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鼎镇妖邪——青岛“鸟居神社”遗址记事
发布时间:2025-08-29 10:12 浏览量:24
文丨吴刚
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有“鸟居神社”,有108蹬,好多人包括青岛市民并不知道。
“神社”指的是“日本神社”,也称“青岛神社”。提到“神社”,不得不在此提一下日本的侵略罪行。日本是个侵略成性的岛国,民族文化里有着深深的“岛国根性”。日本在近代历史上曾发动多次侵略战争,给亚洲国家尤其是我国带来深重灾难。例如,甲午战争(1894-1895年)中,日本击败清朝,迫使我国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及澎湖列岛;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造成3500万我国军民伤亡;二战期间更通过“大东亚共荣圈”计划侵略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这些侵略行为具有系统性、扩张性和残酷性特征,其根源在于明治维新后形成的军国主义传统、资源匮乏的地理条件以及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的推动。
需要强调的是,日本右翼势力至今未对侵略历史进行彻底反省,反而通过篡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美化战争罪行等行为持续挑战国际社会对历史正义的认知。我国始终坚决维护历史真相,主张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同时坚决反对任何美化侵略战争的言行。
日本侵占青岛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开始对青岛进行殖民统治,至1922年12月10日青岛回归中国,历时约8年。第二次:1938年1月10日,日本海军60余艘军舰和几十架飞机侵入青岛海域和领空,日军在军舰和飞机的掩护下登陆,开入市内,占领了青岛各要地,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历时约7年半。两次累计时间约为15年半。
日本“神社”,在青岛矗立存在了近三十年之久,记录了青岛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国耻!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见证,时刻提醒着我们勿忘国耻。
1916年2月,日本开始在青岛贮水山(当时称若鹤山)北麓建造“青岛神社”,1918年12月主体建筑完工,1919年11月举行镇座祭,正式启用。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青岛神社”失去政治功能。1946年初,“神社”的大鸟居被拆除,1948年前,参拜道两旁的樱花树也被砍伐。至1956年贮水山改建为公园时,“神社”建筑基本拆除完毕。
这段历史是日本侵华的铁证,也是青岛人民的屈辱记忆。如今,仅存的108级石阶成为那段历史的无声见证,提醒后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日本在青岛建立“神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宗教手段强化对占领区的精神控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宣扬军国主义:“神社”供奉天照大神、明治天皇等象征日本国运的神灵,将侵略行为包装为“神的旨意”,通过祭祀仪式和宣传,向日军和侨民灌输效忠天皇、为侵略战争献身的观念,强化军国主义思想。
精神征服与奴化:“神社”成为日本对青岛进行精神统治的工具,通过宗教仪式和文化活动,试图削弱当地居民的民族意识,将日本的价值观和信仰强加给被占领区的民众,达到“精神奴化”的目的。
祭祀侵略亡灵:“神社”用于安放日德战争及侵华战争中阵亡日军的骨灰和灵位,通过定期祭祀,将侵略行为美化为“为国捐躯”,为战争罪行披上宗教外衣,同时安抚侵略者的亡灵,巩固其侵略的合法性。
象征占领与统治:“神社”的建立是日本对青岛长期占领的象征,通过大规模建筑和仪式,展示其殖民统治的权威,向世界宣示对青岛的控制权,同时也成为日本海外扩张的标志性建筑。
文化渗透与同化:“神社”周边配套建设公园、学校等设施,以日本文化为核心进行规划,试图通过文化渗透,将青岛纳入日本的文化体系,加速对当地文化的同化。
“青岛神社”,位于青岛市市北区辽宁路280号贮水山公园内,是青岛著名的山头公园之一。周围与泰山路、登州路、贮水山路和吉林支路相连。面积为23公顷。海拔80.6米,站在山顶的观港亭等处,可俯瞰青岛东西两镇的半城风光,将市北区的建筑风貌、周边城市景观尽收眼底,是欣赏青岛城市风貌的好地点。
青岛“神社”的“鸟居”是典型的日本神道教建筑,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和独特的设计风格。
“鸟居”是日本神社的山门,通常是一个“开”字形的大型石牌坊,类似中国传统的石牌坊,但更具日本特色。大鸟居位于若鹤二丁目,宽约10米,高近15米,是进入神社的标志性建筑。其顶部的横梁两端翘起,称为“笠”,下方的横梁为“贯”,起到固定作用。
中间悬挂一块竖匾,刻有“青岛神社”四个汉字,表明神社名称。两侧各有一对巨大的日式石灯笼,由花岗石堆砌而成,分三层,底层为底座,中层为中柱,上层为灯室,灯室四面镶玻璃,顶端雕有一颗石珠。山门前立有木栅和“车马止”字样的告示牌,限制车辆进入。
鸟居在日本神道教中代表人界与神界的分隔,进入鸟居即意味着进入神的领域。青岛“神社”的“鸟居”不仅是建筑入口,更是日本军国主义精神统治的象征,与“神社”内供奉的天照大神、明治天皇等紧密关联。
“神社”前的108蹬台阶是当时“神社”建筑的一部分。108蹬,指的是从“鸟居”通往“青岛神社”主殿的一段共有108级的石阶,是当时日本人前往“神社”参拜的必经之路,是所谓的“参拜大道”,是日本军国主义在青岛进行精神征服的象征。
108蹬台阶的设计源于日本神道教传统,数字“108”在佛教和神道教中具有特殊含义,常与净化、修行等概念相关。
108蹬石阶是“青岛神社”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日本军国主义在青岛推行殖民统治的标志性建筑,石阶作为其附属设施,见证了日本对青岛的侵略与精神控制。它不仅是建筑的一部分,更是殖民历史的物证,提醒后人铭记那段屈辱岁月。如今“青岛神社”已不复存在,只有这108蹬台阶保留了下来,成为贮水山公园内的一个历史印记,也是青岛人民铭记历史的一个标志。
说起这个公园,我在青岛工作几十年,期间曾经无数次从山上路过,但一点也不知道它还有被殖民的历史。最近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学习这段历史,我查阅历史档案资料,搜寻网络,阅读微信里的朋友圈才得知它曾有被蒙羞的过去——青岛“神社”旧址。
青岛市贮水山儿童公园,因山上东、西二峰海拔差仅十米,远观形同马鞍,故最初名叫马鞍山。明朝时期因山顶建烽火台被称为“烽台岭”。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为纪念德军前陆军总参谋长冯·毛奇,改名为毛奇山。同时在山上修建炮台,驻军把守,并建两座容水6000吨的贮水池,为城市供水,百姓俗称贮水山。山顶还建有碉堡等防御工事,成为青岛重要的军事防御点。
1914年日英联军攻占青岛,日本取代德国开始殖民统治,将其改名为若鹤山。1916年,日本驻青岛守备军司令官神尾光臣选址贮水山北麓,在山上修建了青岛“神社”,将其营造为以“神社”为中心的公园,还广植花草树木,引水造湖,供日侨游玩。这一时期,神社成为日本在青岛进行精神征服和宣扬军国主义的重要场所,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和庙会。所以青岛人也叫它“日本大庙”或蔑称之为“鸟居神社”,称此山为大庙山。这座“神社”是日本海外最大的神社之一,供奉天照大神、明治天皇及日德战争中阵亡的日军“英烈”。
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正式定其名。1956年辟为公园,称贮水山公园,1971年在山顶建成青岛第一座电视塔,后于1995年拆除,1984年封山改造,1983年改建成儿童公园,现全称为青岛市贮水山儿童公园。名称的变迁浓缩了青岛被殖民的历史,是城市历史的活化石。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胜利。但战争的硝烟虽散,青岛“神社”原址虽几经变迁,除上山石阶尚能辨认外,当年的痕迹已不存,但历史的伤痕仍在。青岛“神社”是日本侵占青岛的历史罪证,它昭示国人勿忘历史,吾辈当自强。
“青岛神社”,它不仅是宗教场所,更是日本军国主义的精神象征。它通过供奉战犯、举行祭祀,企图奴化中国人民,掩盖其侵略罪行。据统计,日本曾在我国各地建造数百座“神社”,“青岛神社”便是其中之一。抗战期间,大量侵华日军的骨灰在此集中存放,超度后运回日本。
“神社”布局,除了“鸟居”和108蹬台阶外,还有山门,山门处的大型石牌坊,宽10米、高15米,刻有“青岛神社”字样,两侧石灯笼用花岗石堆砌,象征日本军国主义的权威;还有“神社”建筑,主体建筑包括拜殿、本殿、配殿等,供奉日本神灵和战犯,是精神控制的象征;还有樱花大道,即参拜大道,就是现在贮水山庄儿童公园的正门直通108台阶的大道,在日本殖民期间道路两旁栽种樱花树,每年春季和秋季,日本侨民会在此举行盛大祭祀仪式,宣扬军国主义精神。通往“神社”的道路两旁栽种的樱花树,象征日军军人,每年樱花盛开时,日军在此举行祭祀,妄图美化侵略;还有忠魂碑,为纪念侵华阵亡日军而建,碑文颠倒黑白,将侵略称为“圣战”。昔日的樱花大道早被市民改成松柏大道,从公园正门进入,两旁宽阔的大道上,松柏高大挺拔枝叶繁茂,遮天蔽日。
日本在青岛建立“神社”的行为,是其军国主义侵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给青岛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也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创伤。日本军国主义对青岛人民进行精神奴役,每逢活动,青岛市民被迫参加他们组织的“遥拜仪式”,面向东京方向鞠躬,尊严遭到严重践踏。
1945年抗战胜利后,愤怒的青岛市民捣毁了“神社”的大鸟居、二鸟居及部分大殿。拉倒“鸟居”牌坊,砸毁神像,将侵略者炫耀武力的建筑付之一炬。1956年,“神社”旧址改建为贮水山公园,仅留下108蹬台阶和部分石构件残体,成为警示后人的国耻标志。
如今,日本在青岛的“青岛神社”,虽主体建筑早已被拆毁,但108蹬台阶、部分石构件残体等仍存,历史的伤痕依然清晰可见,是那段屈辱历史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警示教育意义。有心人置华鼎、獬豸镇于遗址,更是将这场精神文化上的较量,划上了句话!
历史不会因时间流逝而褪色,青岛“神社”遗址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国耻。它不仅是青岛的伤痛,更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激励着我们自强不息,守护和平。
青岛“神社”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铁证,它提醒我们:国弱被人欺,和平来之不易,历史不能遗忘。如今,贮水山公园已成为市民休闲之地,但108蹬台阶仍在诉说着屈辱与抗争。我们应铭记这段历史,珍惜和平,勿忘国耻,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让后代铭记这段苦难岁月,避免悲剧重演。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