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国耻:“大东亚共荣圈”的骗局

发布时间:2025-09-03 11:50  浏览量:32

日本帝国主义以“共荣”为名、行侵略之实的本质。所谓“经济提携”“亲善关系”,实为掩盖其军事扩张与经济掠夺的幌子。从“二十一条”到“西原借款”,乃至二战时期的“大东亚共荣圈”,皆是日本为吞并亚洲、服务自身霸权所构建的欺骗性话语。历史证明,这一理念绝非促进区域合作,而是企图以虚假的“共存共荣”合理化其殖民行径,最终遭到亚洲人民的共同抵抗与历史的彻底否定。

回溯近代中日关系史,从日本历届内阁的对华政策不难看出日本帝国的基本国策。明治维新使日本从封建社会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行列。作为后起的资本帝国,无论是资源还是技术力量,都无法与欧美相竞争。它要保证资本主义得以发展,主要手段就是要靠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夺取和霸占海外殖民地,靠战争发展经济。因此,“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就成为明治维新的开国方略。

日本的近邻是中国和朝鲜。尤其是地大物博,时处封建统治和闭关自守的中国,使日本帝国主义早将侵略的目光盯在了这块古老肥沃的土地上。侵略中国,独霸亚洲,征服世界就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

还在日本自身尚未摆脱不平等条约之前就开始了对邻国的侵犯。明治维新第二年,西乡隆盛等就提出《征韩论》,1910年终于吞并了朝鲜。1874年开始了对中国领土台湾的进犯;1879年吞并琉球,变中国保护国为日本的版图。九十年代伊藤博文内阁进一步策划对中国的侵略。1894年的甲午之战占领了台湾和澎湖,之后与其他帝国主义一起参与瓜分中国的罪行。在绞杀义和团运动中日本派出的兵力最多。这表明其大陆政策逐步趋于形成。

战争加速了日本向军事封建帝国主义过渡的进程。二十世纪初开始了武力争夺和独霸中国的阶段。1905年日俄之战,朴茨茅斯和约的签订,从俄国手中夺得了我国的旅大,控制了南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利用欧洲列强无暇东顾之机,夺去德国在中国的特权。乃至1915年大隈内阁关于妄图全盘控制中国的“二十一条”的提出,其大陆政策便趋完成。

随着内外形势的发展,日本帝国主义为防止欧美垄断中国,在侵华的策略方式上适应形势的变化而有所变换。1916年寺内正毅组阁,随即修改了对华政策,由以“二十一条”等强硬手段为特征转变为以西原借款为中心。这个政策的根本原则是以中日“经济提携”来确保日本的“自给自足圈”。寺内首相在其《意见书》中特别强调建立以中日两国“经济合一”为前提的“亲善关系”。这期间段祺瑞从日本得到巨额贷款,总数达五万万日元以上。

这些贷款都附加以各种政治条件。当时寺内首相就曾自夸说:日本从这种巨额投资中所得到的利益“何止十倍于二十一条”,这是假“亲善”之名,行侵略之实。可见,方式上的任何改变,都掩盖不了其侵略中国的实质。“西原借款”政策后来终于发展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所高唱的“大东亚共荣圈”的理论,也是日本帝国主义和平侵华的理论基础。

下期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