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范闲熬成范老!庆余年3官宣引担忧,张若昀能否完美收官?
发布时间:2025-07-10 01:06 浏览量:1
手机叮咚一响,推送弹了出来:《庆余年3》正式官宣启动,张若昀确认回归。
那一瞬间,说实话,心跳是漏了半拍的。就好像苦等了许久的回信,终于有了着落。
可这股兴奋劲儿还没持续三秒,一股更复杂的情绪就涌了上来,像潮水一样,瞬间淹没了那点小小的雀跃。
那是一种混杂着担忧、焦虑,甚至是一丝恐惧的感觉。
我点开评论区,果然,“有生之年!”、“搞快点!”的呼声震天响。但我知道,在这些催更的声浪之下,一定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心里正小声嘀咕着一句话:
求求了,千万别搞砸了。
这不是杞人忧天。这是被国产季播剧伤透了心之后,一种近乎本能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我们太爱《庆余年》了,爱到害怕它走上那条我们见过无数次的“封神”到“烂尾”的老路。
想当初,《庆余年》第一季横空出世,那叫一个惊艳。权谋、武侠、科幻、喜剧,几种八竿子打不着的元素,被猫腻的奇思和王倦的鬼才,硬是揉捏成了一个谁都猜不到下一秒会发生什么的奇妙江湖。
范闲的玩世不恭,陈萍萍的阴鸷难测,王启年的市侩可爱,庆帝那深不见底的城府……每一个角色都活了,立住了,让人抓心挠肝地想看他们斗下去。
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
五年。人生有几个五年?
我们硬生生从一个“小范诗仙”,等成了一个“中年范闲”。好在,《庆余年2》顶住了压力,虽然有些争议,但整体的局,没散。那些老狐狸们还在,范闲的棋盘也越下越大。它就像一坛陈了五年的酒,打开时,味道依然醇厚。
可现在,《庆余年3》这么快就提上日程,我反而不踏实了。
因为,中国影视圈有个魔咒,叫“趁热打铁”。
一个IP火了,资本就会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样扑上来。他们想的不是如何让这个故事更完美地收官,而是如何将它的商业价值榨干到最后一滴。
于是,“注水”就成了常规操作。
什么是“注水”?
是莫名其妙给配角加一堆不知所云的感情线,拖个三五集;是主角一句话能说完的事,非要配上八个机位的慢镜头和一段煽情BGM;是前一集刚发生过的情节,下一集用大段闪回来反复提醒你,生怕你失忆。
说白了,就是把一个本该是“佛跳墙”的硬菜,硬生生给你兑水,熬成一锅寡淡的粥。
我们见过太多这样的“惨案”了。多少曾经惊为天人的“剧王”,拍到第二季、第三季,就变得面目全非,沦为平庸的“注水王”。主线剧情的推进速度,比蜗牛散步还慢。
而《庆余年》这个故事,后续的“大东山之战”、“范闲下江南”,那都是原著里最高潮、最精华的部分。情节密度极大,人物弧光极其复杂。这需要时间去沉淀,去打磨剧本,去协调所有演员的档期和状态。
这事儿,快不了。
我们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制作方被观众的“催更”和资本的“催熟”绑架了。
我们一边喊着“搞快点”,一边又在心里祈祷“慢一点,稳一点”。这种矛盾,恰恰是当下观众最真实的写照。
我们太饿了,太久没吃到像样的“大餐”了。所以一有好东西,就恨不得一口吞下去。
可我们忘了,一道好菜,从选材到火候,都需要时间。一个好故事,更需要尊重它自己的生长周期。
强行催熟的果子,不甜。
我宁愿再等一个三年,等王倦把剧本的每一个细节都抠到完美,等所有演员都能以最好的状态回归,去迎接那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
我也不想在明年,看到一个为了赶工期而剧情松散、逻辑掉线、人物行为动机都开始变得奇怪的《庆余年3》。
那不叫“有生之年”,那叫“公开处刑”。
是对我们这些老粉长达数年等待的辜负,更是对“庆余年”这三个字本身的一种亵渎。
所以,当“官宣”的喜悦褪去,冷静下来,我想对制作方说句心里话:
别急,我们等得起。
别把观众的爱,当成可以无限拉伸的泡泡糖。IP是有寿命的,演员的艺术生命也是。别让张若昀把“范闲”演成了“范老”,我们还在看他跟一群新面孔玩着陈年旧梗。
我们想看的,是一个一气呵成、酣畅淋漓的收尾,是一个能在中国电视剧史上,真正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封神结局”。
而不是又一个,在资本狂欢后,留给观众一地鸡毛的,遗憾的叹息。
小范大人,你的路还长。慢慢走,走稳了。
我们,在终点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