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对东北解放战争的支持和援助

发布时间:2025-07-24 22:08  浏览量:1

接上一篇”朝鲜对东北解放战争的支持和援助“,再说下苏联在东北解放战争中的支持和援助。

如果说朝鲜的支持只能算是辅助的话,那在解放战争过程中苏联的支持就是全方位大规模的输出了,可以说当年中共军队从初期的挺进东北到辽沈战役的最后胜利,苏联方面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出于雅尔塔协定和与国民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制约,又体现出“隐蔽且摇摆” 的特点。因为内容可能和有些人的认知不符,为了避免有杠精出没,部分数据特意标注了资料来源。

根据1945 年 2 月,美、英、苏签订《雅尔塔协定》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苏联公开承诺 “战后支持国民党政府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使其在公开场合不得不承认国民党的主导地位,并对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提供有限的支持,避免同国民政府发生直接冲突。

但从苏联的战略规划和确保其在远东的安全利益上考虑,又必须对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的发展提供支持。所以早在1945 年 8 月与国民政府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同时,就通过党内的秘密渠道告知延安:“国民党难以控制东北,中共应抓住机会去东北发展力量”。

正是在苏联的指示和鼓励下,中共中央确定了进军东北的目标,下面就详细列举下苏联在东北解放过程中支持的具体内容。

1)战略上的指导和支持:

苏联红军在八月风暴进入东北打击日本关东军的同时,还带上了前些年退入苏联的由中共指挥领导下的原东北抗联的武装力量,在苏联红军陆续进驻东北57个城市后,安排相应的抗联人员担任各城市的卫戍副司令,其中冯仲云进驻沈阳、周保中进驻长春、李兆麟进驻哈尔滨、王明贵进驻齐齐哈尔、王钧进驻北安、彭施鲁进驻佳木斯。

于是这批东北抗联人员就以东北人民自卫军的名义开始建立革命政权,发展地方武装,协助苏联红军维持社会治安。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中共军队主力进驻东北后称之为东北民主联军的原因之一。

与此同时,驻东北苏军司令马利诺夫斯基元帅安排懂中文的贝鲁罗索夫中校为其代表,再带上抗联方面的代表冯仲云和已经到东北的中共军队代表曾克林,于9月14日乘机抵达延安。

马利诺夫斯基元帅

贝鲁罗索夫在同中央领导的沟通中转达了马利诺夫斯基元帅的四点声明,也就是苏方对共产党的军队进入东北的正式意见:

按照红军统帅部指示,蒋介石军与八路军之进入满洲,应按照特别规定的时间;红军退出满洲之前,蒋介石军及八路军均不得进入满洲;因八路军之单个部队已到沈阳、平泉、长春、大连等地,红军统帅请朱总司令命令各该部队退出红军占领之地区;未得红军允许进入满洲之国民党军队,已被红军缴械。红军统帅部转告朱总司令,红军不久即将撤退,届时中国军人如何进入满洲,应由中国自行解决,我们不干涉中国内政”。

根据曾克林的回忆录,双方私下还谈到:

希望延安派负责人去东北,以便就近协商苏军与中共军队的行动。中共军队不能用八路军的名义进入东北,在东北不能提中共领导的“自治区”,也不能说不允许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中共军队不能同苏军公开接触,不能在东北公开活动,但苏军会在暗中对共产党军队给予帮助。并转达斯大林的口信:中共军队不是喜欢农村吗,那还是到农村去吧,我们不反对。

1945年9月16日,晋绥军区又向延安反应,已经打到绥远和察哈尔地区的苏军代表克尼德涅夫将军主动联系他们,表示受苏中条约限制,苏军不能越出东北三省,所以他们要马上退出察绥地区,希望中共军队尽快来接收。还表示将来如果八路军不能抵抗蒋介石军队的进攻,还可以撤到中蒙边界,甚至可以撤到外蒙古境内。

可以说正是贝鲁罗索夫的到来,促使中共中央全面了解东北局势,为后续决策提供了关键依据。经过讨论,中共中央做出了组建东北中央局,派彭真等前往东北工作;决定抽调华中、华北解放区 100 个团的干部赴东北发展;撤出进入沈阳等城市的单个部队,转入农村,同时全力争取东北。

2)对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进行限制

1945 年 10 月,国民党军队鉴于中共军队已经大规模进入东北,要求美军协助国民党军队抢修从秦皇岛通往山海关的铁路交通,引发了苏军的不满。苏方表示在苏军撤退前不允许国民党方面提前进入东北。10 月 24 日,苏军搜查了国民党刚刚建立起来的吉林省党部等机关,并封锁了其东北行营,中断了同国民党的交涉。10月25号公开表示如果在 11 月 15 日苏军正式开始撤退之前国民党军方试图强行进入东北的话,苏军将不排除同国民党军队发生冲突的可能性。

10 月 27 日,两艘美国军舰按计划运送国民党军抵达葫芦岛试图登陆,但遭到已经提前到达的中共军队李运昌部三十一团的武装抵抗,被迫退回秦皇岛。而苏军指挥部则指示当地苏军立刻撤防,将营口、葫芦岛全部设施交李运昌部。同时苏联大使通知国民政府称,该处已无苏军,所以对那里出现的任何冲突概不负责。

基本上讲,在苏军1945年11月中旬开始从东北撤离前,国民党军通往东北的各种通道几乎都被堵死,杜绝了国民党军提前进驻的可能性。

此外在1946年10月,国民党军队在东北战场制定了“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作战方针,计划集中力量吃掉东北民主联军南满部队,再全力北上进攻北满根据地,从而夺取整个东北。根据官方史料记载,南满部队(第三、四纵队)在陈云、肖劲光等领导下进行艰苦防御。由于南满根据地狭小,机动困难,相当一部分非战斗人员、后方机关及伤员为躲避国民党军进攻,暂时转移至苏军占领的旅大地区进行休整和隐蔽。而旅大地区为苏军军事管制区,国民党军队不得进入。

3)武器与物资方面的支持和援助

作为最早入关的中共部队,据曾克林回忆,在1945年9月初所部进入沈阳后,苏军就把日本关东军在满洲最大的苏家屯军火仓库和军需被服仓库交由该部驻防。虽然9月下旬又再次收回。但该部在这段时间还是在苏军的默许下从仓库里运出步枪2万支,轻重机枪1000挺和156门各种火炮,不仅装备了自己,还将相当一部分武器支援了后续入关部队。

根据公开的史料《东北局关于苏军交涉情况致中央电》中的内容:

彭真在9月21日电告延安,说已接收到27架双引擎日本飞机和单引擎完整的战斗机70架。(《曾克林将军自述》一书中记载:“当时在沈阳附近的辽阳奉集堡机场,驻扎着日本航空军第二航空军团第四训练飞行大队,装备有重型轰炸机、九九高级教练机。大队长是林弥一郎……我军共缴获林弥一郎飞行大队各式飞机46架,飞行员17人,机械师24人,机械员72人各类地面保证人员一百八十多人及各种器件和配件。”)9月30日,彭真又电告中央称:“用各种方法得枪万余支。”31日再度电告中央:发现新的武器库搜得山炮八十门,迫击炮百余门,子弹稍多。10月4日致电中共中央称:“苏军已下最后决心,大开前门,此间家务全部交我,因我力量微小,现只能接受一部分,允许在一月内替我保存。”10月25日,东北局进一步致电中共中央,说苏军要求中共速派人接收东北工业中心城市及其各工厂,除已搬走者外,苏军都愿交给我们。除已交中共的飞机和有一个日本航空大队全部人员可用外,仅抚顺一处便有300万发弹药可交我使用。11月5日、6日再报中央称:已将从苏军处得到的一批武器,大约1,2万支步枪和300挺机枪运往急需武器的热河地区,以装备那里新到的徒手部队。而在沈阳一线,连同此前已得之武器在内,共取得步枪11万支,机枪约4000挺,各种口径炮一批。阜新一带还有武器,但数目不详,沈阳苏军已同意代为接洽。另取得通信器材一大批,小型运输机6架,火车两列。在哈尔滨则得到3、4万支步枪,数百机枪及部分炮。11月29日以陈云、高岗的名义电告中共中央称:又得“枪10万,炮300”。12月17日,东北局再告中央:又从旅顺和朝鲜得“近万步枪,百挺机枪”,苏方还提供了40余架飞机,东北局已决定成立航空学校。1945年12月30日彭真再电告中央,李运昌部赴锦州后收缴获得火炮80门,轻重机枪690余挺,步枪13200余支,手枪350余支,炮弹100余箱,子弹1000多万发、手榴弹15万个等。另外苏军还交付了原缴获日军的1.2万支步枪和300挺机枪。原东北抗联周保中部则接收了日本长春的军火库,在苏军不干涉的情况下,运出了步枪5万余支,轻机枪2000多挺,重机枪800余挺,掷弹筒500余个,迫击炮20余门,山炮5门,弹药1200余万发。

总的来说,自1945年9月下旬中共东北局赴东北到年底,所得武器数量非常可观,是东北局建立之初就能组建30万民主联军的基础,也是此后能后国民党派驻东北的精锐部队交手的本钱,为后续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此外在1946年后,苏联方面继续提供相应的武器装备。例如根据毛主席在1946年3月16日给林彪的电令《中央关于苏军撤退前力争占领长春致东北局电》,要求苏军多给武器,称应“请他们加拨枪炮若干(例如步枪十万,机关枪一万,大炮五百门),以便广泛武装东满、北满民众及我军,实现占领长春,以长春为我们的首都”的政治目标。4月20日高岗从哈尔滨回复中共中央称:苏军已确定25日撤完,今送两辆装甲车及一部分武器。并交涉同意送十万步枪、一万轻重机枪、一千门炮,答应我们进哈市后即会得到。”《高岗关于与苏军交涉情况致东北局并中央电》

1946年的四平保卫战失利退至北满后,东北局在9月和10月曾接连致电中共中央说明:只要再争取到几个月的休战时间,我们就能利用从苏军手里得到的成批大炮,很快建成自己的炮兵部队。完全可以“依国际联系建立优越武器装备的军队”。我们现在最为缺乏的,就是大批营、连、排干部以扩充部队,尤其是急需大批人“来学飞机坦克大炮”。因此强烈要求中共中央分令各区再抽调人员尽快经大连转送到北满来,以“建设数十万现代化的人民军队”。1946年9月9日《东北局关于华北战场与东北战场等问题的报告》;1946年10月19日《林彭高陈对目前形势与今后任务的意见》。

除了东北,山东的军队也得到了苏军的支援。

根据1946年5月下旬辽东军区司令员肖华电告,驻朝苏军已按约定开始经过南满辽东军区向山东的军队发送武器弹药。第一批物资有重机枪83挺,轻机枪32挺,子弹43万发,炸药1万箱,还包括一批电气材料、广播电台、印刷材料和摄影机等,已由安东通过海路运去山东烟台。6月,驻朝苏军又向山东发送步枪5000支、子弹300万发、高射机枪20挺,重机枪30挺,并有其他资材一批。7月15日到8月7日,再次运送了12145支步枪,182挺重机枪,506挺轻机枪,167个掷弹筒,7门炮,11164把刺刀,1000余万发子弹,43588发炮弹,6700发掷弹筒弹,22万斤炸药,以及500箱填装炮弹的火药等武器弹药到山东。8月下旬进一步运送了2000发山炮炮弹和50万发七九子弹,包括100多车皮的各种弹药。

鉴于所运送的物资数量巨大,中共中央命令山东胶东军区全力组织机轮船前往安东“运输物资,愈快愈好”。上述史料来源于1946年5月28日、6月15日、6月23日、8月9日《肖华致陈、黎、舒并报东北局、中央电》,

1947年苏联的援助

1947年初四保临江作战开始前夕,中共东北铁道司令部所属临江运输司令部,经由朝鲜运进来10万多支步枪和1000余万发子弹。战争打响后,又抢运了7万多吨军用物资进来。史料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第2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597页。

1947年秋,经过东北局军工部部长何长工的交涉和争取,苏军将存放在中苏边境满洲里的一大批日军重型装备,全部移交给了东北野战军,东北局组织火车拉了几天才拉完。《何长工回忆录》第427—428页。

林彪1947年12月28日给中央的电报显示,苏军在年底前向东北野战军提供了30个步兵团和2个山炮营的武器装备。林彪在电报中还要求苏联从缴获的日本或德国的战利品中再帮助提供20万支步枪,1.5万挺轻机枪,7000挺重机枪,700门重迫击炮,1000门轻迫击炮,100门高射炮,200门山炮及20个师用的通信器材。

1976年苏联出版的《苏联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卷“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条目中曾这样写过:苏联的援助是人民解放军力量壮大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4)协助中共军队在东北建立军工系统

虽然苏联在撤出东北前将日本在东北建立的工业体系中的绝大多数设备拆走运回国内。但也有许多设备是由中共军队拆走的。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军工部《三年来东北军事工业发展总结》中的记录,从1945年10月至1946年6月,军工部从苏军手里接收了沈阳地区大东区兵工总厂、文官屯坦克修理厂和孤家子火药厂等多家重要的兵工厂,拉走了30多部机器和200多吨物资。注意这只是辽宁一省,不含吉林、黑龙江。

中共军队从挺进东北一开始,党中央就指示要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武器装备和军需生产企业,而大连成为最理想地区。因为根据 《雅尔塔协议》苏军对旅大地区实行军事管制,国民党军队进不来也不敢攻击;苏军接管了当地绝大部分大中型工厂企业,工业基础未被摧毁,具备恢复生产条件;海上交通运输方便 。1946 年 9 月,肖劲光受命来大连筹划后勤工作,并据此作出在大连建立大规模军工生产基地的决策。

因当时中共缺乏技术人员和资金,1947年初东北局决定由中共旅大地委出面和苏方成为合营和合作企业,股金中方占 51%,苏方占 49%,公司利润按股金分配,且用途明确为恢复发展军工、军需工业。主要合营企业有:

中苏大连造船公司,每年能修船 30 多万吨,还能造小型船舶;中苏远东电业公司,由发电厂、玻璃厂、罐头厂等 30 多个工厂组成;中苏盐业公司,以生产海盐为主。大连建新公司(与苏联合作)

其中大连建新公司(国营523 厂)是完全的军工生产企业,由原满洲化学、大华炼钢等 6 家工厂组成,并新建了宏昌引信厂、裕华弹药厂等,合称大连建新工业公司,吴屏周和吴运铎先后为厂长。

自1947 - 1950 年,在苏联的支持下仅大连军工系统就供应给东北和山东地区军队30万套军服、23605万双军鞋、50多万发炮弹、80多万枚引信、450吨无烟火药、1200门迫击炮和各种兵工生产设备,以及其他大量军需产品以及无确定数量的收发报设备、药品等。

接下来准备写美国对国民党军队限制和封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