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国立大学现状如何?拆分重组后有的跌出百强,现状都如何?

发布时间:2025-07-29 20:11  浏览量:1

解放前中国只有几十所大学,都是国立私立教会办的。1949年后国家把大学全改成公立,原来的20强国立大学现在发展情况不同。最近我去南京老校区看到一群学生在旧教学楼前拍照,听说那里以前是民国时的中央大学,现在变成好几所大学。这事让我好奇,就查了查这些老校现在啥样。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些解放前排第一的,现在还是最顶尖。复旦、交大、浙大这些名字大家也都知道,排名都在全国前十二十名内。交通大学后来分成了西安和上海两所,两校现在都挺好。中央大学更厉害,分成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还有七八个211大学,算下来是历史上分家最多的一所。南京大学现在也在前十,听说以前是亚洲名校。

天津大学和山东大学这些原来能进前二十,现在排不进去了,但还是985大学。厦门大学、湖南大学这些也一样,虽然没到前二十,但都是双一流大学。有个老教授跟我聊天说,解放后的院系调整对它们影响挺大的,很多专业被撤了分到其他学校。

西北大学现在很多人不知道它过去有多厉害,其实它解放前也是二十强之一。暨南大学搬到了广东,但那边有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太强,它差点掉出211。中正大学现在叫南昌大学,还是211但比以前差远了。最惨的是河南大学,历史上贡献了很多老师到外地高校,自己啥都没评上,现在才普通本科。虽然他们搬到郑州发展,但离民国时的水平还差很远。

我看资料说解放前全国大学生才几万,现在超过一亿了。这些老校打下的基础很重要,现在的发展也离不开那个时代。软科排名里交大两校分列上海和西安的第一,复旦上海第二。中央大学分出去的学校里,南京农大、河海大学这些现在都是水利农业方面的强校。

西安交大当年西迁是为了支援西部发展,现在西安科创区好多项目都有他们参与。上海交大则在张江搞了很多实验室,两校合作申请了丝路大学联盟,今年好像刚签完协议。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现在经常一起搞科研,听说他们共享实验室设备。

西北大学在陕西虽然不如西交大有名,但最近借着秦创原计划搞了一些新材料项目。暨南大学在广东主要招东南亚留学生,但本地学生还是更爱报中山大学。河南大学开封校区现在主要是历史文化专业,郑州新校区重点培养理工科,想在新区域打开局面。

山东大学文史类专业有名,但工科不如以前。天津大学在智能制造上有名堂,最近跟滨海新区几个工厂合作紧密。重庆大学现在有三个校区,主城校区和两个分校,建筑专业还是强项。

有些学校虽然没进前二十,但学科很突出。比如西安交大机械工程全国前三,东南大学的土木建筑在前十。有些分出去的小兄弟学校反而专业扎实,江南大学食品工程是国家顶尖,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天气预报技术全国数一数二。

我去南京走访时发现,很多民国建筑现在是图书馆或行政楼,学生上课也在这儿。一个老校友说以前的中央大学占地比现在南大东大加起来还大,后来拆分成好多学校。河海大学的水利馆还保留着当年的门牌号。

浙江大学现在文物修复专业很有名,最近帮故宫修古画用了数字技术。武汉大学的老斋舍本来破旧,后来重新装修成了学生宿舍,墙上还写着当年学生的名字。

这些老校有的很强,有的不行了,但都有自己的故事。教育部最近出了文件,说要保护老校历史建筑,有些地方已经开始修旧如旧。河南大学在郑州的新校区建了个校史馆,里面有好多老照片,展示他们从开封搬到郑州的过程。

西安交大西迁博物馆里有好多老师当年的行李箱,标签上写着名字和籍贯。有个箱子属于一位教授,里面还留着半包茶,说明牌上写着他在火车上一路喝到西安。

现在一些学校开始和企业合作办学,比如东南大学和华为搞了联合实验室,南京大学有阿里巴巴奖学金。交大两校在自动驾驶和航天材料方面都有新项目,中央大学分出去的学校也各自找到发展方向。

河南大学最近几年发奋赶上,和郑州大学合作建了创新园区。他们生物工程专业招了不少博士,想弥补以前的差距。不过要回到民国时水平,校长在采访里说至少还得十年。

这些老校的历史档案很多在国家博物馆,有些资料还能上网查。我看见有帖子说,民国时期学生考大学难得很,录取比例比现在高考还低。中央大学当年在南京的校区占地超过两千亩,现在拆分成的几个学校加起来才勉强赶上。

有些分出去的小兄弟学校现在比母校还厉害。比如江南大学的啤酒酿造专业在全国第一,南农大的农业技术出口东南亚。这些变化挺有意思,说明分家让资源更分散,但某些领域反而成了强项。

西北大学的地质系现在还在用上世纪的标本柜,玻璃柜门都换过几次,但里面的石头标本还是当年的。老师说有个恐龙化石是创始人亲手发掘的,现在是镇馆之宝。

解放前的20国立大学后代们各有各的命。有些站在巅峰,有些在努力爬坡,但不管咋样,他们都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根子。历史不能改变,但未来还会变,谁知道再过三十年会是啥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