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上,曾有一座“用白骨垒成的大坝”

发布时间:2025-09-02 10:40  浏览量:31

2018年12月12日,在经过充分准备后,随着爆炸声响,位于吉林市市区东南侧峡谷中的丰满水电站原大坝进行了拆除工程的首次爆破。2019年4月30日,旧坝体拆除工程完工,至此,这座运行了八十年之久的水坝结束了它的使命,彻底成为一段历史。松花江上,临近旧坝址的新水坝挽起一湖碧水,承接了丰满积淀下的威名衣钵。

对于许多吉林市市民而言,丰满大坝意义非凡:有人说它是闻名遐迩的湖光山色、吉林雾凇的促成者,有人说它是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获取能源的制造者,更有人说它是奠定吉林市发展成工业城市的奠基者。然而回望历史,这座大坝乃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特殊见证者,其最初的修建对中国人而言,充斥着不尽的辛酸和苦难,甚至有前辈在缅怀历史时,以“用白骨垒成的大坝”称之。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占据了中国东北,为鲸吞丰富的资源,打造一个殖民者的乐土,日寇炮制出所谓的“产业开发五年计划”。为解决产业开发的动力资源,日伪当局在1937年决定在吉林市松花江上游“风门”峡谷上,拦江修建丰满水电站——先投资1亿元伪币,计划安装8台发电机组,意在建成亚洲第一大水电站。

这项看似浩大光鲜的工程实际上是侵略者对中国人敲骨吸髓的毒计:工程的费用全部由伪满洲国国债支付,其中人工费和淹没赔偿费用仅占总预算的6.4%和 2.8%。丰满大坝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项工作由大东公司(满洲劳工协会前身,在吉林的事务所址在江沿天主教堂西侧原满铁公所的那座二层楼)及其下属“东兴利大柜”在华北、华东骗招劳工(后来也有被抢抓的和战俘)。大批中国人不明真相,轻信了谎言来到大坝的施工场地。

大东公司原本号称在丰满当劳工会“冬发棉,夏发单,良善之心日月鉴”,仿佛如“大善人”一般,可事实上劳工却只能穿着自己带来的衣物,衣衫褴褛者入冬后为抵御严寒,甚至要披上麻袋片或扒下死人衣物保暖;“修了水磨电,吃上大米白面”更是无稽之谈,劳工每月不足八公斤的定量粮中,橡子面等代食竟占了一半;承诺的宿舍更是荒谬可笑,实际上只是四壁漏风的简陋工棚……

在丰满大坝的施工地,由三道电网包围,伪军警及监工虎视眈眈,劳工们如同苦役犯一般毫无自由可言,被监工打骂更是家常便饭。虽有所谓的诊所,劳工们却享受不到医疗服务,受伤患病只能凭天由命。最为恶劣的是劳工们被当作“一次性”工具,在极其艰苦的施工条件下,劳工们被分作昼夜两班,每天高强度体力劳动达12小时。

在这人间活地狱中,劳工死亡率极高:劳工很难逃跑,铤而走险者一旦被抓回,会遭到公开虐杀。因伤病而去世者一度有所谓的“劳工义地”,即掩埋地,可死亡人数过大,到后来,“拉尸队”连薄棺也懒得去用,而是将劳工的尸体装入草袋子,捆上铁丝,一颠一倒地垛起,然后拉到义地掩入大沟中。到了1940年后,死尸甚至露天扔放,不再被掩埋,久而久之,义地几条大沟皆白骨粼粼,成为人们熟悉的“万人坑”。

原日伪永吉县警务科长野奇茂作1954年在抚顺战犯管理所供认:“修丰满水电站,七年共使用劳动力2250万人(工日),每天平均有2人死亡,七年就有 5110人死亡”。《丰满发电厂工运史》统计出仅1937年至1941年五年中,劳工死亡的确数是6021人。若是再加上日本侵略者的镇压已到了疯狂程度的1942年到1945年8月的后三年八个月,死亡的人数用“万”字来概括毫不夸张。(《船厂今昔》)

王立甫先生当年曾撰文谈及修建丰满大坝时的劳工血泪历史,其中记录了一首曾在劳工中流传的小诗:

进了风门小丰满,好比到了鬼门关。鬼子汉奸似虎狼,十有八九染黄泉

由是可知,称丰满旧坝是“用白骨垒成的大坝”毫不为过——丰满大坝是日本军国主义者施暴的铁证,是亡国后中华民族悲剧状况的缩影,更是无时无刻不在警醒着国人民族自强之心的砥砺之石!

在此分享若干与丰满大坝有关的旧影,借以响应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之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