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温常在零下20°左右:房檐下挂满一米多长的冰柱子

发布时间:2025-07-16 02:38  浏览量:1

冬温常在零下20°左右:房檐下挂满一米多长的冰柱子 ‖老家许昌

文‖李群成

“立正—!”“稍息。”“向右看—齐!”这些看似简单的口令,却是每一个新兵刚入伍时的必修课,也是部队做到整齐划一、纪律严明的基础。对于部队各级干部而言,要带好队伍,就必须不断强化队列和纪律训练。(想看看本文作者李群成老师写的其它美文?欢迎点击以下链接:重回母校许昌县二高:跨越60年的眷恋与重逢

1976年元旦过后,68军组织了一场全军性的机关干部队列集训。军、师、团三级司政后机关均派人参加,训练结束后将作为骨干,负责本单位的队列训练任务。张平副军长担任训练队的总指挥,作训处韦在涛副处长具体负责培训的组织安排。当时我在军司令部机要处工作,处里安排我参加此次集训,地点在吉林省敦化市203师608团的营房。

报到后我们才知道,敦化位于长白山山脉,是有名的风口,也是吉林省最为寒冷的地区之一。一到冬季,每日气温通常在零下20°左右,有时甚至会低于零下30°。在内地,人们常用“和风细雨”来描绘风的柔和、雨的细腻,而在敦化,风却像尖锐的锥子,能直直刺透骨髓;又如同冻得硬邦邦的羊肉,坚硬无比,仿佛能切割成薄片,像刀子一般划伤肉身。

我们部队于1975年7月调防至吉林不久,为支援地方经济建设,按照上级命令,608团除留极少数人员看管营房外,全建制被抽调到吉林省的一个国营林场砍伐木材。由于留守人员稀少,营房疏于管理,不少门窗遭到损坏。我们入住后,即便开启暖气,凛冽的寒风仍不断灌进屋内,室内外温度几乎没有差别。

房顶阳面的冰雪,在午间阳光的照射下也会短时间融化,并顺着房檐向下边流淌边冻结成胳膊粗细的冰柱子,条条都会超过一米。

室内冲水式厕所还算好,室外的简易厕所就十分糟糕了。白天最高气温也在零下十几二十几度,小便池周围的尿渍,慢慢结成里高外低的冰面斜坡,人踩上去极易滑倒摔伤。小便池越滑,人就越不敢靠近,导致那滑溜溜的斜坡不断扩大,有的甚至延伸到了门口。室外的水管都包裹着厚厚的稻草,还得拧开一点让水保持流动,否则就会冻裂。

训练队按照连队战士的标准要求我们,每次用过的湿毛巾,要折叠成豆腐块形状放在口杯上,没过多久就会冻成硬块,如同砖头一般。洗脸水、洗脚水从大池子里打出来时,都是连水带冰块。洗脸时,得先把毛巾泡在脸盆里几分钟,边泡边用手慢慢掰开,擦脸时,毛巾上的冰碴把脸刮得生疼。

穿着大头鞋,脚被捂得又臭又难受,可天实在太冷,每天洗脚根本受不了,只能隔几天洗一次。洗脚时,先把水撩到脚跟上,用力搓揉后,再慢慢把整个脚放进水里。洗完必须立刻擦干,防止冻伤。

晚上睡觉不能单人睡,我便和炮兵处的王绪岭参谋轮流睡一个被窝。身下除了铺上我们两人的褥子,还得再铺一件皮大衣。身上盖两床被子,再把一件皮大衣盖在上面,连皮帽子都得反扣在头上。

部队干部战士中流传着一句话:“当官不当司务长,当兵不站二班岗”。司务长负责连队伙食,众口难调。在这冰天雪地的大东北,好不容易把被窝暖热进入梦乡,却要冒着严寒起来站岗,其中滋味可想而知。更何况参加这次集训的都是多年不站岗的机关干部,平时舒适惯了,哪里吃过这样的苦。但集训队要求我们按照连队战士的标准来接受锻炼,即便心里有怨言,也只能默默忍受。

集训开始的那几天,正值农历腊月初。天空虽无月亮,可大地被白雪覆盖,白茫茫一片,把整个天空映照得亮堂堂的,然而气温却低到了极点。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号准时响起,200多名参训人员必须在10分钟内迅速起床打好背包,全副武装到操场集合、跑操。

刚出门时,即便穿着“四皮”(皮大衣、皮帽子、皮手套、皮大头鞋),还是冻得浑身发抖。跑上一两分钟后,又会浑身冒汗,每个人头上就像刚揭开的热蒸笼。浑身被厚厚的“四皮”裹着,热量散发不出去,里边湿透了的衬衣紧紧贴在身上,真是要多难受有多难受。我们围着操场跑十几分钟后,全体停下来进行队列讲评。

604团副团长窦忠臣担任我们的大队长。他站在队列正前方,张副军长站在他旁边七八米处。窦副团长喊口令整好队列,向张副军长报告后,开始讲评。可他讲不了几句,我们就又被冻得浑身打颤,上下牙齿不停地打架。要是他讲评时间稍长一些,大家忍不住就会不停地小声抱怨。

有一天,敦化地区气温骤然降至零下三十五、六度,电线杆上温度计里的水银汞柱,都被冻得断成了三截。

根据课程安排,当天下午全体学员集中在大操场,进行步枪操枪训练。

我们请604团一个步兵连的班长为大家做示范、讲解。他讲解时双手戴着皮手套,可做操枪示范时,因皮手套太厚无法操作,便脱去皮手套,只戴了一双白色线手套。就做了短短几分钟的操枪示范动作,第二天上午我们再见到他时,他的两只手已缠上厚厚的纱布,冻伤的手也用绷带吊在了胸前。

如今,这次集训已过去将近五十年。它如同清晨逐渐隐去的星斗,随着日光渐盛而慢慢远去。只能凭借我手中的笔,将这些渐渐消逝的记忆,从时光深处打捞出来,再次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2025年7月

另:当年的美好时光哪去了?那些曾经影响我们生活的风物为何慢慢无影无踪?为留住更多渐行渐远的消逝的老建筑、老寨、歌谣、现象、老行当、童年游戏等,“老家许昌”汇编了资料《消逝的风物》,希望留住那些影响了几代人的记忆。该资料长约29厘米,宽约21厘米,厚3厘米,重约3.2斤,50余万字,496页,全彩印刷。数量不多,欢迎留言咨询……


【作者简介】李群成,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书法、美术作品多次入选(获奖)中国书协和河南美协的展览。在报刊及互联网发表散文、艺术理论、评论、随笔180余篇40多万字,诗词(楹联)数百首。出版有《李群成书法作品集》《崛起中原—中国当代书法名家李群成》《春诵秋吟·李群成诗词楹联集》《沃野颐真·李群成诗词集》《尘封的岁月》。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