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越蹦越高,中立关系再降级,称我外交人员“不受欢迎的人”
发布时间:2025-07-30 13:10 浏览量:1
立陶宛,整个国家面积还比不上中国的一个地级市,底气却从不缺。小地方也有大动作。11月29日,立陶宛外交部突然发难,不管有没有理由,先把中国驻立陶宛代办处的外交人员列为“不受欢迎的人”,让人限期离境。这风头比什么都抢。中方的谴责信几乎同时在社交网络上刷屏。标准流程,“严重侵害中国主权,坚决反对”。这样的台词,最近几年好像都挺熟。问题是,为啥立陶宛敢这么冲?好像真没觉得自己有啥不妥,底气从哪来的?
其实按地理看,立陶宛离中国确实很远,万里之遥。不怕你报复不报复,反正影响不了兰花指。再加上北约的身份照在身上,哪怕是小国,谁也不敢随便乱动。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原因,对华的态度软硬皆试,总结出来吧,就是觉得中国好说话。看中国人办事,从不动用极端手段。吃过一次亏,不久也就捡点小便宜。立陶宛,这点胆气,十有八九是赖在这儿。
但另外一面,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想法,未必谁都信。立陶宛现在是把台湾问题直接扛出来,做文章。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公开与台湾"建交"的小国之一。这做法,没多少人敢玩。不是不知道这种招惹来的麻烦大,可能只是觉得到现在这形势,反正左右不是滋味,还不如干脆破罐子破摔。可他们真的有打算把中国看扁到底?
简单翻翻历史账本,中立关系,也不是一帆风顺。1991年9月14号,中立之间还正式签联合公报,建立大使级关系。一切都规规矩矩的。那时候立陶宛刚独立不久,还没想过要和谁翻脸。可到了2021年,中国政府忽然召回大使,双方互相要求对方召回大使。没过几个月,关系降到代办级。大使馆门一关,再也没打开过。有些时候,好像小国才会想着大国不要记仇,谁知道那边记不记得?立陶宛想得明白,咬一口不亏。就算咬错了,反正损失的不是自己什么大东西。
2024年最新一笔账,立陶宛再把中国外交官直接请走。实操下来,“不受欢迎的人”这个帽子,近年被用得越来越多。多数时候都是跟北约欧盟一条心。拉帮结派,就是这个路子。其实到了这一步,中国到底还怎么应对?有点让人看不明白。社交平台,国内网友一片群情激昂。有人说,干脆就别搭理了;也有人怨恨,面上太温和。热搜底下吵成一片。
中国外交部就在第一时间发声。说是立陶宛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彻底背弃建交的政治承诺,恶化双方关系。用词全都升级。要立陶宛立即停止损害中国主权的做法。可对方根本不买账,反倒更激进——这一幕,用不用硬的办法?有没有效果?
也许站在平常老百姓角度,实打实地质问:立陶宛就一弹丸之地,2024年年初统计人口不过287万,面积没多大,真值得这样劳神伤神吗?往近点看,立陶宛经济也压根没踏实过,上一阵子还差点破产。别说中国不和它计较,愿意和你做点生意可能就已经赏脸。反正它总是反复横跳。小国不怕事,事闹大才有存在感。中国越来越温和,立陶宛就越起劲儿。给脸不要脸,难道非得硬上?
事实线索顺着往下梳理,立陶宛不是第一次和台湾眉来眼去。2021年时,吸引了国际社会热议。北京这边大使一走,立陶宛驻华使馆立马“人去楼空”,外面冷冷清清的。门牌在风里摇摇欲坠。维尔纽斯的中国办事处,也跟着瘦了下来。2022年前后的货运统计,中立之间的进出口贸易下滑了近80%。本来点点生意,现在剩不多。立陶宛出口首都还是靠原木、电子配件这些低技术产品。被中国拉黑了可没啥大不了?可也恰好相反,有些出口企业的确撑不住了。一些欧洲小国,现在抱团口气大,不代表一家家都能独善其身。有人照样停业跑路。敢不敢说小国不怕死?可真怂起来,往往第一批喊的还是这些人。
评论区里有人带节奏,“立陶宛这回可算彻底得罪中国了”,底下还有人补刀:“北约罩着呢,怕啥中国?”真的都怕中国吗?其实人多嘴杂,真真假假就混在一起。有消息说,立陶宛仍担心中国突然断掉残余贸易,不再进他们的农产品。出海口有限,经济结构本就单薄,没啥可调剂的。欧盟里也不是谁都故意维护这小兄弟。表妹结盟是结盟,真遇事就都飞走了?也不见得。
有几家国内媒体分析,理由说得头头是道。归结起来无非三条,离中国远、北约兜底,看准中国大局意识,不会轻易弄到极端地步。可世界就是这么怪,立陶宛如果不蹦跶,反倒没人记得有它这么一国。去年中国一边谴责,一边其实也没做啥根本动作。别人信不信这个威慑?事实摆在那里。如果下一步中国不再理睬,损失最多真的会是谁?不少人想得不通。
有今日头条上的专家说干脆让立陶宛滚蛋,中国什么都不会损失。不过话说回来,这可也不是掌柜的一句气话能算数。国际事务早没有那么简单。表面看,好像谁都不怕谁,可真倒霉起来,有时候大国的小动作,反而能把小国卡得死死的。网传2023年底欧洲货币基金数据,立陶宛GDP增长率已明显低于区域平均线,失业人口却比上一年多了一个百分点。你说这点损失,都能扛得住?又或者,早就不在乎了,破罐子破摔未尝不是办法。辩不过去了,那就继续闹呗。
从前,立陶宛特爱强调自己历史厚重。什么巴尔的海三国,什么波罗的海门户,一口一个自治权,自己当年也受尽苏联德国轮番占领。可轮番过后,没有留下太多自主的话语权。到了今天,说句不好听的,只剩下点“小国思维”。倚强凌弱或者抱怨怀旧,这都是弱者心理。也许还觉得委屈,实际怎么,没谁真在乎。
中国态度能不能更坚定?大可不必。遇事莫慌,冷处理有时候才是真本事。但也不是讲策略的事,冷静做决定,是不是一定好,谁说得准。舆论里呼声很大,要对等报复,要把他们的外交官全赶走。可转头一想,何必跟小国较真?明面上气派,但后续没带来什么实际成果。有必要让所有小国明白谁是大国?这种“敲打”,谁受得住?
立陶宛越来越像是某种情绪的出口。不是总有人觉得,小国必须敬畏大国吗?可每每遇到类似事情,真正吃亏或者受影响的未必是看客。这回立陶宛先发制人,到底算不算聪明?也许下次再遇到北约的小伙伴合作挑战中国时,事情仍会不断重演。人家完全不按常理出牌,不就是图个热闹?
有意思的是,网络数据追踪报告显示,立陶宛与台湾合作后的直接经济利益其实没有多少,反而丢掉了几个重要市场。老百姓的生活就真变好了?也没谁敢拍胸脯保证。下次风口浪尖会不会又是哪一个小国?谁知道呀。也许立陶宛坐得住,也许坐不住,说不清。总是会有人觉得大国理应更包容,有人就是反过来,觉得不能不给小国敲敲打打。
事情到这,想要完美结局是不现实的。很多选择可能并没有什么答案,谁也不在乎答案。风往哪个方向吹,谁知道还会不会变,不如大家都各自别把别人当回事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