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曾悬赏15万美元,追杀这张照片的拍摄者
发布时间:2025-08-09 14:06 浏览量:3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被镜头定格,成为永恒的伤痛与警醒。80多年前,一张名为《中国娃娃》的照片震惊了世界,也让照片的拍摄者王小亭,被推到了时代的风口浪尖,甚至被日军悬赏15万美元追杀。
1937年8月28日,淞沪会战正如火如荼。上海火车南站,这座承载着无数人希望与逃亡之路的交通枢纽,突然笼罩在一片恐怖的阴影之下。6架日本军机呼啸而来,投下20余枚炸弹。瞬间,爆炸声震耳欲聋,火光冲天,原本熙熙攘攘的车站化作一片废墟,哭声、喊声、求救声交织在一起,无辜百姓死伤无数。250余人当场丧生,500余人受伤,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
时任美国赫斯特新闻社记者,同时也是上海申报新闻摄影部主任的王小亭,在轰炸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眼前的惨状让他痛心疾首,职业的使命感驱使他举起相机,记录下这人间炼狱般的场景。镜头中,一个满身鲜血的幼儿,正坐在废墟中的站台上,无助地嚎啕大哭。周围是倒塌的建筑、破碎的行李,还有数不清的尸体,这孩子的哭声仿佛穿越了时空,直击人心。
王小亭深知这张照片的分量,他想尽办法,要将照片传递出去,让全世界看到日军的暴行。他将胶片秘密交给美国海军军舰,送往菲律宾马尼拉,再辗转至美国纽约。终于,在1937年10月4日,这张照片登上了美国《生活》杂志。
照片一经刊出,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全球范围内掀起轩然大波。据《生活》杂志估计,仅当期就有1.36亿人看到了这张照片。国际社会为之哗然,纷纷谴责日本的暴行。美国政府迅速将其用作反战宣传,制成海报与明信片在全球分发。
日本当局坐不住了,他们开始极力狡辩、掩盖事实真相。先是声称照片是王小亭“摆拍、造假”,说孩子根本不在现场,是摄影师“故意制造舆论”,试图“抹黑大东亚共荣”。王小亭没有被这些无端指责吓倒,他把底片全部整理出来,连同前后连拍的几张,一起交给了新闻社。照片里清楚地显示,孩子周围是倒塌的站台、残破的行李、还有一只女人的手臂,铁证如山,让日本方面的谎言不攻自破。
一计不成,日本方面又改口称是“误炸”,可上海南站远离战区,没有任何军事设施,日军的轰炸完全针对平民,这种说法显然是无稽之谈。见谎言被一一戳破,日本特务机关撕下伪装,直接发布通缉令,悬赏15万美元要王小亭的命。在当时,15万美元是一笔巨款,足以看出日军对这张揭露他们罪行照片的恐惧。
面对日军的追杀,王小亭被迫举家逃亡。他先是在上海潜伏了一段时间,后来在英国人的帮助下逃往香港。即便身处险境,他始终惦记着照片里那个孩子。多年后,一份红十字会的内部报告披露了一些线索。原来,当天有个苏联籍救援队员伊万诺夫,他是国际红十字会的一名医生,在废墟中救出了这个孩子,将其带回营地。考虑到中国战况恶化,伊万诺夫把孩子带去了苏联,并在列宁格勒安置下来,这个孩子叫王家升。
1938年,美国新闻协会为表彰王小亭的勇气,授予他“战地真实记录奖”,但这也让他被日军更加记恨。此后,王小亭辗转多地,但他从未后悔拍下那张照片。他用镜头作为武器,向世界揭露了日军的残暴,让全世界看清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真面目。
日军侵华期间,无差别轰炸是常态策略。1932年,日军炸毁上海商务印书馆;1941年,制造重庆大隧道窒息惨案,多所大学、医院乃至寺庙均成为他们的轰炸目标,其目的就是摧毁民族抵抗意志,实施“民族灭绝性打击”。而王小亭的这张照片,恰恰成为了戳穿这种法西斯本质的有力证据。
如今,王小亭已经离世,但他拍摄的那张让日军悬赏15万美元追杀的照片,却永远地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它超越了个人生死,成为了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它时刻提醒着我们,当枪炮试图抹杀记忆时,镜头可成为更持久的武器;当强权编织谎言时,平民的苦难本身就是最震耳欲聋的控诉。勿忘历史,吾辈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