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知名的东北校长决定去深圳办学……

发布时间:2025-09-04 19:48  浏览量:30

一位知名的东北校长决定去深圳办学……

原创 陶小玮 新校长传媒

2025年09月04日 07:07 重庆 标题已修改

作者丨陶小玮

新校长传媒系编辑

八月初,跟一位校长聊天,无意中得知,他已经从所在学校离职,去了深圳。

印象里,这位土生土长的东北校长办学风格独特,创新动力很足,把理念长进日常、把结构织进细节。几年前,《新校长》将他作为封面人物并做深度访谈时,都把他看成是东北基础教育创新实践的代表。随后,学校也变为了集团校,正是施展才华的时候,不料他却在中国地图上划了一道斜杠,“孔雀东南飞”。

这些年,从各地奔赴深圳办学的知名教育人不少:王铮、李庆明、程红兵、唐晓勇、罗朝宣......其中从东北南下深圳的也很多。吉林省特级教师、原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史亮,于2019年担任深圳大学附属教育集团总校长;辽宁省特级教师、沈阳市优秀校长刘春景于2017年去深圳,现担任宝安中学外国语学校(集团)党委书记;辽宁省优秀教师、大连得胜小学校长冯永,2017年前往深圳罗湖区竞聘担任莲南小学校长......

优秀校长在中华神州这个浩瀚的舞台上流动,从浅处看,它是个人在大时代下的一种选择;从深处看,它指向了“区域教育优质均衡”面临的一些现实困境,也无意间将不同区域的经济、文化、用人机制、城市发展势能以及拥抱变革的速度等生态差异,摆上了台面。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值得探讨的话题。

2020年,董丹调任黑龙江省伊春市伊美区实验小学校长,学校规模很大,发展势头也好,她却常常陷入焦虑,因为年轻教师正在流向大城市或者南下,而老教师又陷入职业倦怠,一些创新工作很难推进。

董丹的困境,也是不少东北中小学校长的困境。自然出生率下滑、人口外流、小学关闭潮......从舆论到现实来势凶猛,几乎所有学校都面临着基础教育先守护还是先突围的两难选择。

一位东北校长说:“东北教育真正的困境在于观念亟需更新,面对AI时代的到来以及新一轮技术革新,敏感性不足,缺少落地方法,缺少整体布局。这也是一些勇于改革创新却没有太多发挥空间的优秀校长无奈离开的一个原因。”

适龄孩童的流失也是一个不得不直面的现实。十年来,一边是东北三省陆续关闭6000余所小学,一边是广东省小学生数量增加272万,近三年增加了百万义务教育学位。

面对医生、教师等人才流失,东北没有视而不见,而是迅速反应并出台和不断更新一系列人才计划和工程:辽宁有“兴辽英才计划”,吉林有“吉人回乡”工程,黑龙江有“龙江人才振兴60条”......

只是,作为“共和国的长子”的东北老乡,可能习惯了白山黑水的敦厚平和与默默付出,不习惯掀开“厚重的底蕴”实现系统性结构性突破,即便政策所向民心期待,却依然未能形成“人才回流”的强大势能和舆论生态。

2023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强调发达地区不得从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抢挖优秀校长和教师。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雷颐有一个观点: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总是流向最适合自己、最能体现个人价值的地方,背后是地方营商环境和体制效率的竞争。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使地区“闭关”成为不可能,要吸引人才,必须改革那些不利于人才成长与发挥的体制机制。

对此,在深圳工作过的东北教育人体会很深。一位退休的东北校长受聘广东某民办大学期间,记录过一件事:

有一次计划在校门前修一座天桥,打电话给镇长,想去拜访他。他说不用来,下午直接到我办公室。结果拉来一中巴车人,有分管副镇长以及规划、土地、交通、建设等部门负责人,开完办公会立即施工。并且表态说,过街天桥属市政项目,不用学校出资,由镇里出。有这样为基层服务着想的干部,深圳的效率能不高吗?

而深圳能产生对人口的“虹吸效应”,绕不开布局多年的“产教融合”。

中国基础教育越来越呈现出与地方企业、尖端科技高度密切的关系,一荣俱荣,互为镜像。尤其是深圳以及周边如东莞松山湖等区域,因为有了华为、腾讯、大疆、步步高等科技企业加持,正在形成一种创新势能和氛围生态。

从家长到学校管理者,从企业到地方主政者,各方无不在竭力地、自发地推动着基础教育的现代治理转型。区域对优秀校长和教师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抢人”和“用人”的体制和机制也就随之更灵活、畅通。

在经典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中, 娜拉决定离家出走,摔门声惊动了整个欧洲。出走,寻求一种主体性,思想和精神层面解放的同时也面临“适应性”风险。

外来校长有什么不适应?或是办学自由度带来的失重感;或是先进教育理念在市场经济逻辑下面临“在地转化”;或是高强度校际竞争带来更多元、更苛刻的评价标准,短期业绩压力大;或是背景多元的师资导致更高的流动率和更大的文化融合难度......

2012年,深圳福田区以“一套政策性住房、一次性给予100万安家费补贴、解决配偶工作和未成年子女入学”为条件面向全国招聘校长时,有的校长临时打了“退堂鼓”或转投江浙沪——看得见预期,比高薪重要。

深圳把内部生态弄好,把机制弄顺,让外地教育人看得见预期,已经在5年后了。

2017年,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建议:“深圳除了重金纳贤,还要有配套政策,去行政化的教育管理,给学校充分办学自主权,在选人用人、学校机构设置、学校内部待遇管理上放权,充分信任校长,培育自由的土壤,让他们真正施展才华、发挥作用。”

同年,深圳推出了27项改革,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转变政府职能,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涉及行政效率的有:推动市级部门简政放权,优化权责匹配,创新“互联网+政务”,深化“一门式、一窗式”审批制度,构建财权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

2021年后,深圳人口超载,学位紧张,小道消息流传,不少家长陷入焦虑。对此,深圳推出“百万学位攻坚计划”,开始了一场关于学位供给的空间布局“总体战”和时间配置“运动战”。

2025年春,或受“杭州六小龙”的影响,又启动了“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建立科学化、精细化、法治化治理模式,提升城市治理效能。

其中,重心还是配套服务和保障体系——

完善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全链条一流教育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能力,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出台教育经费保障体系、书记(校长)教师发展体系、教育教学研究体系、教育监测评价督导体系,激发内生动力。

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大支持和服务保障力度,形成人人努力成才的评价机制,人人皆可成才的培养机制,人人尽展其才的使用机制;营造尊重个性、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充分信任、大胆使用,让五湖四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有用武之地......

东北主政者一直在努力学习沿海经验。

早在2016年,东北三省就跟江浙粤形成了常态化的干部交流和人才培训机制,派遣年轻官员到沿海挂职锻炼,开拓思路视野、提升专业能力。2024年以后,苏浙粤等经济口的干部又开始密集北上,把沿海的干部经验、执政风格及市场经济的逻辑引过去,推动区域良治。

随着南北两地“春夜喜雨”般的交流影响,东北基础教育开始从量走向质的变化。2024年底,黑吉辽三省差不多同一时间推出了教育新政,齐齐指向“机制和体制创新”和教育治理能力升级,展示了很大的决心。

2024年12月初,黑龙江省教育厅提出要办强办优基础教育,深入实施管理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要通过“一县一策”推进基础教育布局优化,开展“市县结合”体制改革试点,强化市级党委政府的管理职责和统筹协调作用......

2024年12月初,吉林省教育厅提出,基础教育变革必须突出问题导向,以机制创新破解体制障碍,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深化县管校聘,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更新观念,构建教育生态圈,整治“数字留痕”问题,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实行“白名单”制度......

2024年12月底,辽宁省教育厅提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

东北不是“保守”的代名词,遥想百年前的“奉天新政”,东北铁岭人赵尔巽只用几年时间就把一片废墟变成沃土,方法与今日深圳相似——持续用心做好吏治改革和人才引流,把机制弄顺,把人弄对,把服务落实到细微处,开民风、启民智、集民力,上下同欲,共建共治共享共振大业。

林海雪原象征坚守,岭南木棉象征创新;东北人崇尚集体荣誉,深圳人重视效率与竞争。无论是农耕文明工业文明还是信息文明,都是中国多元文化的组成,变革路上不可或缺的美好品性。回望三十年来,从扶持腾讯、华为、大疆等企业为深圳教育的厚积薄发奠基的原深圳市委书记厉有为,到塑造特区气质的原深圳市长李子彬,再到主导“速度深圳”向“效益深圳”转型的原深圳市委书记黄丽满;从“北漂一族”窦桂梅,到“我本是高山”的张桂梅......这一群从林海雪原走出来的儿女,正是东北人有洞察力和决策力,拥有变革智慧和勇气的基因明证。

未来的国家和文明之争,也是一座座城市的人才和教育总和之争,归根结底是先进体制和制度之争。就如三十二年前从黑土地踏上开往深圳的列车,开启办学之路的教育人刘根平所说:

“未来教育更像一种体系,一种包括人、设施、设备、课程、文化以及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众筹,一个全要素的协同生态、自我适应系统,这是实现高质量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保障。”

凭一口气点一盏灯,有灯在就有人在。我们期待深圳教育从粗粝走向精微,从速度走向效益,广纳天下英才于一彀也能常思“相报以涌泉”,培育更多优秀教育人回流大东北、大西北、大江南北;也期待东北基础教育继续保持“刀刃向内”的勇气,积极拥抱新一轮科技革命,淌过变革深水区,加速机制和体制创新,全局性升级教育治理能力,培育叶茂枝繁梧桐大树,并深情呼唤那些漂泊他乡的游子早日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