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专版推介滨湖“山水东路科创谷”

发布时间:2025-07-16 00:35  浏览量:1

近日,“无锡滨湖:山水东路科创谷 环太湖创新之眼”专版在人民网正式上线。专版以《山水东路科创谷 环太湖创新之眼》为题,围绕“科”味最浓的山水画廊、“创”意最盛的锦绣缎带这一主题,采用图文等形式,展现山水东路科创谷创新发展的方方面面。

“科”味最浓的山水画廊

“创”意最盛的锦绣缎带

↓相关内容如下↓

雪浪山麓、长广溪畔,全长11.8公里的山水东路犹如一条项链镶嵌在太湖之滨。以这条路为中轴线规划建设的山水东路科创谷,是全市“科”味最浓的山水画廊、“创”意最盛的锦绣缎带,一批批场景的新体验、人文的新荟萃、科创的新生态,在此萌动蓬勃,为无锡市培育新质生产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提供有力支撑。

科创谷北至双虹桥、鼋头渚,东至金石路、缘溪道与五湖大道,南侧以太湖岸线为界,西侧以军嶂山山脊线为界,总面积40平方公里,核心区为4平方公里。这里不仅有美丽的山水风光,更集中了江南大学、东南大学无锡校区、中国船舶七〇二所、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航空工业雷华电子研究所、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等滨湖区80%以上的科教资源,拥有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海空天核心装备、数字影视文化三大核心产业为主导的高科技企业3000余家,“奋斗者”号、“蛟龙”号载人深潜器、高端机载多功能气象雷达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都是在这里诞生的。

“山水+科创”的独特优势,助力滨湖成就了省内独一份的院所经济。今年1—5月,全区院所经济入库税收达3.8亿元。

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生态宜居是当下吸引人才、集聚创新要素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作为无锡为数不多将科教、山水、产业三大资源汇集一隅之地,山水东路科创谷在加速布局高能级创新平台的同时,也在加快推进完善山水东路沿线各类配套设施,分路段、差异化打造创意场景,全速推动科创谷建设快出形象、早见成效。

太湖植物园

位于科创谷最南端的无锡太湖植物园,立足太湖流域独特的自然禀赋,深入挖掘江南、太湖、无锡以及红沙湾历史底蕴,在诗意山水中体现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项目规划面积约142公顷,分两期实施,一期启动区打造了翠驿听泉、玉裳舞春、泓湾夕照、东篱撷秀、野隐观澜、紫阳盈夏、芳茗望湖、醉红映山8个精品主题区和乡土瓜果园、宿根花卉园、海棠专类园、苔藓专类园、绣球专类园、樱花茶园、槭树杜鹃园7个精品专类园,已成为山水东路科创谷文旅配套的重要组成部分。

尧歌花海

今年春节后,尧歌里片区迎来新一轮改造提升。3.8万平方米的尧歌花海率先绽放,与太湖植物园、南码头公园构成四季花海矩阵,成为科创谷的绝美生态“封面”。同步焕新升级的军嶂古道新入口,新增“军嶂山秘境”“观景谷”等主题标识,结合照明亮化、景观提升等工程,让这条千年古道、慢行游径焕发江南水乡新韵。

古道入口不远处,尧歌里旅游综合驿站的重要组成——溪流涧道、星空营地等景观载体正加紧建设。未来,这片家门口的“旷野”将引入山麓书局、山野餐厅等新业态,策划山地徒步、小乡村漫步等主题环线,打造多元场景,满足市民游客的消费需求。

绿波美术馆

科创谷文旅新IP绿波美术馆是一座集艺术展览、文化交流、研学休闲于一体的复合空间。前身为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向阳茶厂,改造盘活后既可观赏油画的斑斓多彩,又能静下心来细品琉璃的冷峻高雅。倘若还有兴致,不妨去临近的湖边雅室坐坐,喝一杯咖啡、品一品香茗、追一场落日,感受诗意栖居的山谷生活。

长广溪国家湿地公园

作为科创谷重要的生态资源,长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廊道示范段项目位于山水东路科创谷腹地,项目总投资约1亿元,北起高浪路,南至震泽路,东至缘溪道,西至山水东路,全长2公里,总面积约80公顷。项目结合湿地公园现状,在对现有的植物群落进行梳理与修整的同时,持续对湿地及河道环境展开全面整治,加速构建更为开阔的视线通廊,让湿地公园的优美风光得以充分展现。项目建成后计划招引绿色环保、科创高新、文旅演艺等优质企业品牌,力争将公园打造成生态、休闲与文旅深度融合的滨水文旅示范基地。

南码头公园

公园位于滨湖区缘湖路与缘溪道交叉口,占地面积约为4公顷。公园根据不同种类植物营造划分为时光林、生活林、休闲林、耕云草地、浪漫花丛和共享花丛六个片区,将自然意境浓缩于方寸之间。秉承“四重景观”理念,以常绿乔木为基底,搭配落叶树、彩叶树与花灌木,形成“春有繁花、夏享绿荫、秋赏彩叶、冬见苍翠”的全季生态景观。

江苏省锡中滨湖分校

继金桥红沙湾实验学校启用后,省锡中滨湖分校将于今年9月迎来首批学子,至此,科创谷片区形成了覆盖全学段的优质教育矩阵;山水·蟠珑、山水·云溪里两个高品质住宅项目的奠基开工,回应了无锡人对高端人居形态的多种想象。

地铁五号线唐城站

眼下,随着地铁五号线唐城站启动建设,轨道、公路、慢行等多维立体式交通体系正在科创谷逐步融合,不仅为已入场的科研人员提供通勤便利,更串联起沿线生态景观与科创载体,以期实现更多人群的导入。

未来,山水东路科创谷将继续按照“一路两园多节点”的规划布局进行建设,“两园”即南泉科技园、大学科技园,“多节点”即太湖植物园、太湖湾车联网创新中心、长江江豚保护中心、江南大学科技园等,并以“院所经济、数字经济、低空经济”为产业主导方向,精准实施产业项目、科研机构和优质人才导入,全力把科创谷打造成具备“高创新度、高集聚度、高标识度”的“太湖之眼”。

作为春晚无锡分会场之一,滨湖凭借雪浪山、鼋头渚、拈花湾等江南胜景,稳稳接住了春晚带来的巨大流量。无论是山水东路顶端的鼋头渚,还是位于科创谷片区的雪浪山,都实现了今春旅游热度的持续攀升。作为央视春晚无锡开场的第一景的“天空之境”,假期接待游客数量同比增长25%,为滨湖文旅开了个好头。

滨湖山水资源的独特魅力,让人愿意常来常往,但如何深度吸引他们,将“流量”变为“留量”?滨湖正积极打造让人才近悦远来的“生态圈”。

构建最优湖湾“人才生态”

2月28日,“滨湖2.0人才卡”发布,服务内容涵盖行、游、医、娱,美好幸福生活轻松获得;4月4日,全市首批人才友好型商户亮相滨湖万象汇,人才餐饮消费可享7.7折优惠;4月19日,2025滨湖区首批人才“购房券”正式发放,最高补贴30万元……从这些重磅动作中可以窥见,滨湖从住房、消费、服务等人才最基本的需求出发,正在全力构建衣食住行全覆盖的最优湖湾人才生态,助力最美湖湾成为人才“梦想港湾”。

PART.01

购房券:最高补贴30万元

安居,才能乐业;住得舒心,才能激发创新活力。滨湖区人才“购房券”不仅包含最高30万元“购房券”,更配套了交房验房、装修设计、开荒保洁等后续配套服务,助力人才“安居”更“安心”。

滨湖区发布的人才购房券实施细则明确,在滨湖就业创业,连续正常缴纳3个月及以上社保或个税的大专及以上人才购买指定房源,按照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学历,分别提供5万元、10万元、15万元、30万元的一次性购房补贴,用于在滨湖购买首套住房或第二套住房时抵扣首付。政策有效期至今年12月31日。

统计数据显示,近3年内滨湖已筹建万套人才安居住房,品种涉及人才商品房、产业园区配套人才房等多种房源,在构建人才安居“湖湾体系”和打造人才安居“滨湖样本”的同时,持续助力“无比爱才·锡望您来”城市引才品牌的打造。

PART.02

优惠券:餐饮消费可享7.7折

人才住得安心,消费也很省心。

由市委人才办联合蠡园开发区推出的全市首批人才友好型商户亮相滨湖万象汇,各类人才在消费时只要出示无锡“人才码”,即可享受包括比星咖啡、爸爸糖、楠越河和粉等37家知名餐饮商户7.7折优惠,同时还提供免费停车服务,满足人才多样化消费需求。

作为无锡首条“国字号”商业街,位于湖滨商业街中段的蠡湖科研大厦集聚了企业54家,员工超千人。为了更好服务人才、助企发展,商业街在大厦一楼引进了滨朋小屋咖啡,只要出示“无锡人才码”,就能享受8折优惠。

人才服务不断延伸,人才招引方式也在不断创新。2025滨湖区“青见滨湖”研学暨青年工程师实训周活动期间,来自全球的高校学子在滨湖免费体验七天六晚深度研学,并获得300元景区门票、500元美食消费券和最长14天青年驿站免费入住等交通、食宿和旅游服务,吃、住、行加求职,滨湖一键全包。

PART.03

人才卡:行游医娱全覆盖

“滨湖2.0人才卡”服务内容涉及行、游、医、娱四个方面,将国内服务拓展至全球,真正实现“一卡在手,生活无忧”,让人才轻松获得更美好的幸福生活。

在交通服务上,滨A、B、C类人才和经区人才工作联席会议认定的“急需紧缺类”人才,可享受由第三方提供保障的全球700个机场和240个高铁站贵宾通道服务。

在园林旅游上,滨D1类以上人才和经区人才工作联席会议认定的“急需紧缺类”人才,可免费游览市、区重点景区,包括灵山胜境、拈花湾、央视影视基地、无锡影都、九龙湾花彩乡创园、龙寺生态园、雪浪山及“园林一卡通”覆盖的鼋头渚、锡惠公园等景区。

在健康保障上,滨D1类以上人才和经区人才工作联席会议认定的“急需紧缺类”人才,可享受由第三方提供的全国超700家医疗机构就诊优先预约、住院绿色通道等服务。滨A类、B类人才到市卫生健康委指定医疗机构就诊的,在专家诊疗等方面享受绿色通道,优先安排,医疗机构指派专人服务。每年组织滨B类以上及经区人才工作联席会议认定的“急需紧缺类”人才开展健康体检、休假疗养。

在生活服务上,滨D1类以上人才和经区人才工作联席会议认定的“急需紧缺类”人才,可通过合作银行提供的“一站式”线上服务平台,享受餐饮、商超、交通、亲子、金融、影视、健康等优惠服务。

新增服务主要包括:1.生活消费类,全市知名餐饮9折;2.商圈服务类,万象城、万象汇、大东方等主流商圈,享受950元团1000元优惠;3.节日庆典类,根据时间节点,不定期推出活动套餐。

在人才集中的山水东路科创谷,还设立了一个集环境美、效率高、体验佳于一体的“滨湖人才港”,人才港整合全区12项政务服务事项及财务、法律、金融、科创等公共服务,推动“一窗受理、并联审批”,全力打造“15分钟人才朋友圈”和“10公里人才生活圈”,让人才在这里轻松实现服务“一键享受”、供需“一网对接”。

打造最强湖湾“人才特区”

为推进山水东路科创谷建设,一个集环境美、效率高、服务优、体验佳于一体的“超级综合体”——“滨湖人才港”2024年8月正式亮相,它以“满足人才的实际需要”为根本,以注入“人才最喜爱的要素”为导向,整合全区12项政务服务事项及财务、法律、金融、科创等公共服务,通过串联改并联压缩审批时限,推动“一口受理、并联审批”,全力打造“15分钟人才朋友圈”和“10公里人才生活圈”,让人才在“人才港”轻松实现服务“一键享受”、供需“一网对接”。

“人才港”解决了人才的创新、生活需求,科创谷国际人才社区则为人才打造了一个个温馨的“家”。首个国际人才公寓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6万平方米,提供标准一室、一室一厅、两室一厅等多种户型676套,围绕青年人才居住、生活、成长的需求,还构建了一个包括健身房、休闲娱乐区、茶歇区等配套功能的2000平方米共享空间。

当前,滨湖正锚定目标,全力打造科创谷“人才特区”,并以政策为牵引,发布《关于打造山水东路科创谷“人才特区”的若干政策举措》《滨湖区关于更大力度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十项措施》,全方位鼓励科研人才、青年人才自主创业。

正如春晚舞台上《无锡景・家国情》的节目开篇所展现的那样,“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叶聪化身“升帆手”,向世人展现出无锡儿女的拼搏精神与家国情怀。在滨湖、在山水东路,“似水江南”的柔美与“硬核科技”的刚劲交相辉映,形成湖湾深处的澎湃动力,吸引全国各地高层次人才纷至沓来。

在山水东路科创谷,“山水”是优势、“东路”是区位、“科创谷”是资源富集的体现。

作为科创谷的内生底色,大院大所赋予其深厚的创新底蕴。长期以来,滨湖把牢科创谷创新策源的总体定位,以“院所经济”为核心,主动靠前承接、放大科教资源溢出带动效应,精心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科创标识。

推动产学研平台建设

以中国船舶七〇二所、航空工业雷达所、无锡先进技术研究院、江苏省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研究院等为核心的深海装备技术产业园、民用航空电子产业园、申威信创产业园、智能网联汽车信息终端及大型产品实验测试基地等一批园区载体正从科创谷拔地而起。同时,东南大学无锡校区新质生产力创新中心、太湖湾车联网创新中心(智能汽车运行安全检验中心)等一批新研机构落地运行,为科创谷发展提速赋能。

申威信创产业园:依托无锡先进技术研究院及中电科申泰、航天江南等龙头企业和华云数据、蓝创智能等专精特新企业,以申威芯片为核心,园区正在打造“处理器+整机+云基座+办公软件+信息安全”的全链条产业集群,能够精准匹配园区不同阶段产业化的发展需求。

智能网联汽车信息终端及大型产品实验测试基地:总投资3亿元,占地47亩,涵盖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的EMC检测中心及大型产品环境适应性与可靠性测试实验室、科研楼及配套设施。今后将有效填补我省在智能网联车信息终端检测、整车电磁兼容检测、智能网联车用锂电池检测以及大型军工电子设备检测能力的空白。

东南大学无锡校区新质生产力创新中心:东南大学无锡校区前身为东南大学无锡分校,是原国家教委批准的首批重点大学分校之一,最先开启了我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为国家与地方累计培养电子信息类人才近20000名。东南大学无锡校区新质生产力创新中心旨在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和“产业金融联合协同赋能”的双向协同创新体系和生态。

太湖湾车联网创新中心:创新中心已引入宁德时代,落地宁德时代(无锡)智慧交通科技有限公司,与公安部交科所共建智能汽车运行安全检验中心,重点围绕新能源电池安全检测及应用场景测试、新能源汽车三电检测设备研发、新能源智慧交通领域等方面开展合作,旨在集聚一批国内外车联网行业企业,促进科技创新、应用技术测试,打造区域车联网产业发展标杆。

积极与大院大所互动

通过多元化探索高能级科技创新与本土化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导入了南京大学无锡大气前沿技术和高端装备创新研究院、北京未来产业研究院无锡分院等优质科创资源,积极推动南京大学“擎天工程”大科学装置项目落地,为区域创新发展增添了新的“硬核”力量。据统计,截至2025年上半年,科创谷共引进企业256家,招引落地项目50余个,实现“外部资源持续内生化”。

于滨湖而言,规划建设山水东路科创谷,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着力点,这一选择深度契合自身“山水+科创”的比较优势,打造科产簇群,为成为环太湖科创圈上具备“高创新度、高集聚度、高标识度”的“太湖之眼”而蓄满力道。

放眼未来,滨湖将继续锚定“让好地方源源不断创造出好成果”的目标定位,全速推进山水东路科创谷建设各项任务,以可观可感的工作量、实物量、投资量,再绘新景、“谷”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