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研究室:研讨自主科学确定“双一流”标准

发布时间:2025-07-13 02:50  浏览量:1

2025年是第二轮“双一流”收官之年,下一轮“双一流”高校将如何遴选备受关注。自主科学确定“双一流”标准,是重中之重。据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近日消息,7月6日,由国务院研究室和浙江大学联合举办的第八届科教发展季谈会暨“自主科学确定‘双一流’标准”主题研讨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功举办。多所“双一流”高校校长及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作主题发言。北京大学校长龚旗煌院士、清华大学校长李路明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院士、南京大学校长谈哲敏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常进院士、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院士、浙江工业大学校长高翔院士、合肥工业大学原校长梁樑教授等专家,围绕主题畅所欲言。与会专家就相关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取得丰硕成果,对于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确定中国特色“双一流标准”,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等均具有重要作用。自主科学确定“双一流”标准今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明确: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自主科学确定“双一流”标准,聚焦优势学科适度扩大“双一流”建设范围。今年5月,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举办的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论坛上,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郝彤亮表示,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自主科学确定“双一流”标准的重大意义;要强化思想指引,准确把握“双一流”标准研制的“五对关系”;要突出协同联动,广泛凝聚各方智慧,形成“双一流”标准研制的强大合力。汤哲远、曹燕南在《中国高等教育》发文讨论从五个维度理解和把握自主科学确定“双一流”标准。文章写道,自主科学确定“双一流”标准,要牢牢把握扎根中国大地的精髓要义,毫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提升国家战略急需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要重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推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凸显成效、强化贡献;要建立科学多元的分类评价体系,引导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要着眼世界一流,不断提升中国大学和学科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近日,华南农业大学校党委书记李凤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发表自身关于农林类高校“双一流”评价标准的观点:“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支撑教育强国、农业强国、科技强国建设,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这是农林类“双一流”高校努力的方向,也应是最主要的评价标准。”“双一流”扩容“双一流”建设范围,已经明确将适度扩大。扩多少?以及如何扩?是高教界人士最为关心的问题。青塔此前整理了多位专家学者在《中国科学报》发表的观点和意见,供各位读者参考。

关于会扩容多少所“双一流”高校,有学者认为可以适度扩容至200所左右;有学者主张按照2800所普通本专科院校的前10%来算,将扩容至280所;也有学者猜想将扩容20-50所左右

在这些专家观点中,明确提到了几个扩容方向和原则。

例如洪成文教授认为,扩容高校要看其在国家自然科学三大奖项上的表现,高校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服务会在这些奖项中体现。三大奖项上的超水平发挥,反映了该大学对国家重大需求的回应,可以作为扩容的重要考量内容。

据青塔了解,自2021年来,陆军军医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主持完成的项目,分别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浙江工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功收入囊中;陆军军医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均已捧回3项国家奖。这样在近两届国家奖中有所斩获的非“双一流”高校,共有31所。

周光礼主张“双一流”扩容的高校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博士点。他认为在扩容对象的博士点数量上可能会有一定要求,一所高校至少要有10个以上的一级学科博士授予点

青塔统计了在非“双一流”高校中,共有49所高校拥有10个及以上一级学科博士点。其中深圳大学目前有2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扬州大学有2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学科布局完善;福建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河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江苏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青岛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均拥有15个及以上的一级学科博士点。

在“双一流”扩容的同时,多位学者强调了动态调整的重要性。周光礼提到,只扩容不出局,存量与增量之间就会产生不平衡。因此,在扩容的同时,还得注意以绩效为杠杆,动态调整“双一流”建设高校,将建设效果不佳的学科淘汰出局。

为避免“重入门,轻建设”,洪成文同样提议要给扩容高校一个预备期,向社会公示,以便加强社会监督力度;或者给扩容高校一个建设期,如果建设期内工作不合格,便取消预备资格。

除此之外,建议平衡区域布局也是一些学者的考量。

别敦荣解释道,相较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高校凭借发达的经济水平、更多的地方教育投资等,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如果以“一把尺子”衡量不同地区的所有高校,必然会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高等教育水平的差距。因此,在中西部地方高校的“双一流”甄选、评价方面,应通过设置不同于东部高校的特别政策、专项政策予以扶持。

当前,第三轮“双一流”建设蓄势待发,“双非”高校的学科竞争已步入白热化阶段,在“双一流”扩容的背景下,哪所“双非”高校将突出重围?

青塔通过动态监测全国高校学科在“双一流”建设核心指标“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大人才”上的达标情况,并采用学科指数对高校学科进行评估,科学预测其晋级下一轮"双一流"建设的潜力等级,最终形成《青塔·第三轮“双一流”潜力高校突围前瞻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