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作战为什么必须要打?一战换来三十年的崛起,消除了两大威胁
发布时间:2025-08-31 12:47 浏览量:28
2025年9月3日,我国就将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在9月3日前一天,越南也将举行“9·2国庆大阅兵”。两国阅兵式仅有一天之隔,但其中意味却是大不相同。
我国虽派出仪仗队参加,但却并没有一位国家领导人前往越南,而越南的新任越共总书记苏林则会赶赴我国参加阅兵式。两国地位,高下立判。
越南如今的低姿态并不是天生就有,而是五十六年前的那场对越自卫反击战,着实把越军打痛了。那一战,为我国换来了三十年的和平崛起,消除了南方最大威胁。站在今天的回望历史来看,对越自卫反击战可谓意义重大。可五十六年前,坚决开战的邓公等一众国家领导人又是如何认定必须要打这一仗的呢?
一、新的日本
东南亚会出现一个新的日本吗?
九十年前的日本,进占朝鲜半岛和台湾岛之后,又妄图侵吞我国大陆,以期实现那野心勃勃的“大东亚共荣圈”。
六十年前的越南,在先后击败法国、美国赢得了国内统一战争后,也同样野心勃勃地环伺周边国家,妄图建立一个“印支联邦”。
历史上,早在法国殖民统治时期,法国总督就曾将越南、老挝、柬埔寨合并为“法属印支联邦”,越南受此影响,加之统一后的军事膨胀,渐渐滋生了扩张的野心。
在勃列日涅夫的暗中支持下,黎笋开始实施他的春秋大梦——“印支联邦”,想要将老挝、柬埔寨纳入其统治范围,进而称霸东南亚。
1978年12月25日,黎笋集团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出动15-20万正规军,兵分七路对柬埔寨发动全面侵略战争。短短几周内,柬埔寨的大片国土沦陷,首都金边也于1979年1月7日被越南军队占领。
柬埔寨政府覆灭后,越南扶持成立了亲越的“柬埔寨人民共和国”傀儡政权,在柬埔寨实行军事管制和殖民统治,强迫柬埔寨人学习越南语,推行越南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妄图从根本上同化柬埔寨。
此时,黎笋集团距离实现其“印支联邦”的野心似乎仅有一步之遥,毕竟老挝早已被深度控制,柬埔寨大部分地区也已在其军事掌控之下,湄公河流域已基本落入越南之手,对于泰国和马来西亚,黎笋则试图组建“东南亚革命联盟”,以此渗透两国。
越南剩下的担忧,唯有北方的强邻,那个从汉代起就压制了他们两千多年的中国。
自越南入侵柬埔寨之后,越南军队就频繁违反两国此前的边境协定,越过中越边境线,对我国边境的哨所、村庄等进行武装挑衅。
从1978年到1979年初,越南方面在中越边境制造的武装挑衅事件多达1100多起……这何尝不是一种试探?
众所周知,中国当时刚刚开始改革开放,正是大力发展经济的时候,黎笋赌的也许就是我国为了国内经济建设不会出手,可历史最后证明,他赌错了。
从地缘安全层面分析,越南为实现“印支联邦”的这一企图而犯下的种种侵略行径,对周边国家,尤其是我国构成了极大威胁。如果任由越南的“印支联邦”野心得逞,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将被彻底改写。
而且,越南与苏联结盟,一旦其称霸东南亚,苏联势力将进一步渗透,我国南部边境将面临巨大的军事压力,地缘安全形势将急剧恶化。
若越南真的完成整合,将立刻形成一个人口近1亿、控制马六甲海峡东翼的军事强国,重现日本“大东亚共荣圈”战略态势。
一个体量与日本相当的国家倘若出现在我国南方,加之这个国家和位于我国北方的死敌苏联眉来眼去、互为援手,则实在不敢想象我国的地缘战略将会变得多么糟糕…可笑,至今仍有人在谈对越不应该开战。
当野心勃勃的越南成为我国南方最大威胁之时,打掉它的嚣张气焰,自然是当务之急。我国领导人正是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才决定哪怕冒着耽误国家经济建设的风险也要对越南发起自卫反击战!一切恰如邓公的那句玩笑之语:“越南小朋友有些不听话,是该打一下屁股了”。
1979年3月15日,在我五十六万大军的犁庭扫穴之下,黎笋的“印支联邦”梦破灭了……经过十年的两山轮战后,越南最终非但没有保住自己的柬埔寨傀儡政权,甚至差点陷入国都沦陷、经济崩溃的噩梦。可以说,我国一拳打醒了越南的春秋大梦,一拳打出了东南亚地区安全的地缘政治环境。
二、苏联在谅山的脓疮
关于五十六年前那场对越自卫反击战,意义远不止于中国和越南之间。作为越南长期以来的靠山,苏联这个第三者,也承受了缓慢而巨大的伤害。
从俄罗斯联邦档案馆数据可知,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以及后续时间里,苏联对越南进行了大规模经济援助。战争期间,苏联日均援越200-300万美元,按照一年365天计算,一年的援助金额就高达10.95亿美元。这种高强度的经济输血持续了十年,累计援助金额超过100亿美元。
整个冷战时代,苏联对越援助的军事资源与工业资源甚至一度占到了苏联总对外援助总额的50%以上。据统计,当时越南90%以上的石油、钢铁、化肥,77%的粮食、95%的棉花都来自于苏联援助,苏联每年援助越南物资的总价值已经超过20亿美元。此外,苏联还向越南提供了大量贷款,从1965年开始,苏联就援助了越南近100亿美元的贷款,直到苏联解体,越南欠的这笔债实际都没还够。
然而,苏联自身的经济结构并不健康,其过度依赖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如此大规模的对外援助,无疑是从本就不充裕的财政中抽血,极大地加重了财政负担,挤占了原本可用于国内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
据统计,到了1980年,苏联军费占比达到GDP的28%,如此高比例的军费开支,严重挤压了其他经济领域的发展空间。
援助越南这笔持续且庞大的支出,已经成为了苏联经济的沉重负担,使得苏联国内的民生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住房、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的发展彻底停滞。民众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引发了国内的不满情绪,社会矛盾逐渐激化。
对越自卫反击战拉长了苏联的“援助战线”,加剧其经济消耗。长期来看,苏联在对外争霸与对内经济失衡的双重压力下,国力不断被削弱,为1991年苏联最终解体埋下伏笔,也让自苏共二十大以来长期威胁中国的北方军事压力大幅缓解。
至此,可以发现,我国发起的这场对越自卫反击战就像一根导管,持续抽干着苏联的经济血液,其杀伤力甚至远超美国为了蛊惑苏联加剧航天领域投入的星球大战计划。
三、拥抱经济繁荣
对越自卫反击战发生于1979年,彼时我国刚刚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许多人都认为战争拖累了经济,如果没有那场战争,也许中国的经济会更好,然而事实却是,正是对越自卫反击这一战,将我国打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于外而言,对越自卫反击战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维护地区和平的决心与实力,也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重新审视中国在国际秩序中的角色。战后,中国与西方阵营关系改善,在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开启交流合作。这一“接轨”,为改革开放创造了外部条件,让中国能引入西方资金、技术与先进管理经验,搭上全球化发展快车,奠定了此后30年经济腾飞、国际地位攀升的基础。
于内而言,稳定的边境环境让广西、云南等经济建设严重受限的南方省份从“备战前线”转变为“开放前沿”,直接带动了西南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为全国经济增长提供了新支点。
以云南为例,云南省在1980年的GDP仅为69.05亿元,三十年后,到2010年已增至7224.18亿元,30年增长超104倍,年均增速达13.5%,甚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与东南亚贸易占比从1980年的不足5%升至2010年的38%,边境口岸从1980年的3个增至2010年的19个,彻底成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核心枢纽。
可以说,对越自卫反击战为我国打出了三十年的发展机遇,消灭了南方的最大威胁,一点也不为过。
由以上种种可知,新中国的历史中,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邓公等国家领导人敢于发动自卫反击战,而不采取软弱的绥靖政策,可谓高瞻远瞩。如果当年不打这一仗,中国现今的地缘环境将群狼环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