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宇: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地位

发布时间:2025-09-03 13:30  浏览量:33

作者/王惠宇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党中央确定东北抗联精神基本内涵表述3周年。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并领导的抗日部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具有重要历史地位。

东北抗联是唯一一支坚持十四年抗战的部队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到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中国人民为反抗日本侵略进行了14年艰苦卓绝的战争。14年抗战包括和涵盖前6年局部抗战和后8年全民族抗战两个阶段,东北抗日联军是唯一一支贯通这两个阶段的抗日部队。

1931年,日本蓄意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创建抗日武装,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14年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在中共满洲省委领导下,东北各地党组织相继建立起磐石、海龙、珠河、汤原等十余支反日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在东北人民的热烈拥护和大力支持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日游击队不断发展壮大。在党的抗日统一战线策略方针下,反日游击队团结东北地区其他抗日武装,相继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到1937年底,东北抗联共编成11个军,近3万人,成为东北抗战的中坚力量。

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下,东北抗联始终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抗日斗争。1940年初,东北抗联与苏联远东军建立起军事合作的关系。同年底,东北抗联主力部队进入到苏联远东地区进行休整,并于1942年7月改编为东北抗联教导旅。这一时期,东北抗联部队在进行政治军事整训的同时,通过派遣小部队的方式坚持东北抗日游击战争。1945年8月,苏联出兵中国东北。东北抗联教导旅部分指战员随苏军反攻东北,向日本侵略者发起最后反攻,取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东北抗联的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不完全统计,1931年9月至1937年9月,东北战场日本关东军伤亡总人数达17.8万余人。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东北抗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仅1937年10月至12月,东北抗联就与日伪军作战300余次,使日本不但不能从东北抽调更多兵力入关作战,反而要向东北增兵,有力地配合了关内战场,粉碎了日本法西斯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野心。

就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而言,包括东北抗日战场在内的中国战场是当之无愧的东方主战场。“北进”侵苏是日本军国主义长期以来妄图称霸亚洲和世界的重要目标之一。东北抗联的斗争在粉碎日本法西斯“北进”计划,帮助苏联避免两线作战方面发挥了重要战略作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唯一战场,拖住和抗击的日军总兵力达32个师、2个舰队和28个航空中队,分别占其陆军总数的80%、海军的2/3和航空兵力量的60%。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陆军主力仍被牢牢牵制在中国战场,至1943年冬,中国战场上的日本陆军仍占其总兵力的50%以上。

1945年8月8日,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东北抗联积极配合苏军的作战行动,加速了日本关东军的灭亡。1945年9月初,东北抗联教导旅官兵分4批返回东北,抢占哈尔滨、长春、沈阳、吉林、牡丹江、佳木斯、大连、营口等57个战略要地,协助苏军管控城市、维持治安、恢复秩序、消灭日伪残余势力。

东北抗联的抗战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历史作用,长期以来被西方国家否认和忽视,东北抗联的抗战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这一事实。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与国民党奉行不抵抗政策相反,中国共产党发表一系列宣言、声明和决议,号召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清楚地表明坚决反对日本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鲜明立场。东北14年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及其各级组织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参加抗战,推动和领导了抗战。东北抗联在开创多民族、各阶级统一战线,开辟敌后战场,创建游击队、根据地,进行持久战等方面,都作出了最早的努力和贡献。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东北抗联铸就了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的东北抗联精神。东北14年抗战是在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下坚持下来的,创造了抗战史上的奇迹。东北抗联人数最多时也没有超过3万人,面对的日本关东军是日本陆军中战斗力最强、装备最好、最精锐的一支部队,其兵力最多时高达120万人。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在血与火的惨烈斗争中,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孤悬敌后的艰难环境中,东北抗联将士始终坚定信念,坚守理想,坚持战斗。

东北抗联30多名军以上干部、100多名师以上干部战死疆场,以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冷云等优秀共产党人为代表的东北抗联英烈的英雄事迹是对伟大东北抗联精神的生动诠释。他们身先士卒,率领人民群众浴血奋战;他们勇往直前,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他们慷慨赴死的大无畏精神,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伟大精神的代表与象征。

说明:本文系由沈阳大学主办,沈阳大学文法学院和市社科联研究基地沈阳市辽沈地域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学术研讨会优秀征文。

作者:王惠宇,女,1972年出生,历史学博士,先后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现任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专家。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东北近现代史和东北地方党史研究。同时兼任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并受聘为吉林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特聘教授等,多项研究成果获中央、省级领导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