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甲午海战后的历史功过与人生结局

发布时间:2025-07-16 23:12  浏览量:1

1894年9月17号,黄海鸭绿江出海口大东湾海面,号称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清朝的北洋水师镇远号铁甲巡洋舰观察兵突然发现,东面漫天黑烟滚滚,一支庞大的日本舰队正在高速开来。

12点50分,双方舰队相距5300米。北洋水师旗舰定远号,发现这已经在射程之内了,首先开炮。“嗵!”这炮没打中日本人。巨炮掀起的风浪和后坐力,反而把自己军舰上的舰桥掀飞了。这是一个非常不吉利的开端,后面的结果,很多朋友已经知道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北洋水师在中日两国宣战一个半月之后,却在最容易发生战斗接触的海面航行当中,只准备了半个基数的弹药。你是打还是不准备打呀?瞄得准准的鱼雷,从日本的巡洋舰下面穿过,没有动静。原来,鱼雷的深度置定发生了错误。还有那直接命中了日本军舰锅炉房的炮弹,“嗵!”没爆炸。

黄海海战打到最后,日本联合舰队发布命令,说各自为战,分别追打溃不成军的北洋水师。如果太阳晚一个小时从海面落下,北洋水师就要全军覆没。

这一天是北洋水师倒霉的日子,也是清朝国运最低谷的日子。当然,最最痛苦的,还不是那个60大寿被搅了清净的慈禧,而是李鸿章。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一生心血打造的军队毁于一旦。他怀揣天大的委屈,还得替朝廷收拾残局,委身去和日本签订屈辱的不平等条约。

图片来源于网络

1823年2月15号,李鸿章在安徽合肥出生。他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被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李鸿章一生中参与了一系列的重大历史事件,包括平定了太平天国和捻军的叛乱,甲午战争,还有洋务运动。

李鸿章25岁的时候考中进士,被钦点进翰林院学习。从此之后,李鸿章做官就跟坐飞机一样,不到5年的时间,官升7级。但是在1858年,35岁的李鸿章辞去了北京的官职,来陪曾国藩吃饭。奇怪了,辞官吃饭?对,陪吃饭。曾国藩是儒学大师,也是政治家、军事家。他有个习惯,和幕僚吃饭的时候喜欢围座谈论,讲学、讲经济、也讲为人处事。每次陪曾国藩吃一顿饭,李鸿章都受益匪浅。所以这饭先吃饱了再去吃,不然光看不能吃,不能动筷子,饿呀。

图片来源于网络

1861年,太平天国调集重兵包围上海。李鸿章率领的9千淮军大胜太平军10万人,从此李鸿章的官越做越大。

第一个大型军工厂:江南制造总局第一个通信企业:天津电报总局第一家煤矿:开平矿务局第一个海军基地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天津武备学堂当然还有开篇说的那个,第一支近代化舰队:北洋舰队

任何一项拿出来都是了不得的事情,足够一个人炫耀一生、炫耀子孙后代的事。

美国总统格兰特是李鸿章的好朋友,他认为李鸿章是当时世界上四大首相之首,与英国首相、法国总理,还有著名的德国宰相俾斯麦齐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特别地敬重李鸿章,他还不算这四大首相之列。他认为,大清唯一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就是李鸿章。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贬斥李鸿章的人认为他代表清政府,签下了《越南条约》、《辛丑条约》、《马关条约》30多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大多数不平等,所以说他误尽苍生。可是一个鸿儒,面对一个礼乐崩坏、体制腐朽的没落王朝,他能做些什么呢?

甲午海战后李鸿章去日本马关谈判,被日本浪人打了一下,正好打在了脸上。三天之后,李鸿章头裹白纱布,还渗着血,又坐在了谈判桌前。当时世界舆论哗然,开始谴责日本。然后李鸿章还说:“你看老夫这条命能替大清朝换回来一亿两白银吗?”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当场答应:“值!值!值一亿两!”

图片来源于网络

1896年,74岁的李鸿章出使欧洲,回国乘坐华盛顿号巨轮。本来是要在日本横滨港换另外一艘船才能返回中国的。日本天皇和首相伊藤博文知道李鸿章过来了,希望能够行使外交礼仪。天皇和首相在港口、在岸边等着李鸿章。李鸿章誓死不再踏入日本国土一步。随从只好在两艘轮船之间,他本来要停港下来的,他不肯下来,在两艘轮船之间搭了一块大木板子,让李鸿章从一艘船走到另一艘船上,这么转船回国的。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两个月后,李鸿章病逝于京师贤良寺。李鸿章想不到的是什么?是美国人。美国人把他签下的那个赔款,一转,转成了中国留学生的教育经费。当初李鸿章还跟美国人说咱们大清朝没这笔钱搞教育。美国人希望通过教育,让中国摆脱自闭关落后,走进现代文明。美国人这笔庚子赔款培养出了中国20世纪初一大批有真学问、有骨头的知识分子。真不知道,李鸿章在九泉之下是悲是喜。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李鸿章去世了,但他的故事还没有完。李鸿章一生敬重包公,希望死后能陪伴包公。于是就按照遗嘱,埋藏在安徽合肥郊区,跟包公墓非常近。为清朝搞洋务运动,为这个国家民族弄了那么多产业的人,那自己多少应该挣点钱吧?现在人就这么想。很多人就打李鸿章墓地的主意,看他墓里存了多少钱。但是一直不敢动,一直到了1958年的时候,李鸿章被定为了卖国贼。然后合肥市肥东县革委会当时把那个钢铁厂规划在李鸿章的墓地上。当时不是全国都在建高炉嘛,建到李鸿章坟上了。大家干劲十足。“砰砰砰!”几下子把棺材敲开了。

李鸿章和赵夫人的遗体依然保存完好。想发财的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个棺材打开了,里面只有一副眼镜、一块怀表、一个拐杖。唯一值钱的是,把尸体翻起来,底下北斗七星的形状,摆着七枚金币。不知道是出于啥也没捞着、没油水、出于愤怒,群众用绳子栓着李鸿章的尸体,挂在拖拉机后面游街,直到骸骨散尽。

当年李鸿章和伊藤博文是中日两国总理,东亚双雄。从天津相识开始,两个人开始了十年的书信往来,还算是忘年交。第一次与伊藤博文对话的时候,清朝当时强于日本,李鸿章说话很有底气的。我们搞的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是根本之道。伊藤博文说,清朝如果不改革势必落后于日本,而且一针见血地指出,清朝的军事发展不是说买枪买炮就行,你得改变你的军事思想和军事制度。在日本,天皇跟百姓一起少吃一顿饭,发展教育、发展海军。内耗、官场斗争,你说太后和皇帝信任你吗?别逗了,就害怕你拥兵自重。

图片来源于网络

10年后,甲午海战结束了,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第二次对话,这次没什么好说的,过来是求人签和约的。两人在一起看艺伎表演,品尝清酒。李鸿章哪有心思喝酒,低头求和,只能是求情说,少赔一点,给我留点回家路费吧。老人说出这样的话,多辛酸啊。

第三次,两人再次对话。伊藤博文提出了变革必须是阶级性、制度上、根本上的。改革要做到公平、公正,是全社会人参与的。这要触及‬很多人的利益,看你敢动不敢动。说李鸿章你这个忠君爱国,到底是忠君还是爱国?还是忠君多爱国少呢?李鸿章精熟于官道,保全自己。无奈这个制度从根上已经烂掉了。你要真爱国,就不能不动这个制度。忠君,你忠于这个体制就是卖国。李鸿章改变得了这个体制吗?李鸿章改变得了自己吗?

2002年,合肥市政府重建了李鸿章的享堂‬。享堂‬院子里有一棵百年广玉兰。这怎么回事呢?是1884年中法战争之后,仗打赢了,慈禧太后很高兴,向淮军参战有功人员赏赐了一人一棵树。李鸿章的院子里这一株,长得高达参天,花开惊艳,满园生香。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历史上的今天,李鸿章,大厦将倾独木难撑,夕阳虽好已近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