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刻意回避的历史责任:昭和恶魔是如何被包装成战争受害者的

发布时间:2025-08-03 17:17  浏览量:1

每段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关注历史首先是为了未来。

敬请关注头条@不负人生优雅,为您讲述别具一格的历史军事故事。

欢庆胜利的天津百姓

从未被彻底清算的罪行

1945年的9月2日,日本向盟国的投降仪式在东京湾停泊的“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而日本向中国投降的仪式,则是在9月9日在南京的原军官学校礼堂举行的,冈村宁次带着一群手下,按照蒋介石政府的命令,向国民党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上将签定了投降书。

至此侵略中华大地十余年,给华夏带来无尽灾难的日本侵略军,共计171名将军,“中国派遣军”1056000人、“中国方面舰队”39729人,全部放下了武器,听候处理。这批投降的日军中间,还包括了驻台湾和驻越南的北纬16度线以北的部队。而黑、吉、辽三省的日军向当时已经进驻的苏军投降,香港日军则是向英军投降。

向盟国投降的日军数量,陆军总人数为5681600人,海军总人数为1693000人。而在我国关内战场收降区的日军俘虏和日本侨民人数多达212万余人。按照投降协议,将乘坐美军提供的登陆艇和船只以及部分日本船只,于1946年6月底前,全部遣返回国。

和战败的德国不同,日本本土不仅没有被盟国地面部队攻入,也没有被多国分割占领,至于战争罪行的清算,更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为了避免刺激日本顽抗到底,美国要求日本执行的所谓“无条件投降”,实际上是答应了日本政府的先决条件的——保留天皇制,不追究最高战争决策者,裕仁的战争罪行。

作为战争期间被当做“神”一样来膜拜,所有作战命令都需要经由其同意的裕仁,居然都没有被追究战争责任,以此为突破口,战后的日本得以在国家和社会层面上,获得了“全民免责”的最佳借口:你们想啊,连最高的战争决策人都没有被追究,那岂不是说明它当时做出的战争决策是没有问题的——既然决策没有问题,下面执行的官兵就更没有什么责任了——即便犯下了诸如“南京大屠杀”、“三光扫荡”之类骇人听闻的战争罪行,那也只能算是下面军官的个人责任,是万万追究不到上层的。。。

果不其然,后来的“东京审判”也好,国民党政府进行的战争罪行追溯和审判也罢,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在某种程度上,仅仅具备了象征意义。更因为受到了当时的国内局势,大规模遣返战俘以及(最关键的)蒋介石政府暧昧不明的对日态度影响,中国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工作迟至1946年的10月才真正开始,而且国民党政府对日本战犯的审判秉承的核心政策就是:“对日应高瞻远瞩,处理战犯宜从大处着眼,不必计较小节,并迅速结束战犯处理业务”。

具体是什么个意思呢?首先,面对浩如烟海的日本侵略罪行,国民党政权预先规定好了一个终止日期——所有的战犯审判工作要赶在1947年6月底之前结束。而且对于普通战犯的处理要以宽大为主。已经被抓起来的鬼子,如果没有什么可以证明其重大罪行的证据,那就别起诉了,当场释放,赶紧遣送回国。已经被判刑的,建议送回日本的监狱服刑——后来因为盟军总部(美国爸爸)的异议,不得不改在上海监狱服刑。(注1)

国民党部队光复南京时,道路边的国军和日军士兵在共同执勤。

其次,所有被洋大人(联合国战罪审查委员会远东及太平洋分会)判定有罪的鬼子,哪怕是逃回了日本,也要被逮回来接受惩罚。

第三,从严处理和南京大屠杀、各地大屠杀有直接关系的重大罪犯。也就是说,除了一些无法被粉饰掩盖,极为恶劣的战争罪行的直接关系人,大部分日本战犯都不会被波及。

似乎是生怕那些侵华日军的高级头领被清算,国民党政府还特别明确了一条:在此次受降过程中,那些配合国民政府负责具体工作,却又明确了战争罪行的,等东京审判后再说,现在先不要动它们。这一条款实际上就是为侵华日军头领,冈村宁次量身制定的。

可想而知,在这样一种从宽从速的指导思想下,除了像谷寿夫、田中军吉、向井敏明、野田毅和松井石根这种在南京大屠杀中罪证确凿的家伙被迅速定罪并处以极刑外,2200余件日本战犯案件中,只有145人被判死刑,400余人被判了徒刑,其余所有人等均被无罪遣返。

和日本犯下的残暴战争罪行相比,这次由国民党主持的审判不但量刑偏轻,而且那些日本侵华高官涉及很少,就连绝大部分的军一级的将领都被放过了。

国民党的这场审判只是匆匆走了个过场,1947年10月15日,当局叫停了对日本战犯的检举工作,而到了年底,各地的军事审判法庭更是统统被撤销了。

各怀鬼胎的对日态度

为什么日本犯下的如此明确的侵略罪行最终会被各国有意无意的忽视呢?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当时几个强国的态度,说穿了,就是有实力的国家只会优先保证自身利益,没有实力的国家连基本的维权能力都不具备:

美国自然不用多说,独自对日本本土实施占领的他们出于战后国际政治局势的剧变,将日本视为了替代国民党中国的重要对抗基地。因此不仅在尽力保留日本的原有军事和工业基础,还加大了对日本的战后投资,目的就是要尽快让日本恢复实力,能够在冷战局势下对美国有所帮助。

步入南京投降仪式现场的冈村宁次

至于苏联,在整个战争期间两国的贸易往来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从苏联租借的渔场更是每年都给战时日本提供了数以百万吨计的海货。苏联同意对日宣战的根本原因有两点:基于1944年的中国战局,美国对蒋介石政权的能力彻底失望,生怕日军占据中国大陆进行长时间顽抗,于是忙不迭地拉苏联下场;而斯大林正好以此为交换条件,逼迫英美同意将波兰划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而苏联即便是出兵东北,战后的远东也并非苏联的重心所在,在二战中遭受了重大损失并急于重建的苏联,当时的关注重点是东欧。远东对于斯大林而言实在是鞭长莫及,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战后完全可以趁势占领整个朝鲜半岛的苏联红军在北纬38°线停下了脚步,一些越线的部队还主动退回了北方。

英国就更不用说了,虽然也算是战胜国,但家底还剩多少英国佬自己心里有数,他们在远东的利益核心是印度而非中国,硬挺着不归还香港已经是英国佬能力的上限了。

其他几个欧洲的“战胜国”就更上不了台面了:法国忙着重新占领越南,为此还和国民党军队发生了严重的武装冲突;荷兰更加关注“荷属东印度”,好不容易凑集的那么点兵力一上岸就陷入了印尼当地“猴群战争”的汪洋大海。。。

而国民党中国的态度又是什么样的呢?早在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时,尚在重庆的蒋总司令就发表了胜利演讲,在演讲中,如何清算日本的罪行被一笔带过,反倒是一直声称要对日宽容。蒋介石煞费苦心地不断强调:

我中国同胞们须知‘不念旧恶’及‘与人为善’为我民族传统至高至贵的德性。我们一贯声言,只认日本黩武的军阀为敌,不以日本的人民为敌,今天敌军被我们盟邦共同打倒了,我们当然要严密责成他忠实执行所有的投降条款,但是我们并不要企图报复,更不可对敌国无辜人民加以侮辱,我 们只有对他们为他的纳粹军阀所愚弄所驱迫而表示怜悯,使他们能自拔于错误与罪恶。要知道如果以暴行答复敌人从前的暴行,以奴辱来答复他们从前错误的优越感,则冤冤相报,永无终止,决不是我们仁义之师的目的。这是我们每一个军民同胞今天所应该特别注意的。”(注2)

蒋介石不是什么政治低能儿,他当然不会像某些小作文作者所描述的那样,因为“对日本有深厚感情”就高抬贵手。之所以如此宽待日本,实际的原因无外乎下面几点:

首先,蒋介石希望尽可能地平稳处理日本投降问题,以免这个重大政治事件干扰到他处理战后中国更为紧迫的问题——国共关系处理。

其次,蒋某人也对自己军队有几斤几两心知肚明。日落西山的日军部队在不到一年前,还曾经打得重庆政府丧师失地,一溃千里,里子面子丢了个精光。如果各战区的国民党部队采用强硬的报复手段,激起日军反抗,打不打得过先两说,万一这一大群鬼子拖着枪炮投共了咋办?

第三嘛,当然是国际政治问题上时而敏锐,时而麻木的蒋司令察觉到此时美国因为国际局势的变化,对日态度已经和对德态度不太一样了。根本甩不开美国大腿的他当然要在这个问题上和美国保持高度一致了。

现在大家明白了吧,战败后的德国和日本面对的完全就是两种待遇,前者从政府到军队都被彻底解散,从上到下被完全清算;后者倒好,仅仅是名义上惩罚了所谓的军国主义政府,最高决策人没有碰,多达28万人的旧军官顺利转入了战后的政商体系,完美实现了“借尸还魂”。

投降仪式上依次放下武器的日本军队

几个主要的战胜国尚且如此,你指望那些在战争中饱受日本摧残的“小国”能做什么呢?——别忘记了,在1945年那会儿,许多今天的小国家当时不是列强的殖民地,就是陷入了民族独立战争中。其中的韩国和印度更是两个极端的代表:

曾经沦为日本殖民地的韩国对日本的战争罪行声讨和追责一直都没有放弃过。而脑回路清奇的印度依靠摆烂获得“独立”后,为了向世人展示其独立过程中的“英勇”,居然将当初投靠日本的印度伪军(印度国民军)头头钱德拉·鲍斯,和甘地、尼赫鲁放在一起,奉为民族自由的“三大功臣”。。。

所以日本从始至终,其战争罪行就没有被真正的,彻底清算过。美国佬是别有用心的放纵和扶持,苏联和英国是不管不问,蒋介石中国则是一味和稀泥,其他的小国尚未建国,更是无从谈起在国际上发声和表达意见了。

日本就这样混过去了。

心虚害怕的表现就是故意回避和否认

每一年的8月15日是日本官方定下的“战争终结日”。这一天虽然不属于日本的法定假日,但每到这天,日本东京的武道馆就会变成公祭场所,用于“祭奠”二战日本阵亡将士。所有政府高层都会出席这个活动,天皇也会发表简短的致辞,到了正午时分,所有参加人员就会一起默哀。

这场看似神圣庄严的活动中,从不探讨战争爆发的根源,对战争的过程,付出的代价、造成的后果都避而不谈。日本政府采用了一个非常鸡贼的做法:既不对阵亡的日军官兵进行肯定,也不对因为日本的侵略给亚太地区造成的深重灾难表示歉意或内疚。

但是这场公祭活动本身,却明明白白地向日本人传达了一个信息:政府对参战者的行为是肯定和默认的。因为从国家层面的承认和不反对,本意就是支持和肯定。

战后的日本政府对1931-1945年这个时间段的历史,采取的是公开层面的彻底抹消:战争期间拍摄的电影被禁止公映。诞生在这段时期的艺术和文学作品同样被禁。战后拍摄的大多数战争题材影片,内容大多聚焦于盟军轰炸、广岛的核爆和日本战败后的“痛苦”。

关于这场战争,全日本都找不到国家级别的博物馆或者档案馆,普通日本人既无法从公开渠道了解这场战争,也别想自由查阅什么战争资料。民众唯一可以接触到的,也就是某个战争主题的博物馆,他们对于战争的了解永远都是片面和残缺的。

直到今天,日本国内对于这场战争居然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右翼分子偏爱“大东亚战争”和“支 那事件”,其他人则使用什么“日中战争”、“太平洋战争”、“十五年战争”等称呼。部分日本民众将1931年视为战争的开始日期,更多人则只认可1941年这个开战时间。

对于战争的称呼其实也暗藏着日本政府的阴暗心思:“太平洋战争”虽然是盟军占领时期使用最为广泛的称呼,但盟国当局的本意是用它来区分从1937年开始的中日全面战争和1941年爆发的日本对英美的战争。当“太平洋战争”变成了主要称呼后,日本政府就可以借此从容规避在此之前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屠戮。

迄今为止,日本国家层面纪念战争最重要,也是唯一的活动就是在靖国神厕举行的大型悼念仪式,悼念包括一堆甲级战犯在内的所谓日本阵亡将士。。。

正是在政府刻意的抹消和屏蔽包装下,日本新生代国民对于那场战争普遍认知不足。但日本政府对它们曾经犯下的罪行其实一直心知肚明,之所以顽固地不予承认,就是因为它们极度的心虚和害怕。

这些血债从来不会自动消散,也不会因为那些被收买的罕见鼓吹所谓的“忘记仇恨”的言论而被掩盖。无论广岛的和平公园设计建造得有多么漂亮,任何一个真正了解过日本战争时期的罪行的人,都只会得出一个结论:

落在日本人头上的每一颗炸弹或炮弹,都是它们罪有应得!

投降但未缴械的日本具备列队穿过广州城,前往位于火车站的撤离点

本文为不负人生优雅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各位朋友们,都看到这里了,觉得文章还能入眼的话,点个赞再转发一下呗?

注1:当时国民党对日战争罪行追溯整个就体现出一种敷衍了事和应付的态度,因为多部门联合组成的战争罪犯处理委员会在向民间征集日本战争罪行时,不但需要受害人亲自报案,还需要提供相关的人证——听起来很合理,但那些整村被屠戮殆尽的受害者怎么来报案?

再加上这个委员会仅仅在一些大城市设立了接待点,对于当时90%都是农村的中国而言,被披露的罪行无疑是九牛一毛。

注2:大家仔细读一下蒋介石的讲话,就会发现,如今中文互联网上那些鼓吹要忘记仇恨的罕见们的言词,和蒋委员长的核心内涵是高度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