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一见的广德“大挑”,不简单!

发布时间:2025-09-14 10:29  浏览量:20

咸丰三年癸丑科大挑广德人王敬恩

作者:徐厚冰

大挑,是清朝乾隆十七年(1752年)创立的科考制度,旨在为三次会试落榜的举人提供入仕途径。参选者须经吏部与王公大臣依据“同田贯日气甲由申”八字形貌标准挑选,每六年举行一次,一等大挑录用为知县,二等大挑任地方教职。

大挑的挑选流程在紫禁城内阁进行,每二十人一批当场决选,一等三人、二等九人,剩余八人淘汰 。嘉庆朝增设皇帝引见环节,此制度持续施行至清末。

咸丰三年(1853),在京城举行癸丑科大挑,今宣城地区有旌德县江熏被授大挑一等、宁国吴梦曾大挑一等、广德王敬恩大挑二等。

如果把举人比同于本科生,进士比同于博士生,大挑则可谓现代的硕士生,他们的学知不简单。今笔者就“大挑”这个话题,给大家谈谈关于广德人王敬恩的其人其事。

一、王敬恩其人

王敬恩(1817-1861),大清广德州大东乡荷香村(今安徽省广德市卢村乡荷花岗?)人。原名用宾,字荐卿,又字福波,号翰林仙,一号春垣。排行二。嘉庆丁丑年(1817)二月二十六日生,道光十七年(1837)丁酉科举人。

王敬恩为广德王氏名门望族屡试不中进士,咸丰三年(1853)癸丑科大挑二等。授教职(教谕之类)。咸丰四年(1854),署绩溪县训导。咸丰十年(1860),在祁门县入曾国藩僚,任文书。全家迁居徽州府,城陷时,不顾一切,急驰救护老母亲,使得母亲安然无恙,人称其孝。十一年(1861),徽州府克复,任“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萼片奏委员。克安庆,升安庆府知州(可能没有到任?)。

王敬恩豪迈自喜,文思敏捷,纵横论议,顷刻千言,颇有文采。为赵对澂所撰题壁诗咏剧著名作品《酬红记》题诗词六首。著有《福波诗文集》。

二、王敬恩托孤

朱德芬,江苏如皋人,咸丰三年至四年(1853-1854)任广德知州,他在广德任职期间,与王敬恩结下深厚友谊。咸丰十一年(1861),王敬恩病故时,将幼子王秉谦托孤给时朱德芬。朱德芬不管在何处任职,则将王秉谦随身所带,视为己出,精心培养,终成人才。

王秉谦,广德人,王敬恩遗孤。光绪二十六年(1900)任良乡县知县。光绪二十七年(1901)任晋州知州,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任晋州知州,因“郭玉双家被杀案”处理不当,被革职。

由于王秉谦随朱德芬官籍,广德地方志未有记载。光绪三十一年三月(1905),安徽布政使司按察使玉山(1907.11-1910.8在任)来广德巡视州署后,上奏《又批广德州禀造送选举人名正册及区图清折文》,奏请将黄勷、郑敩慈、王秉谦、章光铭等在外地的广德“名人”,入籍广德,并建立“档案”。

“... ...如黄绅勷、郑绅敩慈、王绅秉谦、章绅光铭等官阶虽在七品以上,惟尚未补,署自当从其出身资格,而出身项下未注明入学、补禀年分... ...”

【结语】

据现有史料,广德州(今安徽省广德市)诸生中被授大挑者,仅有王敬恩一人。他博学多才,因大挑制度得以充分发挥,体现了清代用人上“人文并选”的理念。王敬恩作为广德难得一见的大挑,是本地科举中鲜见的现象,值得称道。

搜集整理徐厚冰,安徽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宣城市文史研究会会员。网络图片,侵权立删,谢谢。转发此文时,请标明作者及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