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边防军就是志愿军?它还有哪些你所不知道的?
发布时间:2025-07-25 02:30 浏览量:1
关于东北边防军与志愿军的关系问题,打开网络很容易发现,将二者关系割裂开来的人不在少数。这些人认为,东北边防军顾名思义,主要是负责保卫东北边防的。加之东北边防军司令兼政委粟裕、副司令肖劲光、副政委肖华均未到任,后来的志愿军出国作战改为彭德怀挂帅。于是这些人得出东北边防军与志愿军虽有传承联系,但根本不是一回事。
帅克认为,这种观点是不成立的。这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是唯心史观的表现,是断章取义研究军战史的表现。下面,我们从五个层面论述一下东北边防军与志愿军是不是一回事,它还有哪些你所不知道的?
首先,从志愿军提法溯源上看。
不少人以为,志愿军的提法是以毛泽东主席于1950年10月8日发布的《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为分水岭的。认为在此之前称东北边防军,主要担负的是保卫东北边防的战略任务;在此之后称志愿军,主要担负的是出国抗美援朝的战略任务。这种理解,最根本的是没把东北边防军为何组建的定位搞清。
实际上,早在1950年7月7日召开的第一次国防安全会议,决定成立东北边防军开始,志愿军的提法便同时应运而生。根据当天的会议记录记载:会议不仅决定成立以粟裕为司令员兼政委的东北边防军,同时还决定:一旦边防军参战,则“改穿志愿军服装,使用志愿军旗帜”。会议记录说得非常清楚明白,不出国作战叫东北边防军,一旦出国作战则叫志愿军。只是不同战略阶段和背景的不同叫法而已。这便如同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一样,前后虽叫法不同,但部队主体却始终都是一个。
第二,从遂行的战略任务上看。
尽管最初的《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没有对东北边防军的战略任务作一个明确的概述,但通过会议纪要及后来的有关电报档案资料看,东北边防军绝不是顾名思义、一般概念意义上的边防军。如果这样理解那就太狭义、太断章取义了。试想,如果纯粹是为了保卫东北边防,以封边控边为主要战略任务,那么何须动用军委战略预备队13兵团?何须专门组建特殊的指挥班子?以东北军区为依托,全权委托军区高岗司令不就可以了吗?
显然,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下这么大决心组建东北边防军,虽以加强东北边防名义组建,但它绝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边防部队,而是最高统帅部为应对重大战事而预先编组并配置到边境地区,执行战略战役任务的野战机动军团。其主要使命是遂行未来的战略性作战任务,而非一般的边境防卫和管控任务。
第三,从指挥员特殊配备上看。
有的人认为,粟裕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兼政委,主要遂行的是保卫东北边防的任务。如果入朝作战还得派彭德怀这样的级别来。帅克觉得这样的认知太过偏颇。如果不是着眼于打大仗打硬仗打恶仗,如果不是着眼于同世界头号强敌较量。怎么会把粟裕这样一个台湾战役的主帅,突然从大东南调往大东北呢?更何况粟裕从未到过东北,从未指挥过四野的部队。
前面我们说过,如果仅是保卫东北边防,东北军区司令高岗便足够。再或者由当年当过南满军区司令的肖劲光担纲也足够。显然,主席与总理把台湾战役总指挥粟裕调过来,并让他当东北边防军司令兼政委,这个职务就是为了让他应对朝鲜半岛战事,准备与美军大打的一个特殊战略形势下的特殊岗位与特殊职务。
还有的人一看是粟裕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兼政委,加之主要指挥一个13兵团,便定格东北边防军不过是一个兵团级架构。实际上这都是根本不了解我军组织和用人原则的一种体现。我们单看给粟裕配了什么样的助手,便可大致断定东北边防军的领导架构。副司令肖劲光,是粟裕的老上级,是绝对的大将级资历;副政委肖华,则以总政第一副主任的身份担任,这样的班子配置怎么可能是兵团级架构呢?
如果粟裕任司令,肖劲光任政委,这样的班子我们可理解为一个准野战军级。那么司令政委都由粟裕一人担纲,大将资历的肖劲光和总政第一副主任肖华都给他当助手,那么可完全断定东北边防军,是按一个野战军级的架构来配备指挥班子的 。
第四,从部队的规模结构上看。
不少人认为东北边防军与志愿军不是一回事,主要就拿部队的规模力量说事。认为东北边防军兵力规模结构主要是由13兵团组成,即便是总共有25万大军,不过也就是比兵团规模略大一些。这与后来的志愿军规模还是不能相提并论。
这样理解问题,你也太低估了主席和总理这些人筹划和准备战争的高超智慧。实际上,25万东北边防军只是最初组建时的一个力量规模。主席和总理早就考虑到将来一旦与美军交手,一个兵团肯定不够。所以,在以25万兵力为基础上,同时考虑到了加强东北边防军的力量问题。我们看,两次国防会议过后,周总理便组织人员专门制定了《关于加强边防军的计划》。主要明确边防军实行一线、二线、三线部署。其中“第一线5个军15个师(除东北已集中4个军外,再调中南现在广州一个军集中东北);第二线3个军12个师,从华东调出,10月底可集中于济徐之线;第三线3个军9个师,拟从西北调出,集中时间约在年底”。以上“共准备动员部署11个军36个师,连同特种兵和后勤部队,共约70万人”。
试问,70万大军的东北边防军,可能是兵团一级力量规模和架构吗?
第五,从投入作战的预判上看。
不少人认为,一旦开始抗美援朝,一旦改叫成志愿军,肯定重新选派指挥班子。选派彭德怀、林彪这样重量级的人来指挥。实际上这都是连基本的指挥学都不懂的外行话。当初毛泽东主席三电催请粟裕就任,为什么这么强烈急迫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主席和总理他们有个紧前的战略思维,判断最早8月份便可能有作战任务。所以一方面连电催请粟裕赶紧就任,另一方面要求13兵团加紧战争一切准备,以随时应对不测。
即便是7月份、8月份北朝鲜军队打得很顺,主席在8月5日的电报中仍这样指示东北边防军:“8月内可能没有作战任务,但应准备于9月上旬能作战”,所以主席仍叫东北边防军“各部于本月内(指8月)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待命出动作战”。我们从主席立足于早打的这些战争预判上看,不难得出,东北边防军从成立的那天起,便注定了它肩负的随时准备与世界头号强敌一决高下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