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统七姐妹”和“八百壮士”知道的少之又少,历史不能被埋没
发布时间:2025-06-27 18:30 浏览量:1
很多人都知道“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但是对于这“七姐妹”和“八百壮士”的故事却知之甚少。
在中国抗战的历史中,这些弱小的女性为国家所做出的牺牲一点都不比男儿少,她们一样在为国捐躯。她们就是—“军统七姐妹”
在抗战的中国军队中,参加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期间在战场上集体殉国的七名军统女译电员,被称为“军统七姐妹”。其视死如归的惨烈事迹惊天地泣鬼神。
军统的女特务多半都是青浦等几个训练班招收的青年学生,经过各种训练以后从事从军统文书到暗杀刺杀的各种工作,其中有一些就被派到军事机构,她们往往从事译电,秘书等工作,同时对部队主官进行监视。
那是中印缅战区成立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原定参战的指挥官陈诚和戴笠不和,因此军统最初没有派遣人员的准备。但陈诚因为卷入和美国方面合谋推翻蒋的一件案子,远征军改为由杜聿明指挥,军统随即派出人员随同远征军出发,其中就有一批星子训练班的女学员,到远征军中担任译电员
军统女电译员
抗战开始后,日本图谋以武力强迫中断“第三国”的援华活动。1939年冬,日军占领了南宁,切断了我国通越南海防的国际交通线。
1940年春,日本对滇越铁路狂轰滥炸;6月迫使法国接受停止中越运货的要求。尽管如此如此,日寇并不罢休,9月,日本侵入越南,并与泰国订友好条约,滇越线全面中断。滇缅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条援华通道。
缅甸是东南亚半岛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西藏和云南接壤。滇缅公路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通线,日军据此还可以威胁中国西南大后方。缅甸对于盟国中的
中英双方来说都有重要战略意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
为了保卫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缅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酝酿成立军事同盟。中国积极准备并提出中国军队及早进入缅甸布防。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
然而,由于英军轻视中国军队的力量,过于高估自己,又不愿外国军队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挠中国远征军入缅,预定入缅的中国远征军只好停留在中缅边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开进攻后,英缅军一路溃败,这才急忙请中国军队入缅参战。由于已经失去作战先机,造成缅甸保卫战的失利。这主要由于英国极端坚持先欧后亚的既定战略,战局一旦不利,便对保卫缅甸完全失去兴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国远征军保卫缅甸的作战变成了掩护英军撤退的作战。
中国远征军为抗战的胜利入缅参战
尽管如此,中国远征军却仍然在第一次缅战中作出了让英美盟国盟军钦佩的战绩,并达到了一定的战略目的。从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开始与日军作战,至8月初中英联军撤离缅甸,历时半年,转战1500余公里,浴血奋战,屡挫敌锋,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多次给英缅军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东枝收复战等胜利。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异域作战,情报工作尤为重要。戴笠控制下的军统随即派出人员随同远征军出发,其中就有一批青浦特训班的女学员,到远征军中担任译电员。其中有七名女译电员随同新三十八师作战。
1942年春,曾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的孙立人将军率新三十八师于抵达缅甸,其时,西线英帝国缅甸军步兵第一师及装甲第七旅被日军包围于仁安羌,粮尽弹缺,水源断绝,陷于绝境。孙将军奉命派113团星夜驰援,刘放吾团长16日下午四时率部赶到巧克伯当。英缅甸军司令史莱姆将军4月17日亲往会晤,命令该团乘汽车至平墙河地区会同安提司准将之战车,攻击并消灭平墙河北岸约两英里公路两侧之敌。
18日凌晨113团会同安提司准将之战车向日军发起猛烈攻击,至午即攻克日军阵地,歼敌一个大队,解除了七千英军之围,并救出被日军俘虏的英军官兵、传教士和新闻记者五百余人。仁安羌之战是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第一个胜仗,及盟军在亚洲战场唯一的胜仗,孙立人以不满一千的兵力,击退数倍于己的敌人,救出近十倍于己的友军,蒋中正颁发四等云麾勋章表彰孙立人的战绩。美国罗斯福总统亦授予他“丰功”勋章,英王乔治六世则授予他不列颠帝国司令勋章。
由于日军实在太凶猛了,仁安羌战后,英国方面决定弃守缅甸,撤往印度,新三十八师掩护英联军撤退。4月下旬,英军撤过曼德勒后继续向西逃往印度。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副司令官杜聿明因对英国人感到不满,拒绝了时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要他撤往印度的指示,而执行了蒋介石令他北上撤回云南的命令。结果杜聿明所率的第五军因遭到日军阻击和追击,丧失了穿越野人山的最好时机,半数葬送在野人山中。
擅长审时度势的一代名将孙立人则认为野人山不可行,当机立断撤往印度,率新三十八师向西撤往印度。在新三十八师部的七名军统女译电员随同撤退。由于当时日军已经控制了主要交通要道,前进速度很快,远征军撤退中不断遭到日军的袭击,死伤累累。
这支队伍真成了“叫花子打狗,边打边走”,但他们顽强不屈,一直在和沿途遇到的日军作殊死搏斗。当他们退到印缅边境的当坡时,护送电台的小分队突遭日军的伏击。
情势十分危急,因为当时中国士兵已经弹尽力竭。转眼周围的掩护人员全部牺牲,剩下的七名军统女译电员被敌人追到一个山坡上,凶神恶煞的日军如潮水般扑了上来。
突围无望,不死即降,此外别无选择。只见这七名军统女特工人员宁死不屈,毫不犹豫地迅速砸毁电台,每人高呼一声“中华民国万岁!”的口号,随即拉响手雷,跳下山崖,没有一个落到日军的手里。
天地为之黯然。七人中只有一个最年轻的姚姓女译电员因手雷没有爆炸而未死,但坠崖后四肢骨折,无力移动。四天后被亲中国的克钦族游击队发现,终因伤势过重,留下最后的叙述后,也在异国的土地上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在国内的军统总部对远征殉国的七名女译电员曾进行了隆重的追悼,军统唯一的女少将姜毅英亲致祭词,并在重庆漕丝厂她的办公室窗外,种下了七枝连根的美人蕉,军统人员称为“七姐妹花”。
这次殉难的七名军统女译电员都是青浦等几个训练班招收的青年学生。在那个如火如荼的时代,在救国理想的感召下,有多少热血青年为国捐躯,终于迎来了抗战的最终胜利!
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近20万人。英勇无比的中国远征军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悲壮的一笔。他们不仅重新打通了国际交通线,使得国际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而且把日军赶出了中国西南大门,揭开了正面战场对日反攻的序幕,钳制和重创了缅北、滇西日军,为盟军收复全缅甸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年的四月一日,军统在成立纪念日上,对殉国的七名女译电员进行了隆重的追悼,军统唯一的女少将姜毅英亲致祭词,并在重庆漕丝厂她的办公室窗外,种下了七枝连根的美人蕉,军统人员称为“七姐妹花”。
军统唯一的女将军姜毅英曾破译日军偷袭珍珠港密码
在这张照片上,我们无法想象这样强烈旺盛的生命和死亡的接吻竟然是如此短暂的一瞬。
很遗憾,这张照片在80年代曾经在孔庙作为军统展览的一部分展出,它的意义只是说明美帝国主义对于中国特务的训练。国民党陆军中将沈醉先生解放后在接受外调的时候才知道,在这七姐妹中,居然有两个是共产党员。当然,至死,也没有人知道她们的身份。
“七姐妹”的事迹只是青浦特训班众多杰出抗战人物中的很小一部分,在救国的理想带动下,无数训练有素的青浦特训班学员抛头颅洒热血,真可谓青山处处埋忠骨!
浴血中条山 八百壮士舍身跳黄河
准备战斗的十七路军
67年前———1939年6月的一个下午,血染残阳,八百名不足20岁的“陕西冷娃”屹立中条山南绝壁之上,面对日本鬼子的枪炮威逼,他们先跪天,再跪爹娘,立起身来齐吼一声“走”,一头扎下山崖,坠入滚滚黄河。
这些好男儿出自杨虎城的十七路军。这支流芳百世的军队,以地地道道“陕西冷娃”为中坚力量,其最早的雏形是怎样的?在民不聊生,军阀混战的年代,其如何发展壮大?曾在战争史上创造过什么样的传奇?杨虎城被囚禁直至后来被杀害,其最后的归宿又是什么?
800壮士集体投河的这一幕,曾被山里的村民看见了。据说,最后一名跳河的士兵是一位旗手,他的双手紧紧攥着军旗。军旗已经被枪弹撕裂,他仍然双手高擎着。他在跳河前吼了几句秦腔,是《金沙滩》中杨继业的两句:
两狼山———战胡儿啊———天摇地动———
好男儿———为国家———何惧———死———生啊
11月1日下午,晋南,夕阳夕照中条山。站在山下西姚温村的抗日英雄纪念碑前,坚实古朴的碑身及背后那绵延不绝的重叠山峦将人笼罩进一片庄严肃穆之中。在纪念碑上一一追寻那些战死疆场的英雄名字,远处,中条山南绝壁之下,黄河水声隐隐入耳,一时间,无数壮烈血战场面在脑海浮现。
67年前,在鬼子的枪炮面前,面对鬼子威逼投降的狂吠,出自杨虎城十七路军中的八百“陕西冷娃”壮烈跳河,无一生还,他们的英雄壮举继承了这支军队与生俱来的高贵品格。
当他们的单衣薄体顺绝壁飞坠而下时,时间凝固,空气窒息。那安静的生命降落的图景,在黄河水的呜咽声中,形成一幕撞击灵魂的震撼场面,震慑着追逼上山的2000余名日本鬼子,鬼子们曾因“大东亚共荣”无限膨胀起来的内心突陷空虚,他们的灵魂行将崩溃,他们立在山崖上胆战心惊。
宁跳黄河死
不当亡国奴
西安事变后,从1937年开始,杨虎城被蒋介石囚禁12年,直至1949年被杀害。此间,十七路军遭蒋介石分化缩编为三十八军,直至1938年,在日军已经进占太原的情况下,经三十八军军长孙蔚如(杨虎城老部下)请示,蒋介石始下令其在三十八军基础上组建三十一军团,并立即着三十一军团渡过黄河,布防于山西南部中条山。
1938年7月,以3万多名“陕西冷娃”为核心力量的三十一军团全线开赴中条山,他们在此后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历经惨烈的“永济血战”、“六六战役”、“望原会战”等,用鲜血和生命挫败日本鬼子10余次扫荡。
关于这段历史,陕西作家协会理事徐剑铭先生动情描述:“从孙蔚如渡河作战之日起,中条山这个在西安鲜为人知的山脉,便一夜之间成了西安人魂牵梦绕的地方。人们知道了它是黄河的屏障,知道了它是陕西乃至大西北的屏障,更知道了那里正在进行着一场残酷的战争;而这场战争的胜负将直接关系到陕西的安危,古长安的安危;这场战争的侵略者是灭绝人性的日本鬼子,而以血肉之躯与之血战的则是陕西的三万多名英勇不屈的官兵,三万多名骨肉相连的三秦子弟。”
其中,在1939年的“六六战役”中,八百余名士兵被日本鬼子逼上黄河绝壁,无一投降,齐跳黄河壮烈牺牲。多方考证这一历史细节的徐剑铭先生记述:“这(指牺牲的士兵)是一群孩子,年龄皆在16-18岁之间,入伍不到三个月……他们的刺刀拼杀技术显然不如日军,杀红了眼的陕西冷娃们干脆扔掉枪支,抱住鬼子连踢带咬,咬掉了鬼子的耳朵,戳瞎了鬼子的双眼……在牺牲了200多名年轻的生命后,其余800多人被逼到了黄河岸边180多米的高崖上。”
他们面对鬼子的枪口拒绝投降
十七路军陕西的骄傲
杨虎城将军亲手创建和领导的原国民党第十七路军,是以陕西人为主,在三秦大地上生发开来的。这支部队自始至终站在时代进步潮流的前列,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辉煌的革命历程。
国民革命时期,坚持靖国军旗帜,西安守城,粉碎了反动军阀对陕西的围剿。
抗日战争爆发初期,与张学良将军的东北军一起,发动了挽救民族危亡的西安事变,为中华全民族的抗战奠定了基础。
整个抗日战争中,这支被蒋介石以种种卑鄙手段分化、压制、蚕食的英勇部队,以其简陋的装备、少得可怜的补给始终坚持对日军积极顽强地作战,先后赴河北、山西、河南等地,进行了著名的忻口会战、太原战役、中条山战役、郑洛河防战役等。尤其是坚守中条山的三年中,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三万多人的部队以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牺牲有力地阻滞了日军的进犯,使三秦大地乃至整个西北地区未受日军铁蹄的蹂躏,对整个中国战局乃至二战格局发挥了重要作用,举国称颂为“中条铁柱”,日军视其为中国战区的“盲肠”。抗战胜利前夕及解放战争中,这支部队又率先打起反对内战的旗帜,先后全部回归人民解放军序列并解放了豫西、陕南等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支部队响应党的号召,转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部队,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再立新功。
十七路军是陕西人的子弟兵,是现代陕西历史光辉的一页,在中国革命史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是陕西人民的骄傲。后来的陕西人都应该了解它,纪念它,宣传它。
清明节前夕,为纪念中条山“八百壮士跳黄河”的壮举而立的纪念碑在芮城县陌南镇圣天湖畔正式落成。
1939年6月6日,侵华日军3万余众,沿芮城县20里岭陌南镇东及平陆县张店至茅津渡西,分9路进犯由杨虎城将军旧部第38军、96军和川军第47军组成之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中条山防地。日军凭借人多器精,对38军与96军阵地展开残酷攻击,国民革命军英勇顽强拼死抵抗至阵地失而复得数次。
数日后,因敌我众寡强弱悬殊,国民革命军逐渐被逼于芮城及平陆之山河间狭窄地带。为保存中华抗日之血脉,96军陈硕儒师长率退守陌南镇东西黄河一线之177师从日军正面大部突出重围;孔从州旅长带独46旅不仅大部突围,且歼敌炮兵之一部;王振华旅长带独47旅亦突围成功。
浴血奋战而未能突围者有177师学兵队与工兵营、1057、531团及47旅、38军46旅部分官兵数千人,被日军围困压缩于老庄、许八坡、沙窝口、大小沟南、张峪、沙口、太阳渡与茅津渡等处。虽经与日军反复拼杀,怎奈寡不敌众且弹尽粮绝,被困绝于中条山沿河悬崖和黄河北岸边。面对残暴日军残暴追杀,后有奔腾咆哮之黄河,爱国官兵遂抱定宁为玉碎而不为瓦全之志,仰天绝声高呼:“宁跳黄河死,不做亡国奴”,以不同人数、时间、地点、方式相继纵身或跳崖或跃入黄河,无一苟且降敌者。据有关史料记载和调查之不完全统计,殉国烈士当逾千人以上,遗体竟沿芮城、平陆、夏县与垣曲县境内之黄河漂浮达三日余,其悲壮喋血之惨状,足令中条垂首而黄河呜咽!
血债要用血来偿!从6月13日拂晓起,国民革命军38军、47军与96军分别从南北两线夹击,终于21日将日寇打退至运城。战区司令卫立煌将军赞誉为“中条山铁柱子!”
新中国成立后,当年参与指挥第四集团军中条山抗日的孙蔚如将军为缅怀抗日英烈书联:“长河多情,应知八百壮士吟国殇;苍天有眼,且看十万雄兵斩日寇!”
中条山高,黄河水长。抗日英烈,千古流芳。为纪念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抗日将士保家卫国之英勇不屈精神,特立碑永铭。