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点开张8点消失!马鞍山的“潮汐摊位”火了
发布时间:2025-07-23 05:21 浏览量:1
在城市治理中,地摊夜市的管理一直是矛盾集中的难点领域。如何平衡民生需求与市容秩序?便民和有序如何兼顾?城市治理的这道难题,正在我市找到破解之道。
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市城管局主动查摆问题,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倾听市民心声,办好为民实事,举一反三促进一类事的解决。市城管局聚焦群众需求,坚持“条块结合、以条促块”,健全协作联动机制,引导发挥各级城管部门主动性,在中心城区一面打造“潮汐式摊点群”,一面建设“品质夜市”,积极探索满足群众需求与市容秩序管理的平衡点,变“被动处置”为“主动服务”,既留住了城市的“烟火气”又提升了群众“幸福感”。
在黄梅巷这条800米长的背街小巷,变化悄然发生。黄梅巷曾因周边佳山路农贸市场拆除而成为一些流动菜摊的聚集点。由于经营时间不固定、垃圾杂物清理不及时,给周边居民和商户带来了不少困扰。针对这一问题,市城管部门精准施策。花山区湖东路街道综合执法中队经过调研,选择在大北庄85栋附近的一条道路设置黄梅巷早市“潮汐摊位”。
如今的黄梅巷早市,早上5点就热闹了起来,现场秩序井然。“潮汐摊位”上,各色蔬菜整齐码放,青菜叶还挂着晨露,摊主们安心守着摊位经营。“现在卖菜比以前方便多了,不用到处跑,老顾客也容易找到我们!”摊主徐新梅说。
“块上发力”离不开“条上支撑”。市城管局通过建立市级主导、区级主推、主动融入的工作机制,把“条”的工作主动融入属地办事处的“块”里面,形成了“条块结合、块抓条保、以条促块、以块保面”的良好局面。
市城管部门制定《关于在主城区设置“潮汐式摊点群”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按照“疏堵结合、便民利民、统筹安排、分类指导、规范设置”的原则,根据现实条件科学规划,试点建设“潮汐摊区”,允许流动摊贩经营,实行定时、定点管理,确保摊贩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经营活动,时间一到立即收摊,既保障了市场活力和秩序的统一,又能满足市民消费、商户经营、城市管理的三方需求。
同样的治理智慧也照亮了夜市。现在的“师专1958”美食街区和体育路夜市每晚人流如织,过去这两处也曾面临流动摊贩占道经营、秩序混乱的问题。
我市利用闲置地块建设成规模的集中摊点,通过租金减免、让利等方式,引导周边流动摊点入驻,实现商户愿意进、市场有人气、经营不扰民。体育路夜市首批规划建设了283个固定摊位,通过广泛宣传,原先在安工大东校区北门沿街占道摆摊的所有商户愿搬尽搬,经过一年的经营,带动近千人就业创业。参照这一模式,我市又借势打造“师专1958”美食街区,规划摊位数151个,成为一条汇聚了本地特色小吃、网红美食、各地风味美食以及文创潮玩的花园式特色街区。
治理成效写在百姓口碑里。市民李忠婷告诉记者,现在来夜市消费既放心又舒心,夜市成为众多年轻人的打卡地。
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市城管局将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多元共治”的原则,因地制宜优化摊群点经营管理制度,强化环境卫生、配套设施等服务保障,持续畅通群众监督反馈渠道,探索建立“城管+”部门联动机制,推动摊群点管理精细化、服务人性化、治理社会化,努力实现民生需求与市容秩序的平衡。
摊位“规范值”拉满,城市“烟火气”满格。我市用“条块结合”的治理智慧,让街头巷尾既有生机又有秩序,绘就了民生与城市共荣的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