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考验城市韧性:全球经验与中国的防洪之道
发布时间:2025-08-04 07:37 浏览量:1
华语智库
近年来,极端灾害性天气频发,成为新常态,呈现出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破坏程度强等鲜明特点,对城市应急管理提出新挑战。2025年7月,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汛期后,北部多地在下旬遭遇连续极端强降雨过程,造成多座城市出现严重内涝、洪水,甚至地质灾害,导致重大人员伤亡,极度考验城市韧性。针对类似极端天气,日本东京、英国伦敦等大型城市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相对完善的应对经验举措,相关做法值得我吸取借鉴。
主要国家应对经验做法
针对极端灾害性天气带来的危害,日本东京、英国伦敦、荷兰鹿特丹等城市因地制宜,在惨痛教训中积累了丰富经验,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措施,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一是科学规划城市建设。伦敦政府严格把控城市建设规划,将控制洪灾风险作为重要考量因素,明确禁止在洪灾高危地区进行建设。社区和地方政府部门公布的规划政策要求,在开发文件中必须充分考虑洪灾风险及管理,在规划程序的所有层面均应开展洪灾风险评估,开发商也需对其开发项目进行相关评估。
二是科学设置城市排水系统。巴黎城市地下排水系统位于地面以下50米,总长2347千米,分小下水道、中下水道和排水渠3种类型,其中排水渠规模最大,中间是宽约3m的排水道,两旁是宽约1m的通行便道,下水道下部是城市废水排放管道,上部则排列着饮用水、非饮用水和通信设施管道等。同时还专设直通塞纳河的溢洪口管道,在特大暴雨来袭时,溢洪口管道会打开,塞纳河岸边抽水机也会启动辅助排水。
东京地区地下排水系统设计标准为“5至10年一遇”,遇到强降雨时,城市中心地带以及容易发生城市水灾地区的雨水一般通过各种建筑的排水管、路边的排水口直接流入雨水蓄积排放管道并排入大海,其余地区的雨水则通过建筑物的排水系统进入公共排水管,再随下水道系统的净水排放管道流入公共水域,其设计构思具有很强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三是建立科学的排涝系统。日本东京在遭遇强降雨导致城市周边河流水位超过一定高度时,洪水会自动通过引水设施流入分洪暗河,汇入一个底面积相当于两个足球场、深约20m的“调压水池”,当蓄水超过一定深度后,多个水泵会立即启动,向附近的河流泄洪。
此外,还积极推厂具有储存和渗透功能的雨水井,在新建道路时采用渗水材料,以确保强降雨时既能迅速排水又可补给地下水。荷兰鹿特丹通过修建“水广场”来消减水灾,在市内很多低洼地带同时也是水灾高危地带都建有广场、停车场和步行区,平时供民众正常使用,下雨时可瞬间变成储水蓄洪的“水广场”,各个“水广场”之间有渠道相连,雨水可循环流动,或被抽取用作淡水资源,有效防止城区街道出现大面积积水。
四是健全完善预警机制。伦敦建有广泛且高效的防洪排涝预警体系,政府要求各地建立强降雨预警制度,并制定详细应对内涝方案,综合运用气象部门预报技术和环境署水文知识,针对强降雨可能引发的地表水泛滥风险发布精准预警。新加坡拥有完善的预警系统和及时的暴雨援助机制,涵盖积水监控和短信预警等细节。
对策建议
当前,极端气候频发,针对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城市应如何排水防涝、管好生命线工程,已成为全球城市治理的重要课题。面对持续性强降水等极端灾害性天气影响,虽然我多方施策,极力减少损失,但整体效果不彰。我宜吸取日本、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相关经验,从顶层设计着手,加快相关措施落地落实。
一是科学制订城市规划。此次北京暴雨部分街道仍出现积水现象,说明北京道路排涝能力仍然不足。因此,城市内涝的潜在风险预测及灾后评估,对于城市建设与管理至关重要。为更科学、准确预测内涝风险,我需要持续提升数值模拟技术水平,绘制内涝风险图。同时,做好暴雨过后评估工作,为排水设施改进升级提供重要依据。充分考虑北京地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地理环境,加大东部和南部区域抗洪涝设计。
二是构建韧性交通体系。借鉴成都“海绵城市”的成功经验,通过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生态基础设施,提升路网的快速恢复能力。引入基于AI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实现交通流的实时监测与动态引导,并在极端天气预警发布后,立即启动弹性交通预案,如分时段、分区域的强制性限行,甚至在必要时,提供免费的临时公共交通接驳,确保城市应急通道的畅通无阻,让“堵车”成为历史。
三是完善监测预警体系。针对气候变化加剧,超标降雨事件屡见不鲜,我宜更加重视预警的准确性和应急响应的及时性。首先是构建城市内涝感知系统,通过管网和河道水位监测实时预测降雨风险,并向公众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构建内涝监测预警体系,提升降雨预报能力,通过信息化手段发布实时预警。同时,借助CCTV技术实时监控道路积水状况,确保车辆和行人安全,并提供必要援助。
四是加强灾后心理援助。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应将心理援助纳入常态化范畴,设立遍布社区的心理援助站点,提供免费、便捷的心理咨询服务。借鉴日本等国在灾后迅速组织专业心理干预团队的经验,并强化社区内部的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通过邻里互助小组、线上心理互助社群等形式,帮助居民走出阴霾,重建心理韧性。
五是重视采取非工程措施方式。借鉴日本建立完善应对超标大暴雨防灾应急系统经验,重视暴雨预警、绘制洪水灾害地图、降雨淹水及时公开、城市运行应急调度等非工程措施。政府通过河道及降雨数据的监测及时进行应急抢险调度;民众通过降雨信息系统的查询,可随时了解雨情、灾情,做好自我救助;定期进行洪涝灾害应对的科普活动和演习,持续提高公众对于洪涝灾害的重视和应对能力。
极端暴雨天气提示我们,在自然灾害面前,任何防范措施都不是多余的。政府和社会机构应注重启动高质量城市防洪建设,加强信息共享和协调,统筹城市建设和防洪,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安居乐业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