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沈阳第一所高中,有120年历史,曾走出众多叱咤风云的大人物
发布时间:2025-07-29 05:35 浏览量:2
1905年,晚清重臣赵尔巽从户部尚书的职务上调任盛京将军。这次不寻常调动的背后是当时的东北刚刚经历日俄战争蹂躏,社会千疮百孔,经济凋敝,还要面对如狼似虎的日本势力渗透。
1905年的沈阳
尽管局势十分艰难,但赵尔巽到任两年就让奉天省财政有了极大改观。对于沈阳,赵尔巽更是开启了这座城市的近代化进程。他在沈阳创办了东北最早的近代银行东北官银号,推动创办了东北国人自己的第一家报纸《东三省公报》,还创办了一批新式学堂,这其中就包括今天要说的沈阳五中。
1
沈阳五中创建于赵尔巽初到盛京的1905年,他上任不到三个月就指令当时主管教育的奉天省学务处开办一所面向中等教育的新式学堂——普通中学堂,这便是沈阳第五中学的最早前身。
最初,普通中学堂没有自己的校舍,是租用的大东区大北门依大人胡同协领佟裕书30余间旧宅。不过学校的待遇很不错,当时一名教员的月薪就有白银70两-90两,要知道清朝普通人一年的收入也就在二三十两左右。
第二年,学校更名为奉天中学堂,并增设80余间校舍。此后,该学校又经历了多次更名。1910年,学校改为奉天省城中学堂;1912年,改为奉天省普通中学校;1913年,改为奉天省立第一中学校,并改5年学制为4年;1923年,再度易名奉天省立第一高级中学,这是沈阳历史上首次出现“高中”;1929年,学校又改名为辽宁省立第一高级中学。
1928年的沈阳五中
虽然校名几经变迁,但今天在五中南侧还是留下了一条中学堂路和中学堂社区,见证着五中初创的那段历史。而且这所学校的名头始终是“省立”、“第一”,足见这所学校在当时的地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辽宁省立第一高级中学停办,随后在1933年复办,但此时的学校已成为日本文化侵略的阵地,甚至在抗战胜利前夕还改为留日学生预备校。
沈阳五中(图片来自瑞雪烹梅)
抗战胜利后,学校又曾改名为辽宁省立第十一中学、沈阳市立第一中学校,直到1949年,该校最终定名沈阳市第五中学,沿用至今。
2
五中的创办人赵尔巽是近代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五中的老师、学生也同样是风云辈出。
比如1909年在奉天中学堂担任教员的曾有翼,他是第一位考上北京大学的沈阳人,后来在1923年还成为沈阳历史上的首任市长。
沈阳首任市长曾有翼
还有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东北抗日救亡运动先驱车向忱,他在1928年担任过该校伦理教员。1931年后,车向忱积极为抗日奔走,曾率请愿团赴南京国民政府呼吁抗日,三次冒死潜回东北联络抗日武装,还在陕西创办了以收留东北流亡子弟为主的东北竞存小学和东北竞存中学。建国后,车向忱还担任过沈阳师范学院、沈阳体育学院院长,参与创建了辽宁省实验学校。
在五中的毕业生当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杨宇霆。他19岁中秀才,1905年考入奉天普通学堂,1906年赴日本留学,是辽宁省最早公派到日本留学的学生。归国后,历任奉军参谋长、东北陆军训练总监、东三省兵工厂总办,奉军第三和第四军团司令,江苏军务督办,安国军参谋总长,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委员,一路成为奉系军阀中仅次于张作霖的二号人物。
杨宇霆(右)与张作霖(左)合影
此外,还有关东名医马二琴,与梁思成、杨廷宝、刘敦桢并称“建筑四杰”的童伯潜,创建八王寺汽水的金恩祺,都是五中历史上的杰出校友。
3
如今的沈阳五中依然矗立在大北关街上,但已经从最初的30余间旧屋变成了占地达59600平方米的崭新校园,先后被评定为市级重点中学、省级重点高中。在2003年,更是被省教育厅评为首批辽宁省示范性普通高中;2013年则成为辽宁省科技特色普通高中;2020年被评为沈阳市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典型校。
沈阳五中
尤其是2025年,五中还凭借深厚的科技特色教育积累成为沈阳市特批的科技特长生招生学校之一,见证了一个新的教育时代的来临。目前,五中开设了编程、机器人、数据挖掘、建模等领域的丰富科技课程,校科创团队也先后获得了60余项国际、国内科技创新类竞赛大奖。
120年前,沈阳五中打破了旧私塾教育的桎梏,拉开了沈阳教育现代化的时代序幕,在沈阳的百年沧桑变幻中为这座城市留下了属于自己的深刻印记。120年后,沈阳五中又锚定科技五中,为新时代开路。
沈阳五中
回顾沈阳五中的历史,可以看见叱咤风云的历史故事,可以看见探索开创的基因传承,也可以看见一座城市未来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