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收渔人之利和远东慕尼黑阴谋一一历史需要回望(中)

发布时间:2025-08-31 23:48  浏览量:29

自日本于1937年8月14日宣布封锁中国海岸后,英、法、比利时、意大利等国都先后取消了与中国政府签订的对华武器销售协议,美国也间接地对中国进行了军用物资的封锁。令人意味深长的是,“七七事变”之后的半年内,提供给中国军火最多的国家竟然是德国。德国提供的军火中,还有着10架攻击机。但好景不长,1938年2月,德国宣布承认伪满洲国,随即下令禁止军火运往中国,撤回了军事顾问团。

就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拒绝援助中国的同时,苏联作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面对德国和日本的压力,在“七七事变”之后,为了通过中国的有效抵抗来拖住日本,使其无力发动对苏联远东地区的侵犯,主动向中国伸出了援助之手。

美国为了同日本的贸易,拒绝向中国提供军火;苏联为了让中国拖住日本,主动向中国提供军事装备。两者的目的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国家利益。因此,四年之后,在1941年,同样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两者的身份将会发生惊人的逆转:苏联停止向中国军援,而美国却开始向中国大量运送武器弹药。不过,这已是后话。

苏联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最初是源于对1936年11月25日的《日德防共协定》的战略反制。苏联把《日德防共协定》解释为对苏联进行夹攻的德日军事联盟,因此,在战略上立即采取了对策。对策之一就是将其工业的中心区选定在领土中央部位的乌拉尔及西伯利亚西部,并在五年计划内调整完毕;另一个战略对策就是充分利用中日之间的冲突来拖住和消耗日本,认为如果中日陷入了全面战争,日本将无法协同德国完成对苏联的夹攻。历史证明,斯大林的这两个战略布置,都获得了惊人的成功。

1937年8月21日,中苏两国在南京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后,中国政府便请求苏联提供驱逐机和轰炸机。9月15日,苏联同意向中国提供战斗机和轰炸机。当年10月22日,从苏联阿拉木图经兰州到汉口的航线正式开通,苏联第一批志愿航空队员进入中国。此后,700余名苏联志愿航空队员采用轮换形式进入中国,在与日军的空战中,捐躯者200多人。

为了共同瓜分波兰,苏联和德国于1939年8月23日在莫斯科签订了《德苏互不侵犯条约》;而为了遏制德国,英国人针锋相对,和波兰于8月25日在伦敦签订了《英波互助协定》。8月31日,德国进攻波兰。9月3日,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但却没有对苏联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之战,就此全面爆发和展开。

这也是以欧洲叙事为主的西方二战史的开端。我们不难看出,如果以此为二战史的开端,而不是以“九一八”为开端,美国、苏联等若干国家,就可以避谈此前的非正义之举。

在德国进攻波兰的同时,苏联军队也侵入了波兰。9月28日,德国和苏联签订《德苏边境及友好条约》,沿立陶宛西部边境南下至波兰中部直到普克威那一线,西部归德国,东部归苏联。这条德国和苏联的新边境,于1940年8月31日公布于世。

在与德国酝酿瓜分波兰的同时,苏联对日本的挑衅则毫不手软。1939年秋天,苏联和日本发生诺门坎冲突,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现代化的苏联机械化部队,一举击溃日本第6军,日军第23师团全军覆灭。9月15日,日军与苏联达成了停战协定,接受了苏联的条件。

由于欧洲战争的爆发,英国对日本采取了妥协的政策,丘吉尔同意封锁援助中国的缅甸公路3个月。封锁缅甸公路,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在英、美两国国内都引起巨大反响,招致中国对英国政府的严重抗议。

1940年的6月22日,只经过两个月的战争,法国就宣布向德国投降。这一方面让日本更加坚定地站在了德国一方,另一方面也让美国政府觉得,必须要在欧洲支持英国,以拖住德国,在亚洲支持中国,以抗衡日本。日本的判断是,德国必胜,英帝国必败,英国在亚洲的殖民地将归德国所有。德国则在轰炸英国本土的战略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之后,劝说日本先向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进攻,配合德国即将展开的对英登陆作战,获得瓜分英国殖民地的权力。1940年9月27日,德、日、意三国正式在柏林签署三国同盟条约,轴心国集团正式成形。

此时的苏联,在确知日本将采取南下战略后,开始转向“中立”,停止了对中国的军事援助,撤出了志愿航空队。由于决定建立立足于南下扩张的“大东亚共荣圈”,日本认为有必要缓解与苏联之间的关系,实现“北守南进”的战略转型。这样,1941年4月13日,苏联和日本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即《苏日互不侵犯条约》)。此条约为日本南下攫取西方各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扫清了障碍,苏联也因此彻底解除了其东部的战略压力。因此,签订日苏中立条约的日本外相松冈离开莫斯科时,斯大林突然出现在火车站给松冈送行。斯大林拥抱着松冈说:“我也是亚洲人。”

历史就是这样的吊诡:在苏联成功地把日本夺取战略资源的兵锋引向西方的势力范围之后,英国、美国亦成功地把德国夺取战略资源的注意力引向了苏联。1941年6月22日,德国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爆发。苏德战争爆发数小时后,英国首相丘吉尔便得到消息,欣喜若狂,认为,在苏联参战之后,英国就“再也不是孤立的了”。因此,二十天之后,两国便签署了对德联合行动协定。日本人也清楚这一点。日本外务大臣重光葵是这样点评英国人的:“张伯伦首相曾企图诱使德国东进攻击苏联,但未能成功。两年后,英国才完成了这个东西两面包围德国的态势,使自己获得了宝贵的时间。”

美国当时的主流战略是:在欧洲,“坐视狂热的、堕落的欧洲人自相残杀”,以有限的军援,竭力使德苏两国在战场上形成僵局;在亚洲,则希望以承认伪满洲国为交换,诱使中日两国签署表面的“和平”协议,实则上形成两国持久战的局面,最终诱使日本改北守为北进,从西侧攻打苏联。

美国人的权谋,当时为毛泽东所看穿。早在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就在延安撰写了《揭破远东慕尼黑的阴谋》长文,一针见血地指出:日美妥协,牺牲中国,造成反共、反苏局面的东方慕尼黑的新阴谋,正在日美蒋之间酝酿着,我们必须揭穿它、反对它。

为了维持中日战争的相持局面,在斯大林停止对中国的军事援助后,为了打好中国这张亚洲的王牌,1941年7月23日,美国总统罗斯福批准了美国政府提出的《中国短期空军发展计划》(即JB355号文件),同意中国可以用租借款中的5300万美元购买美国飞机,答应在美国培训中国的空军。

整个世界的战略态势,似乎都在按照美国的算计在发展着,美国只需要卖卖军火,便可以同时观欧洲、亚洲两地的群虎之斗,坐收渔人之利。不过,美国千算万算没有算到的是,1941年10月16日,日本近卫内阁总辞职,两天后,战争狂热分子东条英机就任日本首相。东条英机既不愿轻易向苏联开战,也不愿就此在中国陷入僵局,而是认为:英国不久即会向德国投降,苏联也将会被德国征服,面对日德联军,一旦开战,美国只会是孤军作战,不足为惧。

为了维持住中日在亚洲的僵持局面,美国的态度总是忽左忽右,竭力想维持现状。1941年11月22日,美国《赫尔备忘录》出台:为避免美日之间直接发生冲突,只要日本不再向南方推进,美国将缓和对日本的经济制裁,并不干涉中日之间的战争。美国此一态度,遭到中国政府的坚决反对。两天后,胡适当面对赫尔抗议说:“美国打算向日本卖石油吗?你每向日本卖出一滴石油,中国的将士们就将流一加仑的鲜血!”但赫尔不为所动。绝望之下的蒋介石,只好亲自给从未谋面的丘吉尔发了电报,请求英国改变美国人的态度。正与德国苦战的丘吉尔,于11月25日晚致电罗斯福:“如果中国被摧毁,那么我们所面临的威胁也将大增。英国希望美国能收回这个草案。”罗斯福于是在11月26日,命人交给日本人一份新文件,说美国必须只承认中国的重庆政府,日本必须从中国和印度支那无条件撤军。

日本人并不知道,美国人的这份文件,只是出于表面上的道义,暂时给予英中两国政府一个交待。事实上,为了避免美国卷入战争,美国总统罗斯福于1941年12月6日,给日本裕仁天皇写了一封态度十分谦和的亲笔信,在信中提出:“只要日本军队从越南撤退,便可保证太平洋全域的和平。”罗斯福同时作出承诺:“假如日本全面从越南撤军,美国丝毫也没有侵入该地区的意图。对此,我可以保证。同样,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国也保证。我正打算商请中国提供上述保证。”

东条英机的冒险主义,最终让美国人的如意算盘落了空。罗斯福的信函内容,于12月7日中午传至日本,晚上10点送到日本外务大臣处,12月8日上午呈至日本天皇。但此时,太平洋战争已经爆发:1941年12月7日上午的7时55分,日军的第一批俯冲轰炸机,向停泊于珍珠港的美军太平洋舰队,投下了第一批炸弹。

美国被迫走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直竭尽全力试图把美国拖进战争的丘吉尔,得知日本偷袭珍珠港消息后,对众人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好了!我们总算赢了!”

1941年的12月9日,在中国人民已经奋力抗击了日本侵略整整十年之际,重庆国民政府正式向日本宣战。面对疯狂实行“三光”政策的日本侵略者,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亦将进入最为困难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