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波荡漾处 山川焕生机
发布时间:2025-07-07 18:08 浏览量:1
改造后的宛川河流域
白虎山植树现场
兴隆河畔的游园成了市民休闲好去处
经过治理永登县城市环境显著改善
黄河从兰州市西固区岔路村入境,自西向东穿过兰州市中心,至榆中县青城乡大岘沟出境,兰州段长152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305亿立方米。兰州境内黄河的四条一级支流,即湟水河、庄浪河、宛川河、蔡家河。这是市区能量输入与输出的重要通道,区域水土流失严重,影响着黄河的水质,也是进入兰州“第一观感”区域。
近年来,兰州市不断优化流域防洪工程布局,加快完善由黄河干流、江河支流、中小河流、山洪沟道等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建成兰州市黄河干流防洪工程;实施了大通河永登段、庄浪河永登段、西固段等江河支流防洪治理工程,榆中县宛川河、皋兰县水阜河、蔡家河、磨峡沟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城关区大砂沟、大浪沟等山洪沟道治理工程,进一步完善提升了江河支流、中小河流及山洪沟道防洪体系和防洪能力。
宛川河治理绘就流域新景
榆中县境内的宛川河是该县流域面积最大的一条河流。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采挖河沙,50年时间的乱挖滥采使河道一度满目疮痍,多个数十米深的大坑让人触目惊心。
从2019年开始,榆中县开展宛川河河道综合整治工作,重点对75公里河道管理范围内的涉河采砂企业的采砂设备和违建进行拆除,涉及全县宛川河河道管理范围内违建采砂台、采砂设备共计13处。疏浚河道、填坑平床、补水建堤、恢复湿地,让宛川河重新“活”起来,这是榆中县水务局面对现状提出的工程决心。
如今,该工程已完工。6月28日上午,记者站在宛川河金崖桥头望去,宽阔的河面上,芦苇随风摇曳,水鸟低吟、野鸭浅唱。“原计划从2022年开始利用3到5年时间,逐步将宛川河变成流动的河、绿色的河、清洁的河、安全的河,彻底恢复宛川河流域生态环境,重塑宛川河流域‘素波横荡漾,水落雁南飞’的美好景象。现在随着工程的深入推进和逐步完工,这一生态新景图已基本实现。”榆中县水务局局长罗有源告诉记者,榆中县宛川河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工程凝练储备35个项目,匡算投资40亿元资金,力求通过生态修复,实现水清、岸绿、鱼游、景美的目标,打造城在林中、道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美丽新榆中。
“在我的印象中,小时候宛川河总是溪流淙淙,四季长流。每到雨季的时候,河水还会涨高一点。河水小的时候会约上伙伴们去河边打水漂。但是后来,河水渐小,河道污染严重,水土流失问题突出。”榆中县金崖镇永丰村村民金成禄说,现在河里又能见到长流水了。
随着宛川河生态修复和生态补水的持续推进,“一鞭晓色渡宛川,芳草茸茸漫碧波”的旖旎风光令人遐思。
双河润色勾勒美丽新画卷
地处黄河流域上游的永登县,境内有庄浪河、大通河两条重要支流。
庄浪河是黄河一级支流,发源于祁连山脉,经天祝县、永登县、西固区汇入黄河,全长185公里。其中,永登县境内长95公里,控制流域面积达2335平方公里,是县域内流域面积最大的一条河流,被称为永登人的母亲河。
发源于祁连山脉东段的大通河,是黄河重要的二级支流,大通河干流全长561公里,于天祝县赛什斯镇进入永登,境内全长61.3公里,流域面积1331.2平方公里,灌溉面积4.6万亩。永登段流经连城镇、河桥镇二镇在海石湾与湟水河交会,是永登最重要的生产生活用水水源之一。
永登庄浪河(柳树镇—红城镇段)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目北起柳树镇营儿村,南至红城镇华山村,西至兰新铁路,东至东浅山面山分水岭,涉及柳树、大同、龙泉寺、红城四镇二十一个村,区域总面积约13万亩。
2024年3月30日,庄浪河兰州市永登段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开工建设,项目通过治理河道、新建堤防和护岸等,不仅可避免洪水危害,还能解决农田灌溉引水难题,将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产生效益。
为了保护庄浪河地下水资源和两岸的生态环境,永登县水利局与永登县引大灌区田间工程建设管理处经过协商,计划每年从引大东一干渠引水3000万立方米,用于农田灌溉,从而保护庄浪河流域地下水资源,修复两岸生态环境。
以生态修复为抓手,永登县开展“生态重塑”行动,重点实施永登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30万亩)、永登庄浪河(柳树镇—红城镇段)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综合治理,使庄浪河两岸的生态环境有了质的提高。据了解,近5年来,永登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59.53平方公里,修复草原生态6.83万亩,完成各类营造林23.34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13.76%。龙泉寺镇河西村入选国家森林乡村榜单。
今年以来,永登县加快推进总投资1.81亿元的石灰沟防洪治理、水磨沟防洪治理、大通河永登段防洪治理二期及2025年坪城项目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工程4个新建项目,确保今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为丰富渔业资源多样性、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永登县还多次投放黄河裸裂尻和花斑裸鲤鱼苗这两种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的鱼苗到大通河中,利用人工生态补偿,逐步恢复黄河上游特有土著鱼类种质资源,实现水生生物资源生态平衡。
如今的庄浪河、大通河畔,田畴纵横,绿树掩映。近两年,大通河上总会飞来一群姿态优美的黑鹳,悠闲停歇在一处河心浅滩上。时而低头觅食,时而埋头小憩,时而梳理羽毛、挥动翅膀,优雅地舒展身姿。连城镇居民魏大姐经常吃完饭带着孙子在大通河畔散步锻炼,她说:“近些年明显能感觉到大通河水越来越清,两岸也越来越绿。河水水位也在逐年上升,野鸭子和叫不上名字的水鸟越来越多了。”
流域治理激活生态蝶变
夏日的兰州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草木葱郁,零星的野菊花随风摇曳,成为西固区柴家台区域一道别样的风景。
西固区占据着黄河上游流域重要地理位置,黄河流经此地37.5公里,黄河西固段流域生态保护和河洪道治理意义重大。
“为保障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兰州市各级政府对岸门桥水源地周边环境进行了专项清理整治,并对多家污染企业及住户进行了拆除和搬迁,持续对水源保护区内进行生态修复。”西固区水源保护站负责人介绍道,沿一级保护区南岸修建的防护景观林带、景观节点、涵养林、湿地以及生态护坡等工程,不但能滞缓径流、阻挡泥沙、涵养水源、减少降水径流对保护区的淋洗冲刷,而且可以吸收有害气体、清洁空气、调节改善水源流量和水质,水源地保护区沿河两岸被逐步打造成为点面结合、绿树成荫、移步换景的生态绿色长廊。
湟水-大通河交汇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是红古区当前最大的水利工程,总投资1.8143亿元。该项目起于谷丰渠渠首(大通河),止于海石湾镇虎头崖村团结大桥(湟水),治理长度8公里,建设内容包括生态护岸、生态隔离带、生态廊道等,设计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项目分两期实施,按照生态河堤、绿色廊道、慢行系统、开放空间和业态植入五个层次进行治理。项目建成后,将系统解决区域防洪安全、生态脆弱、水土流失、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进一步强化红古-民和创新发展先行区在民族团结、民间往来、文旅融合、生态联治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打造兰州向西的“自然客厅”和兰西城市群节点城市的“绿色门户”。
红古区格楞沟是近两年该区完成的又一项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该工程于2023年6月9日开工建设,2024年12月6日完成竣工验收。工程建成后,项目区内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使土地资源得以合理利用,达到稳定区域内生产、生活,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目的。
皋兰县立足构建“一城一河一廊两区三线四基地”生态建设新格局,结合黄河“几字弯”攻坚战陇中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治理,积极推进“三北”防护林六期工程项目、河(湖)流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其中包括脑膜岔流域综合治理、果果川小流域下片综合治理工程、果果川防洪治理工程等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同时,总投资为14173.74万元、位于皋兰县城南侧的蔡家河流域(三川口—蔡家河入黄口)水污染治理与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涵盖了河口湿地建设工程、河道生态缓冲带修复工程。目前已完成项目主体建设,通过初步验收。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杨贵智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