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在黄海大战中使用下濑火药了吗?
发布时间:2025-09-04 06:42 浏览量:28
日军在甲午战争中用没用下濑火药?
首先要明确,早在1893年1月28日,日军就在水雷和120以下火炮中试用了下濑火药,这是确信无疑的。
而这也是小编陈天刑本人一直在说,日本人真正有优势的是75/57/47/37小口径炮弹的原因。日军小口径速射炮不仅射速快发射的炮弹多,而且很有可能使用了大威力炮弹。北洋各舰所谓被打中的一二百发炮弹,大多数其实就是这些小口径炮弹。但是从目前证据来看,其实并没有小口径下濑火药炮弹列装的实际证据,用于下濑火药的小口径速射炮灵敏引信也未见装备,因此这事儿目前仍然不靠谱。目前能确定的,其实只是日军水雷使用了下濑火药。
至于120及以上口径的下濑火药炮弹,虽然早在1892年就进行了研制,但是所配用的灵敏引信(下濑引信和肥后引信)一直都有问题,就连胆大妄为的日本人也不敢装备,最终在1894年1月19日被“原案否决”。黄海大战中日军实战采用的,是用于黑火药的迟钝引信(山内引信)。
真正下濑火药炮弹的生产,是在1894年10月14日大东沟海战打完之后,海军大臣西乡从道才决定进行旧式150克虏伯炮的发射实验,然后下达了生产指令。到了1894年12月,佐世保工厂生产出了60发150克虏伯炮用的炮弹,这是目前发现的下濑火药炮弹最早装备记录。
至于陈悦先生所说的在弹体内部的黑火药之中,加装早期下濑火药小包,即所谓“苦 口末 酸 炸 药”的说法,其实不见于任何原始资料,好几年了也拿不出证据。其原始出处,很可能出自伊集院五郎在1903年晋升记录里面,对那里面一小段下濑火药储存方式描述的误读。
总之在陈悦先生本人拿出更权威的一手资料以前,这事儿是严重存疑的。日方资料就那么明明白白的摆在那里,要说只有一两个人能发现,其余这么多人这么多年都找不到,确实是难以想象的。
而从爆炸原理来说,下濑火药和引爆方式和黑火药完全不同,想拿黑火药爆炸引爆下濑火药药包,实际可操作性太低。哪怕是真这么用了,苦味酸也大概率不会被引爆,而是会作为一种助燃剂,被点燃后抛洒的到处都是引起燃烧——这倒是符合海战中一些描述。
总之史实是直到1898年,陆军板桥火丯药制造所才开始量产下濑火丯药。同期用于下濑火药的超敏感引信——伊集院引信也研制成功,下濑火药炮弹才开始正式装备部队。下濑雅允本人的晋升证书里面,也只说下濑火药是在“明治三十七八年海战”中发挥了作用,而明治37年那是1904年日俄战争,并非1894年的甲午战争。由于原文不清,很可能是后世研究者进行了误读,将汉字“三十七”看成了“二十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