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守护者战斗力爆表

发布时间:2025-07-12 01:21  浏览量:1

“战斗民族”通常是指俄罗斯人,是对俄罗斯人的一种调侃,因为他们性格都比较彪悍,无论男女老少,有时候会表现出超人般的勇气,有时候又会表现得像没长大的孩子,常常做出一些匪夷所思又啼笑皆非的事情。战斗民族这个称呼能够体现出这个民族的特质,勇敢、坚强的同时又有些幼稚和滑稽,俄罗斯人用他们特有的方式彰显着民族的个性。所以我们称之为“战斗民族”。

其实最初的俄罗斯人很不能打,明朝中世纪,那时叫斯拉夫人,当欧陆打的一塌糊涂时,偏居东面的斯拉夫人只配在墙角里瑟瑟发抖。最初的斯拉夫人是当奴隶的料,奴隶主就是鞑靼人。作为奴隶,斯拉夫人仅次于切尔克斯人,又比德国人好卖,鞑靼人抢来后。要么卖给奥斯曼人,要么卖到英国,最早的白人奴隶就包括了斯拉夫人,和黑奴贸易差不多同时兴起。到了彼得大帝,给俄罗斯民族注入血腥气,才使这个民族敢打敢杀,有了今天的样子。

世界曾有过四个古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唯一留存在世的就是中华文明。

这里面有着深刻的道理:文明所养护的人是啥样的,文明是否强大也是啥样。各文明下的这些人受文明浸染、哺育、呵护,这些人的武力值和文明是匹配的。5000年的历史沧桑,不管人文社会结构,还是地理风貌,都会有一个不可预料大的变化。以结果为导向,原精心呵护几千年,并不能让它们消失在历史尘埃中,至今仍延续光辉灿烂的只有四个文明中的唯一一个——中华文明。这也说明,一则,中国人武力值够格,守住了,二则,中华文明值得守护,里面有大挖深挖的好东西。

有句话,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要我看,这就是大实话,只不过有点伤人。

组织力对比:

中国古代很早就发展出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能够动员和组织大规模的人力物力进行战争。如秦朝的"军功爵制"、汉朝的"征兵制"、唐朝的"府兵制"等,都体现了高度的社会组织能力。

秦汉时期已建立郡县制、户籍制度(如汉代的“编户齐民”),国家能直接掌控人口和资源,而非依赖贵族封臣。隋唐科举制使军事指挥官仍受中央节制,对比欧洲中世纪,骑士阶层的高度自治,始终高高在上。

唐玄宗时期边镇兵力达49万,而同期阿拉伯阿拔斯王朝职业军仅数万人。北宋禁军加上厢军超百万,而欧洲中世纪最大战役如1346年的克雷西战役,英法总兵力不足5万。欧洲封建制下,国王依赖贵族提供军队,动员效率低。如英法百年战争期间,英军常因军费不足解散部队。伊斯兰世界依赖奴隶兵或部落武装,难以实现全民动员。印度种姓制度限制兵源,莫卧儿帝国核心部队仅数万,依赖地方王公协从军。

秦代修驰道、统一度量衡,使从关中到岭南的补给线可维持。隋唐大运河年运粮量达500万石(约今天的30万吨),而罗马帝国主要依赖海运,很受气候变化影响。

明代九边驻军粮饷由户部“太仓库”直接拨付,而欧洲军队常因欠饷哗变频繁。欧洲中世纪军队多依赖“就地征粮”,后勤脆弱,如十字军东征因缺粮多次崩溃。游牧帝国的蒙古西征时虽机动性强,但依赖掠夺补给,无法长期占领,如金帐汗国对俄罗斯仅收贡赋,不建行政体系。

战争规模对比:

罗马帝国巅峰时期,最大战役如菲利皮战役,参战人数约20万。欧洲亚历山大东征中与波斯帝国的决战,高加米拉战役,总参战人数不过20万人。汉尼拔大战罗马帝国军队,总人数13万,恺撒大帝的法萨卢斯战役,人数区区7万人。英国法国打了116年的百年战争中的阿金库尔战役,英军仅6000人,法军3万。阿拉伯帝国扩张时,军队规模通常数万,很少超过10万。拿破仑指挥的数十场经典战役,大部分都在10万人以内,很多甚至只有两三万。

这样的小场面,在中国,连年鉴都写不进去。秦赵长平之战,双方投入近百万兵力(秦60万,赵45万),这在当时世界是难以想象的。中国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淝水之战、鄱阳湖之战、巨鹿之战、白沟河之战、彭城之战等等都是百万级的大战。隋炀帝三次东征高句丽,最多一次出动113万大军(含民夫)。明末清初战争,松锦之战、山海关大战等,参战兵力常达数十万。

南宋1259年钓鱼城防御战,改造山体为立体要塞,坚守36年,击毙蒙哥汗。明代戚继光在蓟镇修空心敌台(碉楼)1200座,形成火力交叉网。

欧洲城堡多为贵族私产,缺乏整体协调。如法国曾有3万座城堡,但无法阻止英格兰长弓手机动,那也是法国抵不过英国长弓手的一个原因。中东要塞如十字军城堡(克拉克骑士堡)侧重单体防御。

中国能维持如此庞大的战争规模,得益于农耕经济的高效、中央集权的动员能力、发达的交通网络(如大运河)。

文明明韧性对比:

中国历史上4、5世纪五胡乱华,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企图成势,但最终被汉化(如北魏孝文帝改革);13-14世纪的蒙古元朝,蒙古人统治中国,但最终被汉文化影响,甚至元朝皇帝学习儒家经典;17世纪满清入关(,满族建立清朝,但全面接受汉文化,使用汉字、科举制、儒家治国。

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进入分裂的封建时代,拉丁语消亡,文明断裂;印度多次被外族征服(如突厥、莫卧儿),但未能完全同化征服者,社会仍分裂,至今仍有100多个民族,22种官方语言,1654种语言,上百万人使用同种语言的有33种,称之为散装一点不为过;中东阿拉伯帝国辉煌一时,但蒙古西征后文明衰落,未能恢复,至今烂摊子一个。

建设实力对比:

远古就有大禹治水,中华民族根子里都有大建设的基因。运河,包括京杭大运河在内,还有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小的支渠有通济渠,永济渠,江南河等等。京杭大运河,始建于吴王夫差,到元朝全线通航,有1745公里。波斯御道(驿站系统)、罗马水道(短途供水),这些水利设施跟都江堰没法比。

中国各朝代连续上千年修筑的长城,全场21196公里,太空都能看到。罗马哈德良长城,现在英国境内,总长117km,就是下图那个拼凑样;

中国故宫宫殿,总面积72万㎡,木结构抗震,而法国凡尔赛宫才总面积6.7万㎡,还是石结构。

科技实力对比:

中国有四大发明(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影响全球,就不多说了;

农业技术

如唐朝的曲辕犁、比欧洲早1000年战国普及的铁犁牛耕、汉代的垄作与代田法、北宋引进的占城稻,使中国粮食产量长期领先。加上都江堰、大运河,系统性灌溉远超其他文明等卓越的水利工程,使得中国的不论战争潜力,还是文明延续都有厚实的基础。

其它文明:古埃依赖尼罗河泛滥,但缺乏系统水利工程,仅能简单灌溉;两河流域早期灌溉发达,但盐碱化导致土地退化,也是苏美尔衰落的主因;欧洲中世纪实行三圃制(轮作)效率低,亩产仅为中国1/3。印度恒河平原土地肥沃,但缺乏统一水利管理,易受干旱影响,基本都是看天吃饭吧。

治炼技术

中国的冶金技术早就领先西方。中华文明约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16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炉火温度可达约800℃—1200℃,开始冶炼红铜,可以制作简单的铜器。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的商代,炉火温度范围可达1200℃—1300℃,青铜冶炼技术成熟,铸造出大量精美的青铜器,如司母戊大方鼎。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476年西周至春秋时期,炉火温度可达1300℃,开始冶炼生铁,此时期发明了高炉炼铁技术。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时期,炉火温度进一步提升,铁器大规模应用于农业和军事。

其他古代文明,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1000年的两河流域与古埃及,炉火温度能达800℃—1000℃,主要冶炼铜和青铜,未能掌握生铁冶炼技术。由于炉温限制,也无法将铁矿石完全熔化。

公元前800年—公元500年的古希腊与古罗马,炉火温度达到了900℃—1100℃,采用块炼铁技术,冶炼出的铁质地较软。虽然偶尔得到生铁,但未能掌握大规模生铁冶炼技术。

中华文明早在春秋时期就将炉温提升至1300℃,成功冶炼生铁。而其他文明长期停留在800℃—1100℃的温度区间,主要以块炼铁和青铜冶炼为主。

中华文明发明了高炉和鼓风技术,提高了冶炼温度和效率,率先进入铁器时代;其他文明冶金技术发展相对缓慢,未能突破温度限制,长期依赖青铜和块炼铁。

中华文明生铁和钢铁的大规模使用,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其他文明受限于冶金技术,生产力发展相对滞后。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低效块炼法,钢铁依赖进口。印度乌兹钢(大马士革钢原料)优质,倒是能自给却不能自足,钢产量低。中华文明的春秋战国时就掌握了铸铁技术,比欧洲早1900年。宋代1080年,年产12.5万吨钢,超工业革命前英国。

造船技术

在西汉时期,中国就已发明了提高轮船操纵性能的船尾舵,并在唐代得到广泛应用。西方直到12世纪左右才从中国引入船尾舵,此前主要依赖侧桨控制方向,操纵性相对较差。

中国在宋代普遍采用了水密隔舱技术,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和安全性。西方直到18世纪末才引入水密隔舱技术,此前船舶一旦破损,容易因进水而沉没。

北宋11世纪末12世纪初时期,指南针已广泛应用于航海,极大提高了航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指南针在12世纪传入欧洲,此前主要依靠天文和地物导航,受天气影响较大。

唐代已有载重数千吨的大型海船,如俞大娘的商船长约百米,载重量超过一万石。郑和下西洋的宝船长约151米,宽约61米,规模宏大。哥伦布的旗舰“圣玛利亚”号仅长24米,宽6米。

结论:中华文明有很多值得我们骄傲的过往。能让它绵延几千年,仍旧生息不衰的,只可能是它曾经哺育、培养的民族,在这弱肉强食的世界,只有这些武力值超群的人们才能守护住这个文明。农耕文明既使广大人民重土难迁,也为文明的发展壮大、延绵不绝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