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日军入侵河北武安的罪行及汉奸的下场影像

发布时间:2025-09-12 06:35  浏览量:24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迅速增兵华北。7月底,北平(今北京)、天津相继失守。随后日军主力之一的香月清司指挥的第1军,沿平汉铁路(今京广铁路北段)大举南下,目标直指石家庄。国民党军队虽进行抵抗,但难以阻挡日军的机械化部队和空中优势。

日军的首要目标是夺取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石家庄和邯郸。1937年10月17日,日军第14师团(土肥原贤二部)未遭遇激烈抵抗便占领了平汉线上的重镇邯郸。

在狭小的山路上行军的日军骑兵。

图为日军裹挟着老百姓为他们担当向导和挑夫。

在野外进行作业的日军通信兵。

在山谷断崖间行进的日军。

武安阳邑南丛井的民房墙壁上到处都写着抗日的标语。

在进犯武安途中休息的日军。

日军占领邯郸后,为了清除后方和侧翼的中国军队,巩固占领区,并获取当地的煤炭、铁矿等重要资源,便开始向铁路线两侧的县城进行扫荡和占领,而位于太行山东麓的武安县因其铁矿资源和地理位置,便成为了日军从邯郸向西进攻的一个重要目标。

1937年10月下旬至11月初,一支日军部队从邯郸出发,向西进攻并首次侵入武安县城。从日军拍摄的政府大门建筑,可以看见当时日军鼓吹“大东亚共荣”留下的墙体标语。

当时武安县的国民党政府官员及守军力量薄弱,大多已提前撤离,未能组织起有效的抵抗。

日军首次进入武安县城后,并未立即建立长期稳固的统治。由于其主要兵力仍需用于正面战场的推进,加上当时八路军129师先遣部队已开始向太行山区挺进,开展敌后游击战,对日军构成威胁,这股日军在武安进行了短暂的烧杀抢掠后,便暂时撤离了县城,退回邯郸或铁路沿线的主要据点。

图为从武安城墙上看到县城的日军活动迹象。

日军拍摄的武安舍利塔景象。

在经历了初次扫荡之后,为了确保对资源产区和战略要地的控制,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即南京沦陷的同一日,再次派兵占领了武安县城。图为日军在武安城内的青塔旁边警戒的影像。

日军对进出武安城门的百姓进行严格检查,这是武安城东北外城的沙沟门景象。

此次占领后,日军建立了维持会、伪县政府等殖民统治机构,扶植李聘三为武安伪县长,并开始在县城和重要乡镇和矿山所在地修建炮楼、据点,实行长期军事占领。

图为侵略武安的日军警备司令官笹原政彦。

图为日本派驻武安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刽子手顾问永岛德雄。

图为武安伪县长李聘三。

在武安县老石台留影的伪军。

武安的伪县长李聘三和日军军官的合影。

1938年2月11日,日军工藤部队列队进入武安县城。伪县长李聘三组织亲日民众在南关街欢迎日军进城的景象。

日军在武安阳邑南丛井住所前将抓获的战俘进行炫耀的情景。

武安城沦陷后的街头景象。

被日军奴役在武安重要乡镇和矿山所在地铺设钢轨、修建炮楼和据点的民工。

日军在敌占区发放带契字的良民证,使武安的老百姓沦为了亡国奴。

日军在武安还进行经济掠夺,图为日伪棉花增产委员会颁发给商户的证件。

在武安县峻极关警戒的日伪军。

日军拍摄武安县栢台脑景象。

日军拍摄武安县石圣台景象。

七个日军在武安文庙前游玩拍摄的影像。

在武安阳邑南丛井附近爬上树头进行观测的工藤部队日军。

侵占武安的日军在餐馆就餐的情景。

日军占领武安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129师等部队迅速进入太行山区,在武安周边建立抗日根据地,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敌后游击战争,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

1951年4月,曾任武安县伪县长的汉奸李聘三在北京密云县被抓,被押解回武安,同年8月6日,已经75岁的李聘三在公审后被执行枪决,结束了其罪大恶极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