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哥行业观察】山东省锅炉制造产业(代码351)发展分析报告

发布时间:2025-08-12 21:16  浏览量:3

1,产业规模与全国地位

从产业规模来看,2024年山东省该产业总产值约850亿元,同比增长8.2%,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2.1%,工业锅炉产量达31085.7蒸发量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5.2%,位列全国第二。纵向来看,2023-2024年产业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产值增速显著高于全国工业锅炉行业平均水平。

横向对比全国发展格局,山东省呈现出明显的逆势增长特征。2024年全国工业锅炉累计产量同比下降11.6%,而山东省在产量和产值上均实现正增长,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全国第二大锅炉制造省份的地位。从区域协同看,山东与江苏、广东三地合计贡献全国53%的锅炉产量,其中山东通过产业集群整合上下游供应链,将生产成本降低11%,形成了显著的规模效应。

在企业数量与产业基础方面,山东省具备显著优势。2024年全省拥有锅炉制造企业1171家,广泛分布于青岛(260家)、泰安(164家)、济南(137家)等地,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截至2023年6月,全省相关注册企业数量已达5600余家,是全国锅炉制造企业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2024年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0%,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7个百分点,其中锅炉及原动机制造板块占装备制造业产值的8%-10%。在全国工业锅炉产量同比下降11.6%的背景下,山东省凭借产业集群优势、企业数量基础及装备制造业整体增长动能,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持续巩固其全国第二大锅炉制造省份的核心地位。

2,技术创新与产品结构

技术创新是推动山东省锅炉制造产业产品结构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尤其在能源结构转型和环保政策趋严背景下,以生物质、燃气锅炉为代表的清洁高效产品正加速替代传统燃煤锅炉,形成显著的产业升级趋势。国家《锅炉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工业锅炉平均运行热效率较2021年提高5个百分点,推动能源品种多元化、燃气锅炉冷凝化等转型方向,为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品结构调整提供政策指引。

在技术创新实践中,企业通过自主研发与产学研合作突破关键技术,显著提升产品竞争力。青岛开投集团捷能汽轮机公司发布的“捷能第五代高效汽轮机”整机效率达91.16%,并开发“变频汽电双驱”“多能耦合能源综合利用解决方案”等技术,通过通流方案优化与流体分析迭代,实现热电转换效率与能源利用率的双重提升。山东帕莱顿锅炉制造有限公司攻克“零碳蒸汽发生器”技术并获国家专利,2024年销售额达2.3亿元,其研发的“氢能锅炉集成系统”等前沿技术也进入试验阶段。济南锅炉集团则聚焦生物质能源装备,其生物质锅炉国内市场份额达18%,位列行业前三,并牵头制定《联合炉排生物质锅炉技术条件》行业标准,推动产品标准化与产业化。大唐鲁北发电通过“三改联动”改造,煤耗降低30克/千瓦时,年减排二氧化碳1.2万吨,展现了传统能源装备绿色化改造的技术潜力。

技术创新的深化推动产品结构向清洁化、高效化转型。当前山东省燃气锅炉占比已达45%,生物质锅炉市场规模同比增长22%,而燃煤锅炉占比持续下降,预计未来燃气锅炉占比将进一步提升至55%-60%,电锅炉占比达18%-22%,燃煤锅炉占比降至20%以下。这一转型得益于高效燃烧技术(专利申请占比31.6%)、余热回收系统(24.3%)、环保减排技术(25.4%)等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以及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提升——行业研发投入强度已从2021年的3.8%增至2024年的5.2%,重点攻关尾部烟气余热回收智能化、物联网远程监测等技术方向[6]。

3,产业产品结构仍存在明显短板

中低端产品占比偏高,高端装备国产化能力不足。尽管氢燃料锅炉、高效磁悬浮动力装备等前沿领域已有技术储备(如山东帕莱顿“氢能锅炉集成系统”、天瑞重工磁悬浮鼓风机),但多处于试验或小范围示范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化商用能力。未来需进一步强化产学研融合,聚焦新能源装备核心材料与系统集成技术,推动高端产品从试验阶段向产业化落地跨越。

1,区域分布特征

山东省锅炉制造产业已形成“胶东半岛—鲁中—鲁南”产业带格局,产业集聚效应显著。作为华东地区工业锅炉产量的核心贡献省份,2024年山东省工业锅炉产量达31085.7蒸发量吨,位列全国第二,为产业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产业带内青岛、济南、泰安三市构成核心节点,截至2023年,三市相关企业数量分别为260家、137家、164家,合计占全省主要企业数量的80%以上,产值占比分别达35%、28%、22%,形成差异化发展定位。

青岛作为胶东半岛核心城市,依托港口区位优势,以船用锅炉、余热锅炉为主导产品,凸显出口导向特征,如青岛捷能汽轮机集团、青岛胜利锅炉有限公司等企业深耕国际市场,其产品在东南亚等区域具有较强竞争力。济南作为鲁中地区中心城市,侧重技术研发与高端制造,济南锅炉集团作为CFB电站锅炉和生物质电站锅炉领域的领先企业,专注于高压、超高压电站锅炉及余热锅炉的技术突破,形成以研发驱动的产业特色。泰安则立足鲁南地区,以工业锅炉基础制造为核心,凭借传统工业基础承担产业带中的基础零部件生产与制造环节,与青、济两地形成产业链互补。

产业集群的形成受地理区位与政策支持双重驱动。青岛的港口优势使其便于对接东南亚市场,支撑出口导向型产业定位;济南依托省会科教资源与重工业基础,成为技术研发高地;山东省工信厅推动的绿色低碳技术推广政策,则为三地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鲁西等地区企业分布较为分散(全省其他地区相关企业约410家,产值占比仅15%),且研发投入不足,主要以配套设备生产为主,尚未形成规模化产业集群,与核心区域的发展差距明显[8]。

2,产业集群效应

山东省锅炉及原动机制造产业集群已形成规模化、多层次发展格局,为产业降本增效与竞争力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培育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6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0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3家(总量全国首位),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36个,构建起大中小集群融合互补的协同发展体系。

产业集群通过整合上下游供应链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据统计,山东省相关产业集群通过供应链优化使生产成本降低11%,有效提升了产品市场竞争力。在出口领域,集群效应尤为突出,以青岛为例,其依托港口区位与产业基础,形成以船用锅炉和余热锅炉为主的产业集群,2024年产值占全省35%,成为出口核心区。2024年,集群内企业出口额达12.8亿美元,同比增长9.7%,主要市场覆盖东南亚(越南、印尼)和中东地区,青岛捷能等龙头企业通过与本地配套企业的供应链深度合作,进一步强化了出口竞争力。

政策驱动下的落后产能淘汰加速了集群内企业的绿色转型。通过淘汰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2300台,集群内清洁能源锅炉(燃气、生物质)占比显著提升,绿色生产能力增强。与此同时,集群在产业链协同与技术共享方面的优势持续凸显。鲁北高新技术产业园形成海水淡化、制盐、溴提取等产业协同的循环经济集群,通过资源梯级利用降低传统生产模式的成本与时间消耗;蓬莱海工产业园作为全省首个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园区,集聚130家配套关联企业,覆盖船舶、海工、风电等装备制造领域,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山东省铝产业集群与江苏省装备制造基地的跨区域协同,为铝制燃煤锅炉市场提供了区域联动发展基础,而青岛(船用及余热锅炉)、济南(电站锅炉)、泰安(工业锅炉)的差异化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了产业资源配置,提升了集群整体竞争力。

1,龙头企业运营情况

山东省锅炉及原动机制造产业的龙头企业以济南锅炉集团青岛开投集团捷能汽轮机公司(以下简称“青岛捷能”)为代表,两者基于差异化产品定位形成互补发展格局,并通过技术研发与市场布局构建核心竞争力,对产业升级发挥显著引领作用。

2,产品定位与市场分工

济南锅炉集团聚焦锅炉制造领域,尤其以生物质锅炉为核心产品,2024年实现营收28.6亿元,同比增长15%,其生物质锅炉市场份额达18%,位列行业前三,凸显在清洁能源装备细分领域的领先地位。青岛捷能则专注于原动机领域的汽轮机制造,形成以高效汽轮机为核心的产品矩阵,2024年新增订单超8亿元,第五代反动式高效汽轮机效率达91.16%,技术指标居行业前列。

3,核心竞争力来源

在技术研发层面,济南锅炉集团通过持续创新巩固生物质锅炉优势,其产品凭借高效环保特性中标哈尔滨华能集中供热项目(金额6700.57万元),并成功将生物质锅炉技术输出至海外,如保加利亚生物质电厂项目的投产,标志着其技术实力获得国际认可。青岛捷能则通过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双轮驱动,推出第五代高效汽轮机、多能耦合等新技术产品,并实现由民企粗放式管理向国企规范化内控的转型,2023年6月重整以来完成清欠回款1.3亿元,产品履约率达100%。

市场布局方面,济南锅炉集团以国内市场为根基,同步拓展海外市场,其业务范围已覆盖全国10个地区,近五年中标总额达32775.05万元。青岛捷能则构建“国内+海外”双循环格局,国内推进五大电力公司项目,海外订单覆盖巴西、刚果(金)、越南等市场,其中越南春城三期项目顺利并网发电,成为其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成果。

4,项目案例与产业引领

济南锅炉集团的哈尔滨华能集中供热项目与保加利亚生物质电厂项目,分别展现了其在国内清洁能源改造与海外绿色能源装备输出的能力,推动生物质锅炉技术在供热、发电领域的规模化应用。青岛捷能承接的中盐内蒙古化工抽凝式汽轮机改背压式汽轮机项目,通过提前设计排产确保提前投产,强化了在节能降耗改造领域的竞争优势;其KT3663-1机内蒙赤峰供热民生项目提前1个月交货,彰显了高效履约能力。

5,中小企业与创新主体

山东省锅炉制造领域的中小企业在细分市场中展现出较强的创新活力,通过技术突破和工艺优化在特定领域形成竞争优势。例如,山东帕莱顿锅炉有限公司研发的“零碳蒸汽发生器”技术获得国家专利,该技术填补了国内零碳蒸汽发生领域的空白,2024年销售额达2.3亿元,体现了中小企业在绿色低碳技术领域的创新潜力。在降本增效方面,水发热电(荣成)有限公司通过对燃油管道的技术改造(改造架空管路829米、地埋管路86.5米,总费用11.8万元),采用改为架空管路、加装套管及安装Y型滤网等措施,使单台锅炉冷态点火用油量降低44.6%,年节省运营成本115万元,有效验证了中小企业在既有设备升级改造中的降本增效潜力。

山东省锅炉制造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规模较小、企业地理分布较为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从行业整体看,全国锅炉行业中小企业已面临20%的产能利用率下滑,反映出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抗风险能力较弱。中小企业在研发投入、技术转化等方面的资源不足,进一步制约了其创新潜力的释放。

四、存在的问题

1,技术瓶颈与高端依赖

山东省锅炉制造产业在技术发展层面存在显著的结构性矛盾,集中表现为“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依赖进口”的失衡状态。从全国行业背景来看,锅炉行业供给端已呈现产能过剩与高端供给不足并存的局面,2025年高效冷凝式锅炉、超低氮燃烧锅炉等节能产品仅占总产能的18%,反映出高端产品供给的严重滞后。具体到核心技术领域,高端氢燃料锅炉、碳捕集集成技术尚处于试验阶段,核心部件如高温合金管的对外依存度超过60%;传统燃煤锅炉占比仍高达35%,而超临界锅炉等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国产化率不足40%,凸显了高端技术突破的紧迫性。

在产业转型与研发投入方面,传统企业面临较大的转型压力。市场监管总局要求2025年淘汰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进一步压缩了传统产能的生存空间。行业整体研发投入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技术创新案例多集中于少数企业,导致多数企业技术储备滞后于市场对高效节能、低碳环保产品的需求。中国工业锅炉企业普遍存在研发投入不足、产品设计制造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等问题,这一状况在山东省产业中同样有所体现,制约了高端技术的自主突破进程。

2,区域发展不平衡与环保压力

山东省锅炉制造产业存在显著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呈现“东强西弱”的格局。从企业分布与创新能力来看,鲁西地区企业数量达410家,占全省总量的35%,但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比仅为1.2%,显著低于全省2.5%的平均水平;而青岛、济南等东部地区则聚集了多数创新型企业,形成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区域间技术与资金实力差距明显。鲁西企业多以中小型工业锅炉制造为主,普遍面临技术研发能力不足与资金短缺的问题,这一结构性差异进一步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均衡。

日益严格的环保政策对产业发展形成持续压力,且对不同区域企业的影响呈现分化特征。在政策层面,“十四五”能源装备规划明确要求2027年前淘汰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环保部新规将氮氧化物(NOx)排放限值收紧至30mg/m³,倒逼企业投入占营收5%-8%的技改资金以满足环保要求。2024年,山东省已淘汰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2300台,《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亦明确要求全面淘汰2蒸吨/小时及以下生物质锅炉,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环保压力下的改造成本对企业,尤其是鲁西地区的中小企业形成显著负担。一方面,燃气锅炉、清洁能源替代设备的购置与改造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如青岛地区企业在锅炉淘汰过程中普遍反映新增替代设施建设及运行成本带来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鲁西中小企业本就面临技术与资金不足的问题,难以承担占营收比例较高的技改投入,导致其在环保政策执行中处于被动地位。这种成本压力可能进一步拉大东西部区域的发展差距——东部企业凭借技术与资金优势更易完成环保改造并实现转型升级,而鲁西中小企业则可能因无力承担成本而面临市场淘汰风险,从而加剧山东省锅炉及原动机制造产业“东强西弱”的区域不平衡格局。

五、未来发展建议

1,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推动山东省锅炉及原动机制造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需以产学研协同为核心驱动力,聚焦关键技术攻关、数字化转型与绿色低碳发展,强化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结合。

构建“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联盟是技术突破的重要路径。应重点攻关生物质耦合燃烧、氢燃料锅炉等前沿技术,企业需响应《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要求,加快向生物质耦合燃烧技术转型,并推动核心技术自研与产学研成果转化。当前已有帕莱顿“零碳蒸汽发生器”、青岛捷能第五代高效汽轮机等技术突破,其中青岛捷能通过数字化赋能工艺创新,发布高效汽轮机装备及新技术,显著提升能源利用率,为产业升级提供示范。

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抓手。龙头企业如青岛捷能正推进“数字捷能”建设,通过数字信息中心打通采购、报价等关键环节,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山东省计划到2025年累计打造国家级智能工厂50家左右,2027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中小企业可借鉴该模式推进生产线绿色化自动化改造,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加快智慧供热系统建设,更新改造超期服役、能效不达标锅炉,加装热计量装置,推广能效2级及以上用能设备,推动“能源品种多元化、燃煤锅炉大型化、燃气锅炉冷凝化、小型锅炉电气化、电站锅炉高参数化”转型。

绿色低碳技术推广需政策与市场机制协同发力。政策层面,《锅炉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2025年工业锅炉平均运行热效率较2021年提高5个百分点,需通过“三改联动”(节能降碳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推进煤电机组升级,2025年底累计完成8500万千瓦以上改造,并关停30万千瓦以下小机组。市场层面,可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如胶州家盛热力通过锅炉燃烧系统及脱硫工艺改造提升热效率,中小企业可借鉴燃油管道改造等技改实现降本增效。探索装备制造国际合作产业园区建设,推动标准对接与认证互认,降低跨国贸易成本,助力技术与产品“走出去”。

政策支持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建议加大研发补贴力度,对零碳技术等给予税收优惠,政策补贴年均增幅可参考15%的低碳技术研发支持水平。市场监管部门可探索特种设备“沙盒监管”模式,引导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应用,支持企业申报科技创新奖,提升申报质量。未来应重点关注智能化控制系统(渗透率预计从2025年28%提升至2030年51%)和低碳排放技术研发,推动产业向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智能化方向升级,实现中高端产品进口替代与国际竞争力提升。

2,绿色转型与政策支持

为推动山东省锅炉制造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需强化政策支持与转型路径协同。在政策延续与优化方面,建议延续“煤改气/电”补贴政策,重点对中小企业提供改造成本分摊支持。当前省级财政已对高效节能锅炉购置给予10-15%补贴,“工业绿动力计划”明确对燃煤锅炉拆改给予5万元/蒸吨奖补(单台最高200万元),济南、青岛等地市亦出台针对性措施,如济南对按时完成淘汰(改造)的燃煤锅炉每蒸吨补贴10万元,提前完成者额外奖励5万元,青岛则对35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淘汰发放补贴6000余万元,此类政策需进一步向中小企业倾斜,降低其转型成本压力。

在绿色转型实践层面,需以政策为抓手推动全链条升级。一方面,严格落实《锅炉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加快淘汰技术落后、节能环保不达标的设备,目标到2025年细颗粒物未达标城市基本淘汰10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重点区域淘汰35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同步推进存量锅炉节能降碳改造,推广燃气、生物质、余热锅炉及磁悬浮等先进技术,目前全省燃气锅炉占比已达45%,生物质锅炉增长22%,转型成效初步显现。另一方面,深化“三改联动”政策,支持企业节能降碳及灵活性改造,将高效锅炉产品纳入政府采购需求标准,引导政府工程优先采购绿色技术装备,2024年全省目标新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200家,为产业转型提供示范引领。

在产业升级与市场拓展方面,建议依托青岛、济南产业集群,打造“绿色锅炉出口基地”。当前东南亚(越南、印尼)和中东地区为山东省锅炉主要出口市场,可重点推广生物质锅炉、余热锅炉等绿色产品,借力“一带一路”政策深化中东市场布局。同时,需强化政策执行保障,财政部门应及时兑现奖补资金,经信部门协助企业对接政策资源,确保绿色转型措施落地见效。

通过政策延续、技术升级与市场拓展的协同推进,山东省锅炉产业已初步形成绿色转型态势,燃气锅炉占比达45%,生物质锅炉实现22%的增长。未来需持续优化政策供给,完善全链条管理体系,推动产业向高端化、低碳化迈进。

3,产业链整合与区域协作

为优化山东省锅炉及原动机制造产业布局,建议构建“胶东—鲁中—鲁南”产业链协作机制,依托各区域产业基础实现差异化分工。其中,青岛可立足现有船用锅炉、余热锅炉制造优势,主攻出口组装环节,强化国际市场对接能力;济南聚焦电站锅炉、生物质锅炉等核心产品,专注核心部件研发与技术创新;鲁南地区则发挥成本与资源优势,提供基础配套服务,形成“研发—配套—组装”的区域协同链条。通过优化青岛、济南、泰安等主要产业集群与鲁南等地区的协作,加强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衔接,可进一步提升整体产业协同效率。

推动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开放供应链平台以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以青岛捷能汽轮机集团为例,其通过完善履约保证体系、发挥大采购体系作用、加强数字化建设及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等措施,从源头提升设计水平与制造过程技术融合能力,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协作模式。借鉴此类经验,鼓励龙头企业共享供应链数据资产、技术标准与市场信息,有助于提升中小企业配套能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需完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通过开展融链固链专项行动,促进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与“链主”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配套等方面的精准对接,强化产业链稳定性与竞争力。通过区域分工协作、龙头企业引领与中小企业培育的多维度发力,可推动山东省锅炉制造产业形成布局合理、协同高效的产业链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