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真正的冥想,很多人搞反了
发布时间:2025-09-05 20:01 浏览量:23
任何观,都涉及必须把主意识拉出来,研究如何更好地拉出主意识,是我的书,课程与共修营的最核心目标之一,这是最难的一步,它就像一个门,必须入了这个门,后续的解码潜意识与构建新网络,才存在可能。
此时,其中一个关键的原理,就是锚定原理的锚点设置,对锚定原理的精通程度,决定着你把控自己主意识的能力。
对于解码与重构来说,最有效果的是“实时”觉与观,这是锚定原理决定的,在实时发生的时候,对着锚点,激发背后对应的神经元信息,解码它的情绪,念头与行为,然后重构。
其次是事后第一时间停顿,在新书里面我称为:“刚刚思维”,经历完一个事件,第一时间停下来编码该事件。
内观吃饭,内观干活,表面上在观家务,实际上在观背后的“拉手”,背后的欲望噪音网络,这是较难的挑战,因为在实时的时候,有大量的信息干扰着“观察的主意识”。
另外一个更容易执行的状态,就是观呼吸,所有的静坐,静修,包括我与大家共修喝茶,与这个情景类似。
静坐时,眼前没有干扰对象,但是它进入无锚点的乱想或者不知道该想什么的状态,又或者,我们根本不知道主意识在哪,完全跟不上它。
此时,我们无法识别它底层是在自我里,还是在自他里。
观呼吸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借呼吸定主意识,定在呼吸这个自他对象上,比如数呼吸,把主意识定在挑战数呼吸的回合数上,但是,大脑必然会不断地出现分心到“自我噪音网络”里的状态。
此时,当大脑分心的时候,把主意识拉回来,继续保持专注,然后又发现分心,继续拉回来,多次如此反复,就会慢慢地发现,分心时与专注时的意识状态的区别,这一步,可以学习控制主意识的能力,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在把握主意识,什么时候它在欲望里面。
静坐,冥想与内观,缺乏这个特征,我们也因此时常不知道主意识在哪,因此,这类精进,不适合入门,适合有一定功底,对主意识有清晰的把控之人。
其次,任何静修,包括家务,只要能够把主意识【定】在自他路径上,就意味着自我噪音网络的弱化。反过来,只要我们无法把主意识定在自他上,大脑的主意识就会不自觉地跑到自我噪音网络里。因此,我们即使不去解码背后的潜意识网络或重构,而只要把主意识纯粹地定在当下,就能够让身心进入副交感的宁静系统。
是否全面的感知到噪音网络的基础性,稳定性与决定性,以及由此而延伸出来的对身心的强大杀伤力,决定着我们能够多大程度上,看懂副交感神经系统对人这一辈子的深刻价值,它几乎可以决定我们的一切问题。
任何形式的家务,比如做手工,需要主意识的专注力,迫使它无法分心到欲望里,你就会感受到,做的时候的宁静滋养,反过来,如果家务是可以自动化的,局中人就一定会分心,又进一步强化噪音网络。
这里的关键操作要点是:“专注不分心”,主意识持续地定在当下之事,这是难点。
有些事项,天然具备定主意识的特质,比如手工,书法或打球【如我去打网球】,因此,对于分心严重的局中人,他如果每天写一个小时的书法而不分心,他就能够体会到噪音之外的宁静滋养。
其次,并不意味着写书法他就不分心,不逃离,而是他要能够沉浸在书法的每一笔每一画的升级挑战上,沉浸在书法挑战升级成功后成长感的滋养里,这是另外一个难点,必须清晰地设置金锚点在当下而不是背后的名利。
同时,活在当下阻力的大小,还跟背后噪音网络的大小呈正相关,假如局中人过几天就有一场重要的比赛,那么此时他的分心状态,就一定会非常严重,他写得越久,越焦虑 ,逃离心越严重。
每一个事项,要达到“定主意识”的目标,都意味着眼前之事,有锚点,有挑战,可升级,可反馈【锚定原理三要素】,主意识才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专注,此时也呈现为,我们在做着该事件时,能够得到挑战升级成功的价值感,愉悦感与滋养感。
最后最重要的一步,一个带着精进目标的局中人,当他知道他的敌人是噪音网络时,那么他就更容易能够在做着简单的家务时,得到滋养感,因为他知道,只要不在自我里面,就是对身心的最大恩惠。
此时,他的大脑的锚点,不是在动物脑的自我网络里面,而是旁观者的角度,观着局中人,时时刻刻,不管他在做什么事,静坐,内观,生活,家务,事业或人际,他一切的目标,都是“为了看”动物脑的自我。
仅仅只是这个锚点的变化,主意识就无法在局中人的噪音网络中,而是在旁观者身上,立即就从交感切换到副交感,跟数呼吸几乎是同一原理。
这就是这句话的深刻性:“人生,就是为了编码一片全新的心流神经元网络”,几年来,我到处宣传强调这句话,人生,不是为了经历本身,而是为了经历后的编码,为了构建新网络,时刻用这个锚点来驱动大脑,你就会发现变化。
这就是锚点的重要性。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这里的难点在于,当我们以一个局中人的身份进入生活的时候,我们已经在本能网络里面,当“编码或观”的意识产生时,主意识就会立即切到旁观者角度,但是生活一直在“进行中”,局中人的棋盘一直在博弈中,局中人的内心一直笼罩着输赢心,即使没在比赛,在日常生活,他也活在这个噪音网络里,然后不断在琢磨:“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此时,观察/觉察意识很快就会被中断。
在生活进行态时,除非你熟练掌握所有意识工具,意识特征,特别是主意识与动物脑的自我性,否则,我们会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实现这种编码目的,我在新书第一章节强调:“一切都在抢主意识,而它时刻笼罩在庞大的本能噪音网络里面”。
因此,我们必须假设:“我是没有主意识的”,深刻地理解这句话,直到它植入你的潜意识与灵魂,你就可能会有主意识,你就有可能在实时的时候,更长时间的保持在旁观者的状态。
这就是“实时的停”,在实时生活的时候,如何让主意识更多的出来观,成了我近2年不断在挑战的对象,《慢思考,快心流》的第9-16章节,就是在介绍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
这就是我跟大家共修家务的最主要目的,利用各种项目,来定我们的主意识,这也意味着,能够利用大脑的6大原理,实现转大脑情绪的过程,每一个家务,每一个当下之事,都在对话这6大原理。
因此,觉的前提是“定主意识”,而主意识要全面“定住”,则是对6大大脑原理的同时运用,此时,也是觉的内容,这两者几乎交合在一起。
我所指的家务,包括家人,甚至还会延伸到我们的爱好,事业与更宽广的人际关系,以及链接所有这一切的手机。
数年期间,我在家里面是完全混乱的,经历大量的苦难的折磨与探索,直到最近一年,在复杂万变的家务背后,我提炼出了2个模型:
干活的时候,付出与给予的时候;享受的时候,得到的时候;这两个模型,可以包括所有家涉及的情景,甚至包括人生的一切。
比如,局中人去吃饭,他就在吃饭里面,旁观者是为了去编码吃饭,而不是为了吃饭,因此,当他设置好这个锚点,进入吃饭,他第一个要观的,就是局中人吃饭时的自我性,此时的主意识,时而在吃饭里,时而出来观,本质上,出来观,就阻碍了动物脑的自我性,于是动物脑产生情绪,噪音产生,此时,如果主意识能够切换到旁观者,就能切身感受到这个噪音的威力。
任何时候,大脑的自我被阻断,它立即产生去甲肾上腺素,这个特征,是我们共修的基本方法,我们通过在家务里面,特意处在对立面里面或反着做,然后观着噪音网络。
在复杂万变的家务,我们内观背后不变的东西,包括内观的方法,通过这类高频率常规的情景,大量训练,就像训练小提琴一样,直到它成为一种新的本能,也意味着背后的神经元网络成型。
因此,编码吃饭或享受的情景,可以训练如下这几大东西:
定主意识的方法,要点,大量强化,直到停成为一种不自觉行为;认知与享受或干活时的情景对应的大脑自我性;构建一片全新的神经元网络的方法不同的情景,除了呈现的自我性不同之外,定主意识及打造成新本能网络的方法,几乎是一致的,因此,我们需要先在一类编码的情景里面,大量训练,把这些基本方法打造成我们不自觉的新习惯,然后在家务里面,更全面的延展开。
此时,一方面呈现为该网络密度的提升,另一方面呈现为我们把觉察与编码的对象,延伸到更多不同类型的家务与细节 。
这片网络越来越庞大的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定主意识的意识越来越强。
数呼吸可以实现暂时的定主意识目的,特别是,它极容易操作与方便,随时随地,同时,它的缺点也在于,仅仅只是数呼吸这件事,容易进入重复乏味的状态,违背锚定原理,大脑就会痛苦,逃离,很难坚持长期执行,或保持长时间定主意识。
在一天的正常生活中,数呼吸往往只是生活的一个小片段,当我们在生活中,不断让大脑笼罩在噪音网络中时,也就意味着这片网络,在不断长大,结果,仅仅只是晚上坐下来静坐,冥想或内观,往往不足以有效调节噪音网络。
我们需要在一天的生活中,让定主意识的比例更高。
因此,修行与精进,必须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此时,根据锚定原理的锚点的灵感,将修行的第一性原理,植入每一个对象上,打通修行的自他网络,就是最佳解决方案.
因此,最有效的修行,是在生活实时发生时,每做一个家务,都是在编码该对象,把第一性原理的内容,植入该对象。
此时,就要求我们在进入一个家务时,能够分出对象的自我与自他状态,正如我不断强调,大脑在默认做一个家务时,它一定是自我的,识别自我所形成的噪音及系列行为,然后让大脑进入自他的锚点状态,形成新的情绪与情感。
比如喝水的时候,对着那杯水,我会问:“这杯水,背后是谁的汗水”,此时,大脑开始构建与眼前这杯水对应的自他神经元信息,开始构建网络,采用这个套路,我们可以继续大量的对着不同的对象,问:“该对象,背后是谁的汗水 ”。
此时,我们就是在构建自他感恩网络,我称之为数恩惠,不同于数呼吸之处在于,前者是定与观,后者是定,前者多了与观相对应的第一性原理的编码内容,这是重点。
此时,我们在对象上编码大量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并且实现多巴胺转念,这背后也意味着长突触与锚定原理的深度应用。
数呼吸刚好缺乏这个特征,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在我们内心极其杂乱的时候,可以快速简单的实现短暂的定主意识的目的。
这个套路,可以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时时刻刻,此时,我们把主意识定在对象上,观察与对象相关的背后的自我及噪音。
从神经元与锚点原理等角度来考察,我会更推荐正念,因为正念后面往往有一个对象,比如正念吃饭,正念洗碗,正念呼吸。
正念,就是正动物脑的执念,同样是为了消解动物脑的噪音网络。
学习正念,容易出现一个问题,比如我强调:“人生就是为了编码经历”,此时,有人会说:“你这也是执念”。
这就是要点所在,所谓的“执念”,它是有一个清晰的主体的:“动物脑那片庞大的自我本能神经元网络”,只要消解“我的”这两个字,就可以消解这个噪音网络,然后把锚点设置到自他上,就可以让人生进入一种无痛苦,积极进取的人生奋斗滋养的副交感神经状态。
此时,大脑为了自他活着,是有锚点,是“有念”的【大脑时刻都必须有锚点,这是锚定原理决定的】,并且也是所谓的执念,但是这种念头,因为它消解了自我两个字,从而消解了动物脑本能噪音网络,于是,它可以让我们的身心从交感进入副交感。
这种“执念”完全没问题。
这就是我所指的最佳精进方式:“实时觉察”,人生,就是为了进入一个对象,去经历它,并且在经历它的时候,实现观与编码新内容的目的。
这句话表面简单,背后却是一个大工程,大系统与大学问,既必须是实时,又必须是在实时的时候瞬间切换到旁观者视角,不断来来回回:
一会局中人,一会旁观者;一会进,一会出;一会停,一会不停;完全不是我们正常生活范畴,而是一种全新的生活状态,这不仅要求我们对主意识与动物脑有深刻的理解,同时非常熟悉锚定原理及构建神经元网络的方法,还要对所有感觉感受情感非常熟悉【多巴胺与去甲】,几乎每一个觉的瞬间, 每一个正念,都在同时运用所有大脑原理,否则效果有限。
比如静坐与冥想,难入门与出效果,因为它没有一个抓手,可以定我们飘忽不定的主意识,我们根本就不知道主意识在哪里,不知道自己有主意识,更区分不了什么是潜意识,此时的想,就如海上一艘没有锚,没有航海图,没有目的地的船。
与生活相比,它天然缺乏我们要解码的对象:动物脑,即生活本身。
非实时的特征,导致我们晚上坐下来想时,对当天的大量经历,往往只能回顾大体的信息,又或者只能对接当天比较大的情绪事件,无法回顾到大量细节,无法对接背后种种噪音,以及噪音背后的系列念头与行为等。
优点在于,与实时相比,晚上静静的找一个地方,停下来想,是较容易找回自己主意识的一种方式,只是这种找回,也是相对的,因为我们难以区别,什么时候,它在噪音里,什么时候,它不在噪音里。
对自我与自他等意识流不熟悉的同学,在冥想的时候,他很难区分,到底自己当下的想,是局中人还是旁观者,因为他缺乏实时生活素材。
冥想,更合适后期,在掌握了意识特征与编码技巧后,用它来进行大信息量的整顿,在新书中,我把冥想称为“事后整顿”,它跟实时觉察互补,我们在每天的实时生活中,积累感知素材,构建大量的实时细节【对应神经元网络】,到了晚上,再对这些实时经历,进行汇总与整顿,然后再把过去几天,甚至几个月内的同一类经历进行汇总式编码,接着再延伸到类似的相关经历。
用一个第一性原理,不断一系整顿,最终把所有经历串到一个底层认识上,这就是我认为的冥想的最强大的作用。
这就是冥想心流的点滴构建,它背后是一片庞大的神经元网络;
因此,它的前提,是我们已经构建的生活经历网络,在生活里构建网络的编码,是局部的,它以构建细节与最实时的情感为目标,冥想恰恰需要这样的素材,就如前文的局中人,他如果一整天的家务活,都处于一种分心状态,晚上静坐的时候,就难以对接到名利之心,到底在一天中,是如何全面主导着他的。
把大脑的特性研究清楚后,我意识到,只要主意识处于自我网络里面,它就笼罩在交感神经中,这种笼罩,是以动物脑的丛林环境特征与特性加以强化与放大的,我们学习动物脑,最终将得出一个结论:“噪音网络是一切人性苦难的源头”。
同时,它还是默认网络,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笼罩在噪音中,我们越是在这片网络里面,它就越庞大与完善,就使得它更覆盖方方面面,直到它成为我们的全部。
因此,当我们在“定主意识”的时候,有一个大家都不知道或不清楚的“秘密”,只要主意识定住,不管它定在哪,只要不是我们日常生活惯性范围,立即就可以让大脑跳出自我。
只要能够将主意识锁定在一个对象上,即意味着它不在自我噪音网络里面,此时,我们就没有再继续强化这个噪音网络,在自他里面待得足够久,噪音网络就会弱化,就能够找回更多的宁静,出世修行就是这个道理,远离红尘这片与自我网络对应的环境,立即就能够弱化对应的神经元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