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欢鱼跃丰收忙,喜迎开湖“第一网”!“碧水兴渔 和美东平”2025中国·东平湖开湖节正式启动

发布时间:2025-09-01 14:23  浏览量:28

望岳讯 云淡风轻秋意浓,东原大地迎丰收。9月1日,东平湖在经历长达5个月的封湖禁渔之后正式开渔。

上午9时整,在“碧水兴渔 和美东平”2025中国·东平湖开湖节启动仪式上,东平县老湖镇渔码头一碧千里的湖光山色中,随着一阵擂鼓鸣锣,渔船拔锚起航,一排排渔船排列整齐、整装待发,欢笑声、马达声、歌舞声响成一片,一派喜悦的忙碌景象。

1日清晨,满载而归的渔船陆续归来,渔船上被鲤鱼、鲢鱼、鳙鱼等各色湖鲜填满,今年开湖的第一网鱼让渔民们大获丰收,笑逐颜开。在东平湖的各个码头上,一筐筐渔获即刻打包装车,发往各地水产市场,供不应求。

“(这一船)有1500多斤吧,这几年,咱东平湖的水质好了,鱼虾生长得也特别快。你看我船还没靠岸呢,这1500多斤鱼就都让人订走了,靠岸就能卖了。”老湖镇渔民董在云说。

一边欢庆丰收,一边载歌载舞。在“碧水兴渔 和美东平”2025中国·东平湖开湖节启动仪式现场,歌舞表演、水产展销、鱼王争霸等系列特色活动接续上演。

今年的东平湖开湖节评选出了15个“鱼王”,分别是“青鱼王”“草鱼王”“鲢鱼王”“鳙鱼王”“鲤鱼王”“鳜鱼王”“河蟹王”“小龙虾王”“中华鳖王”“锦鲤王”等。州城街道渔民吴冰用一条65.2斤的青鱼获得了今年的“鱼王”称号。

“捕鱼二十多年了,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鱼。现在东平湖水质明显好了很多,鱼的肉质更加鲜美了,市场认可度很高。”吴冰兴奋地告诉记者,来自济宁和天津等地的收购商正在等着收购鱼,价格十分可观。

同时,现场用大锅烹制的开湖渔宴鲜味四溢,现场邀请市民游客们免费吃鱼肉、喝鱼汤,品尝开湖的第一锅“鲜”,共庆丰收的喜悦。

东平湖不仅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更是黄河流域唯一重要蓄滞洪区,同时承担着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与京杭运河复航的重要枢纽功能,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中占据关键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东平县将东平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作为重点工作常态化推进,经过持续攻坚,东平湖水质已稳定保持在地表水Ⅲ类标准,局部区域更是达到Ⅱ类标准,实现“一湖清水向北流”的目标,让东原大地呈现出青山常在、碧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生态画卷。

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优化,东平湖湖区水生态系统愈发完善,生物多样性愈加丰富。目前,全县拥有植物资源679种、野生动物79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6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种,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宝库”。东平湖的水产资源同样得天独厚,孕育着48种经济鱼类,以及菱角、芡实等十几种水生植物,现有10个水产品获得有机认证,是我国长江以北地区难得一见的水产“聚宝盆”。

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东平县同步推动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起“湖内+湖外”协同发展的生态渔业格局:湖内25万亩“保水渔业”守护生态平衡,湖外5万亩“池塘养殖”与12万平方米工厂化高密度循环水养殖提升产能;鱼苗繁育、水产加工、休闲渔业三大板块齐头并进,稻虾套养、藕虾混养、特色垂钓等特色模式遍地开花,生态渔业已成为拉动东平经济、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劲“新引擎”。

为进一步巩固生态渔业成果、助力水域生态修复,东平县还积极探索东平湖“放鱼养水”的增殖放流模式。自2005年以来,东平县已连续21年开展东平湖增殖放流活动,累计投放优质淡水鱼蟹苗种3亿余尾(只)。同时,实行“以渔控草、以渔抑藻、以渔养水”,对扩大东平湖天然鱼类种群规模、改善水质环境、加快渔业资源恢复、促进渔民增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更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记者:苏婷 陈思

摄影记者:陈阳

编辑:乔雨晴

审核:王天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