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警报!110多个国家发现基孔肯雅病毒,我们该如何应对?
发布时间:2025-07-23 16:46 浏览量:1
近日,一则令人担忧的消息传来:据新华社等媒体报道,基孔肯雅病毒已在全球110多个国家被发现!这一病毒正借助气候变化与跨国旅行等因素快速扩散,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
基孔肯雅热于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暴发。“基孔肯雅”这个名称音译自坦桑尼亚的土语,意思是“屈肢痛”,生动地形容了病人因严重的关节疼痛而蜷缩着身体的特征体态。
此后,它逐渐在全球范围内蔓延。近年来,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等各大洲都出现了它的踪迹。今年5月1日至7月15日,法国就已确认12起基孔肯雅热本土传播事件,共计报告30例病例,且波及以往高风险的几个南部大区,还首次蔓延到大东部大区和西南部的新阿基坦大区。
- 传播途径: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伊蚊,尤其是白纹伊蚊,是其主要的传播媒介。被感染的蚊虫叮咬人后,经过三到七天的潜伏期,感染者即可发病。
- 临床症状: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后,患者通常会突然发病,体温可达39℃,并伴有剧烈的关节疼痛,这种关节痛往往十分严重,部分患者的关节痛症状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躯干部皮疹等症状。
- 易感人群:各年龄人群普遍易感。不过,对于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病患者来说,感染基孔肯雅热有可能引发其他更严重的疾病。而且,隐性感染者也较为麻烦,他们感染后很多人没有症状,大约一周才发病,蚊虫叮咬了隐性病人再叮咬别人,就会造成病毒的进一步传播。
目前,我国口岸持续面临基孔肯雅病毒的输入风险。就在7月22日,佛山市顺德区卫生健康局通报,截至2025年7月21日,该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2471例。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发文称,广东省已发生基孔肯雅热疫情。此外,北京疾控也发布提醒,北京市偶有境外输入病例。
- 清除蚊虫孳生地:定期清理家中花盆托盘、水桶等积水处,每周至少清理1次,翻盆倒罐、清除杂物,从源头上消除蚊虫孳生环境。
- 使用驱蚊产品:家里可以安装纱窗,卧室挂蚊帐;使用电蚊香液、电蚊拍等驱蚊产品;外出时穿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涂抹含避蚊胺等成分的驱蚊液。
- 避免蚊虫多的环境:尽量避免在草丛、积水等蚊虫多的环境逗留。
- 做好健康监测:如果从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回来,要做好自身健康监测,若发现自己或家人出现发热(39℃以上)、关节痛、皮疹等症状,务必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近期旅行史,以便医生及时诊断和治疗。
- 提高防护意识:了解基孔肯雅热的相关知识,增强防护意识,在疫情高发期,更要注意个人防护。
基孔肯雅病毒的广泛传播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提高警惕,做好预防措施,共同应对这一全球性的公共卫生挑战。希望相关科研人员能加快研究进程,早日研发出更有效的防控手段,让我们能更有效地抵御这一病毒的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