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学巨变
发布时间:2025-08-07 16:33 浏览量:1
好多人可能还没太在意,今年是中国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大家对于高等教育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在这一年,同时出现了几个奇怪的现象:清北冷门专业失宠;警校军校的火爆;应用型高校抢人;民办本科彻底招不到人。
今年北大在内蒙古提前批出现0投档,多次征集志愿,江西尖子生拒报清北冷门专业。不仅清北,多数985、211投档热度也不如往年。而与此同时,上海海关学院等“铁饭碗”院校,部分专业的投档线飙升至657分,甚至超过部分985高校的热门专业。这种“学霸集体逃离清北”的现象,不仅反映了考生择校逻辑的深刻变化,更折射出中国社会对高等教育价值的重新评估。
自从恢复高考,清北录取通知书一直都是“金字招牌”,哪怕调剂到冷门专业,学校家长和学生也趋之若鹜。但今年的考生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他们不再迷信名校光环,而是更关注专业前景和就业保障。比如有些专业注定了是不好就业要去考公的,那同样700多分,你是愿意清北毕业去街道办,还是愿意去考军校海关?那大家都知道怎么选。以前这些都是信息差,但是这几年随着互联网发达,普通人也都能提前知道了。
报考热度同样体现在警校招生、师范类院校中。这种转向并非偶然,而是就业焦虑下的必然选择。2025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1222万,在就业压力下,编制内岗位的吸引力远超名校虚名。
就算不想进体制内,就想毕业了找个高薪的工作,那同样是六百大几十分,选 985 的冷门专业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更多人开始盯上西湖大学、深圳大学这些新起来的学校。西湖大学都开始从清北抢学生了,你真以为就靠施一公打几个电话?这么想可就太天真了。西湖大学背后,是浙江一年几千亿规模的生物制药产业,不管是找工作还是搞研究,都比传统重点大学强出一截。而深圳大学背后,是整个深圳的科研产业,说白了就是华为、腾讯这些企业在人工智能、信息安全这些行业的用人需求撑着。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都意识到了,在填报志愿时,不再盲目追求名校光环,而是更加理性地考量专业前景与就业市场的匹配度。
上面说的都是学霸和成绩好的学生,普通学生选大学的时候,也有了新变化:啥都得围着考公转。普通大学对他们来说,早就不是学高等教育的地方了,就是块考公的敲门砖。所以今年高考,虽说全社会都觉得文科不吃香,可大学文科的招生没垮,反而还挺稳当。好多能考公的专业,比如法学还有汉语言文学,就业的确是天坑,但考公厉害啊,所以招生不仅没崩,有些院校甚至逆势扩招。当大家都把大学当成考公的敲门砖,不把它当高等教育的地方,会发生什么?就是那些又贵又没真东西的民办本科,彻底没人待见了,就算降分补录,也没人报。可能那种能学真技能的还好点,其余的民办本科已经招不到学生了。现在大家心里都明镜儿似的,绝对不会再花几十万去念个大学。
这场变革才刚刚开始。随着00后成为教育主体,他们的选择将继续重塑高校格局。
对清华、北大这样的顶尖学府而言,挑战确实复杂 。既要守好基础学科的家底,培养能啃学术硬骨头的人,又得盯着产业风向调整专业,但是越大的船就越难掉头,这种平衡不好找,一步踩错,可能就丢了优势。
对深圳大学、东方理工大学这些新兴高校来说,这正是打破传统格局的机会。中国大学常年被说脱离实际,教材老、产教脱节,这些新学校正好能甩开包袱,贴着产业需求办学。华为缺人工智能人才,深大就调整计算机课程;浙江生物制药产业火,西湖大学就往这个方向扎。他们这些尝试,说不定能趟出条中国高等教育的新路子。
而对绝大多数分数普通、家境普通的学生来说,这种变局是喜忧参半。
一方面,学生们都知道现在信息透明,不用再像以前那样闭着眼填志愿,可以更早就开始规划人生,不会再有农村家庭学金融,毕业以后卖保险的窘迫。但另一方面,教育分层的影子越来越明显。
同样是考600分,普通家庭大概率会选警校或者考公专业,不是不想去深大东方理工,而是在教育回报率越来越下降,整个读大学的性价比越来越低的大趋势下,家长大概率不会让他去赌新兴行业,编制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安稳;而富裕家庭的孩子,他们的试错成本几乎为零。
2015年之前那种小镇做题家进互联网大厂干到财富自由的故事,再也不会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