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女汉奸金翠娥投靠日军,坏事做尽,丈夫是东亚商会会长
发布时间:2025-07-21 17:53 浏览量:1
1938年的天津卫,曾有个叫金翠娥的女人,总穿着一身合体的旗袍,踩着锃亮的皮鞋,身后跟着两个挎枪的日本兵。
街坊们见了她,要么低头快步走开,要么往地上啐口唾沫——这个曾经的绸缎庄老板娘,成了人人唾骂的汉奸。
金翠娥的丈夫王敬之,是当时天津“东亚商会”的会长。这所谓的商会,名义上是中日商人合作,实则是日军掠夺华北物资的工具。
王敬之早年留过学,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日军占领天津后,他主动找上门,靠着“协助维持地方经济”的名义,当上了这个傀儡会长。
起初,金翠娥只是跟着丈夫出席一些日方举办的宴会。她见过日军在街头殴打小贩,也听过邻居哭诉儿子被抓去做劳工,但那时的她总觉得“只要自家安稳就行”。
直到1938年春天,日军为了控制天津的棉布市场,要强行“收购”全城的绸缎庄,王敬之负责牵头这件事,金翠娥的态度彻底变了。
那天,几个绸缎庄老板找到王家求情,说要是被日军低价收走存货,全家老小都得喝西北风。
金翠娥隔着屏风听见了,却冷笑着对丈夫说:“这些人就是不识时务,现在是日本人的天下,跟他们硬顶有什么好?咱们帮日本人办好这事,以后好处多的是。”
没过几天,金翠娥竟主动跟着日军去“劝说”那些不肯配合的商户。
有个姓周的老板不肯开门,她站在门口叉着腰骂:“周老三,别给脸不要脸!你家儿子在北平读书吧?要是不听话,我让日本人捎句话,他这辈子都别想回家!”
那老板看着她狰狞的样子,气得浑身发抖,最终还是打开了门。
这事之后,日军觉得金翠娥“办事得力”,让她负责管理一批被强征来的妇女,给日军缝制军服。这些妇女大多是逃难来的,吃不饱穿不暖,稍有怠慢就会被打骂。
金翠娥却对日军说:“这些人就是贱骨头,不给点颜色看看不会听话。”她每天拿着鞭子巡视,谁做得慢了就抽一鞭子,还克扣大家的口粮,把省下的米面偷偷拿回家。
有一次,一个年轻妇女因为孩子饿得直哭,想偷偷藏块干粮,被金翠娥发现了。她不仅抢走了干粮,还把妇女的孩子抱走,说要“交给日本人管教”。
那妇女跪在地上磕头求饶,额头都磕出了血,金翠娥却笑着说:“早听话不就没事了?”最后还是其他妇女凑了几块钱塞给她,才把孩子赎回来。
街坊们背后都叫她母老虎,说她比日本人还狠。有人劝她:“金翠娥,你也是中国人,积点德吧。”
她却嗤之以鼻:“中国人?中国人能给我带来什么?看看我身上的料子,头上的金饰,哪样不是托日本人的福?”
她的丈夫王敬之,虽然名义上是会长,但很多脏活累活都让金翠娥去干。他对外装出一副身不由己的样子,暗地里却靠着倒卖军用物资发了大财。
夫妻俩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成了日军在天津的得力助手。
1943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对华北的物资掠夺变本加厉。金翠娥又帮着日军在郊区强征土地,建立军粮基地。
有个老农不肯让出祖辈传下来的菜地,她就让日军把老农的房子烧了,还放话说:“谁敢挡皇军的路,就是这个下场。”
那时的金翠娥,早已被权力和利益冲昏了头脑。她穿着日本和服去参加“中日亲善”大会,对着日本军官鞠躬哈腰,说自己“深明大义,愿为大东亚共荣出力”。
她忘了自己小时候听爷爷讲的甲午战争,忘了父亲教她写的“精忠报国”四个字,眼里只剩下眼前的荣华富贵。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的消息传到天津,金翠娥正在家里清点财物,准备跟着日军逃往东北。
听到消息的那一刻,她手里的金镯子哐当一声掉在地上,脸色惨白。王敬之当天就被愤怒的民众抓住,游街示众时,有人朝他扔石头,骂他卖国贼。
金翠娥想化妆逃跑,却被曾经被她欺负过的妇女认了出来。大家把她围在巷子里,你一拳我一脚,有人扯烂了她的旗袍,有人啐她口水。
那个被她抢过干粮的年轻妇女,指着她骂:“你也有今天!你还记得我儿子饿得直哭吗?”
最终,金翠娥和王敬之被国民政府逮捕。在审判庭上,她哭着说自己是“被丈夫逼的”,但当那些被她迫害过的人一个个站出来作证时,她再也说不出话来。
1946年,两人因汉奸罪被判处死刑,执行那天,天津街头挤满了人,大家看着囚车经过,没有同情,只有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