”的传统,所以北洋水师的“棺材板”上一直扣着“腐朽”的黑锅。

比如著名的“炮管晾衣服”,就是从日本传出,在近代被越来越多人接受的谣言。

还有所谓的“沙子炮弹”,其实就是重炮的“实心弹”,其金属外壳下有细沙或者混凝土配重。

北洋水师的炮弹是天津机器局自造的,数量管够。开战前,丁汝昌、刘步蟾等人也提前准备了充足弹药,所以才能在几场遭遇战里顽强反击。

再论将领素质、士兵训练水平,北洋水师不比日本海军差。

除了方伯谦这种逃兵外,水师官兵上下一心,坚韧顽强。致远、经远撞击日舰,数百官兵随舰沉没,日军都啧啧称叹。

定远、镇远两艘主力战列舰,在大东沟海战顽强作战,镇远号身中200多发炮弹,依然开炮反击,日军军官都在回忆录里给出很高的评价。

日军舰队指挥官伊东祐亨就在战报里说:“清舰(尤其定远、镇远)之防御力极强,将士亦甚勇敢。”

海军大佐,“松岛号”舰长尾本知道更感叹:

“定远、镇远如海上铁城。”

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是特定历史时间内,军事技术和战略、战术叠加的结果,并不能代表这支军队毫无可取之处。

细究这场大战,更多的是回天乏术的无奈。

甲午之败,成为近代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清廷割地赔款,背上重大负担;国际外交上,大清朝也被西方轻视,导致列强卷土重来,行瓜分之事。

这一战也叫醒了中国的知识分子、官僚,甚至贵族,蔓延几十年的“器不如人”说偃旗息鼓。

学了“洋务”,买了铁甲舰和克虏伯炮,清军还是打不过日本。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深入思考中西差距,最终叫醒了第一批觉悟者。

他们发现中西政治、文化上的差距,思变之心先变成维新派,后来变成革命党,最终带领中国人民推翻帝制。

甲午之战过去100多年,中国海军今天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强大力量。

国人应该铭记,这百年奋斗的起点,来自黄海和辽东的硝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